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1-11-26张鹏丽

关键词:融合策略小学科学传统文化

张鹏丽

摘 要:传统文化是珍贵的教育资源,运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可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观念,搜集与传统文化和小学科学有机结合的素材,并借助实际课程内容,寻找合理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完成教学水平与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29

小学科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科学课程里,有助于提升课程的丰富性,也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科学问题。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的融合,积极主动地寻找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并且投入实践活动,大胆探索,不断调节课程内容,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讲解小学科学课程时,教师能不能合理展开新课导入,会影响之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促进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教师可考虑将传统文化融入新课导入阶段。在导入阶段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好知识的剖析,把握要讲解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并用心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呈现方法,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多种不同的展现方法,如组织学生诵读,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展开充足的想象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新课导入的价值,紧密配合知识点的讲解。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生活中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导入的素材。学生在学习指南针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磁铁的基本内容,根据磁铁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改进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讲在课程导入时,可以讲解有关指南针发明的背景,再结合学生生活中常用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磁铁的性质了解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并在导入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在授课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科学课程包含内容较多,很多知识点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传统文化,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到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必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众所周知,小学科学知识较为复杂,学生需要系统性地记忆并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展现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记忆与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融会贯通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前提,为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点,教师必须给予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1.丰富教学素材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小学科学教材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其不仅包含专业的科学知识,还展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中华民族精神,科学教师在授课时离不开科学教材。据此,教师要想完成科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必须尝试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材中,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例如,在学习《灯泡亮了》时,教师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走进电的世界。研究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原理,带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所要经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首先利用网络搜集一些有关电的应用的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观察夜景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短视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从上述图片中看到了哪些内容,想到了哪些科学现象,学生依次回答。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美丽的夜景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生机,而根据这些美丽的夜景,学生可以联想到这些灯光是如何亮起来的,直接进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上来。

2.創编学习活动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教师务必要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塑造,如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均得到了良好培养,学生就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用科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本身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融入传统文化,以实现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例如,在学习《认识岩石》时,教师可以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实物分析岩石变化痕迹,了解不同因素对于岩石变化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研究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活动也能够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珍爱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

3.延伸科学生活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获得基础技能,还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科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科学教师要想实现科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完成对课堂的拓宽,并进行知识点的延伸,让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学会在生活中用科学的目光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学《彩虹的秘密》这一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光的合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借助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从彩虹的话题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彩虹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在什么时候才有。为了了解彩虹的成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三棱镜实验。在学生充分了解彩虹的成因以及光的色彩之后,再一同分析彩虹的形成因素,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询问学生本节课的关键点,彩虹的形成因素,阳光是否是单色光,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看到彩虹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下查询有关彩虹的信息,并从家长或其他朋友口中了解看到彩虹的经历。

三、在巩固拓展中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过的知识,做好即刻复习特别重要,学生自身要做到查漏补缺,但这一过程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也无法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在知识的复习、拓展、延伸阶段,教师可以设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使学生更为了解小学科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一方面根据传统文化选择不同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复习,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剖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地球上有什么》这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地图上的颜色应该如何区分,经纬线代表了什么意义以及五带的划分等知识。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地球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的分布,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了解地图和地球仪。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生平时观看科普文或科普电影,试着说说对地图和地球仪的认识。

教师可适时收集相关图片或短视频,增加学生所说内容的可信度,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根据我国的地形地貌,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了解不同的地形地貌所属的地区,让学生对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产生了解,如教师可在此时拓展一些当地的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分析传统文化与地形关系的同时,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

总之,传统文化是在我国劳动者智慧的实际反映,在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上成效显著,因此,应融合小学科学特性,积极主动找寻合理的融入方式。在新课导入、知识讲解以及知识推进等环节融入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感受,并结合实际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尹慧《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和策略》,《山东教育》2020年第1期。

[2] 于华新《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才智》2019年第19期。

[3] 覃信辉《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融入技巧》,《轻松学电脑》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小学科学传统文化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