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乔木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2021-11-26刘晓凤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胡乔木刘少奇党史

□刘晓凤

【导 读】1951年6月,由胡乔木执笔写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完整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30年历史的简明党史文本。这篇文本的产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它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一经发表便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951年6月22日,为庆祝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由胡乔木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该文第一次完整地对中国共产党成立30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很快成为全党学习党史的简明读本,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篇经典党史文本,它产生了历久弥新的影响,在今天依旧是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的必读教材之一。

一、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而作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它的写作初衷,既是为了满足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庆祝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党员干部迫切要求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在短短30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人民从此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一系列全新挑战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伴随着新生政权的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量不断壮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至1951年3月,全国党员人数达580万名。其中,新中国成立两年内增加的党员人数就有270万人,约占总数的一半。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够党员条件、觉悟不高甚至思想落后的人也被接收为新党员,有些破坏分子也乘机钻入党内。与此同时,在全国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普遍提升的状况下,一些党员干部也开始产生骄傲情绪,认为中国革命已经结束,可以贪图享乐了。[1]177-180对此,毛泽东认为非常有必要总结中国共产党30年的历史,用党的历史“教育全体党员、干部”[2]184,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和使命担当。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写一部完整的党史文本,以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宣传和教育,成为尤为迫切的任务。

另一方面,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中共中央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而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1951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热潮。其实,早在年初,毛泽东就对建党30周年的纪念和庆祝办法作了口头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召集座谈会,进行了讨论。4月1日,杨尚昆和胡乔木向中共中央汇报了纪念办法。同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拟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办法要点》,提出了庆祝办法(五条)和宣传办法(四条)。其中,宣传办法第二条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时,“由马列学院写一篇党史提纲,由中央宣传部写一篇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宣传大纲,编一本供下级党员学习的介绍党史的通俗小册子”[1]230。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办法的通知》中进一步强调: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应大力进行“关于党的历史的宣传”[3]。最终,中共中央决定三个册子合为一种,即由胡乔木负责撰写一篇《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党史文本。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由“党内的第一支笔”[4]28胡乔木执笔撰写。当然,文本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毛泽东和刘少奇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胡乔木治学态度严谨,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这使他成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合适人选。1951年,胡乔木年仅39岁,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马列学院副院长。值得一提的是,从1941年至1951年,他还一直是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当时,胡乔木是党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参与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重要文献;参加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这些非凡的个人经历,使胡乔木对党的历史和毛泽东思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掌握。

接到编写任务后,胡乔木就在中南海的老房子来福堂,开始了写作。时值6月中旬,酷暑难耐。据谷羽回忆:为了降温,刚开始搞几大块冰放在盆里,摆在胡乔木的椅子周围。之后,热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在澡盆里放一盆凉水,然后在上面隔上一块木板,胡乔木就坐在水里写。[4]391-392就在这种情况下,胡乔木依据自身对党的历史的掌握和对文字的高超把控能力,挥汗如雨,奋笔疾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写出了几万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初稿。

胡乔木写出初稿后,抄写了一份清稿送给刘少奇审阅。刘少奇在清稿上作了修改。6月13日,在准备交付铅印稿之前,刘少奇在清稿上写了一段关于传阅征求意见的批语。他说:“这是乔木同志写的准备作为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在国内外发表的党史资料,想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请各同志即刻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为盼。”[1]491当然,在准备分发13日的铅印稿之前,胡乔木又作了一次修改。

之后,发了铅印稿给大家看。在现保留的铅印稿上,依旧清晰可辨的是胡乔木和刘少奇的修改字迹。

6月16日,刘少奇召集了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会后,刘少奇又作了一些修改,充分吸收了大家的修改意见。刘少奇对文稿修改较多,前后共修改三次,即手抄稿上修改了一次,在铅印稿上修改了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后又修改了一次。据统计:刘少奇先后修改总计480余处。[1]484与此同时,刘少奇就文稿相关事宜,写信上报毛泽东:

主席:

乔木此篇经过我的修改之后,印发给各同志看了,并召集各同志讨论了一次,又加了一次修改。请你即加审阅,阅后即退乔木进行翻译,因国外内等着要用。

此篇拟用马列学院名义发表,但伯达不赞成。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乔木个人名义发表?请决!

“以往老百姓需要跑几个部门,辗转才能办完的事项,如今一窗、一网、一人就能全部办结,我们把非涉密的数据资源都集中在华为大数据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整合共享,以实现跨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理念。”泸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刘少奇

六月十七日[1]491-492

6月18日,毛泽东看过刘少奇的信后,决定采纳刘少奇的建议,即以胡乔木的个人名义发表这篇文章。于是,在送审稿上,毛泽东批示:此文以胡乔木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并在封面和第一页亲笔写上了“胡乔木”三个字。[1]492随后,这篇稿子送到了《人民日报》报社排版。

6月21日,胡乔木拿到了出版社校样。虽然文本出版在即,但是,胡乔木秉着治学严谨的态度,还是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向他请示了文中几处文字的修改意见。同日阅后,毛泽东即在请示信上作了批语。如下括号内文字即为毛泽东在胡乔木请示信上所作的阅后批语意见:

主席:

“三十年”人民日报要求明日增出一张一次登完,现其余均已排好,希望能把改的一页清样马上看一下,在十二点前退回。

对陈独秀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拟改为“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是否较妥?(可以。)

“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已经完全胜利”,此处用“方式”意义不明确,拟改“原理”或“道路”或“战略”或“方针”,请示何者较妥。(“方针”为好。)

叙述整风时说“党抓紧了这个局势比较稳定的时期”,但前面说这是敌人“扫荡”最残酷最紧张的时期,似有不合。可否改为:“党抓紧了这个局势较少变化的时期进行了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在战争和革命猛烈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时期曾经是难于大规模进行的。”(这样好。)

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各说都是十三人,惟李达说是十二人,理由是包惠僧非代表。两说不知孰是?(是十二人。)

以上各点请指示。

敬礼!

