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2021-11-25赵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整合传统文化

赵梅

摘 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关注语文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整合 实践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5.028

语文教育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运用学习,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感到陌生而遥远。教师没有完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未能完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

一、利用汉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在今天不仅仅作为语言符号而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汉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每个字追溯到前辈先贤创造汉字时的智慧,每个汉字在每个阶段的历史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映衬了当时社会大众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信仰。汉字的表意特征成就了汉字的形体之美,汉字书法的魅力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

现行教育体制下的识字写字教学是统一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汉字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是认识一个字就要会写一个字。尽管这种识字教学保证了学生认字的准确性,让学生在识字的初始阶段就能够保证字的“形音对照”。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识字教学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古代的语文教育有一个突出的做法,孩童在入学后用比较短的时间认识一部分字,私塾中的教师要求学生不必掌握