胡乔木

二十一日[5]

二、党的30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它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30年的奋斗历程,同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丰富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根本遵循,进行党的历史研究和论述。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对党的历史问题作出了基本结论。依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将中国共产党30年的奋斗历程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1—1927);(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三)抗日战争(1937—1945);(四)第三次国内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6]2。在分期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党的“一大”至党的“七大”,以及建党以后发生的工人运动、北伐战争、八七会议、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重庆谈判、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抗美援朝等进行了宏观论述。有些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直接参照了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如对中共“六大”功绩和缺点的评价,就与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中关于中共“六大”的表述“基本上是正确”但是“也有其缺点和错误”[7]相一致。还有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内三次“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的分析,以及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的论述都是如此。显然,文本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党的历史决议为遵循来书写党的历史。

第二,注重史论结合,从理论高度评析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二大”的意义、中共“五大”的评价,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国民党统治的弱点等分析都是非常独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开篇就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接着又从历史的角度第一次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得出中共成立的意义:“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6]2-7显然,这样的评析是完全符合近代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它评价其为“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6]35。对于国民党统治的根本弱点,它指出主要是“脱离人民和它的内部冲突”[6]23。文本中类似这样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给予了高度评价。它还通过进一步梳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革命实践中的形成发展,通过与历次党内错误思想路线的对比,突出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指导意义。另外,该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运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也进行了积极宣传。由此得出文本的第二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阐释党的历史。

第三,注重以史为鉴,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方能不断向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在五个部分的结尾处特别是第五部分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和概括。在第五部分,它用一句话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的30年,这是“光荣的、伟大的三十年”[6]77。对于中国共产党在30年历史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它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具有三大优良作风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以及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原则指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正确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正是因为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中国革命才能坚持不断胜利。三是党的发展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发展。四是党的发展,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是分不开的。五是探讨了中国革命与国际援助之间的关系紧密,特别强调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援助和支持。[6]77-87可以看出,文本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争取实现新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三、“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著作”[4]498,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时至今天,它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学术价值。

其一,它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史学习热潮。195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当天,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篇文章,其他报刊亦纷纷转载。次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更正》一文,对六处史实进行了修正。[8]6月底,人民出版社出版红皮单行本。同年8月、11月分别两次再版。这两个版本又有多处文字修改和史实的补充与订正。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新版本作了介绍。[9]之后这篇文本多次重印。据不完全统计,至1956年7月,重印18次,累计发行了450多万册。[2]1921961年和1962年,教育部两次指定该文本为高校中共党史课教材代用本和毛泽东著作讲授提纲。[10]另外,它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新生政权。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它是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中共党史研究著作。1980年,为适应拨乱反正和学习党史的需要,人民出版社重印该书,并改为简体横排本,发行达百万册。2008年,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简体横排单行本。总之,该文本一经发表,就成了各地纪念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的主要学习文件,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教材,并掀起了广泛而持久的学习热潮。

其二,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历程,评价了五四运动、大革命、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理论问题,总结了三十年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党史的梳理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30年,乃是光荣的、伟大的30年。通过阐释毛泽东领袖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作用。当然,这也是胡乔木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第一次集中论述,文本大量引用《毛泽东选集》,据统计,直接引用和介绍毛泽东论著达18种。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普遍感受就是:深受启发和教育,体会到党的伟大与正确。真正领会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修养。与此同时,这篇文本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以及新中国国家政权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正如1953年苏联《共产党人》杂志发表文章所称:《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使各国无数的读者“认识到中国人民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成就”[11]。

其三,它为党史研究和党史文本书写开创了全新范例。《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自出版以来,长期被视为党史的经典著作。作为“中共党史研究中第一座里程碑”[12],它对此后党史文本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进行党史研究要以党的历史决议为遵循。这就要求,研究论述党的会议、重要事件、相关历史人物要始终坚持以历史决议为根本依据。二是采用历史分期法研究党史,并且哪一年写党史,党的历史就写到哪一年。《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将党的30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进行论述。另外,它还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论述,由此开创了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先河。三是研究党史要史论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党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的透彻评析,非常值得党史研究者学习。四是研究党史,要注重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的建设、党史文本的编撰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当然,正如胡绳所说,《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免带有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摆脱的一些弱点”,但能写到这样,确实难能可贵。[4]47

学习党的历史,是广大党员干部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正如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3]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一经典文本,可以使我们在品读经典中,再次回顾党的光辉奋斗历程,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倍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注释

[1]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传(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0.

[4]胡乔木传编写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66-367.

[6]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8.

[8]重要更正[N].人民日报,1951-06-23(1).

[9]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新版本[N].人民日报,1951-12-28(3).

[10]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42.

[11]苏联共产党人杂志著文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俄文版[N].人民日报,1953-05-11(4).

[12]朱家梅.胡乔木论中共党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1.

[1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猜你喜欢

胡乔木刘少奇党史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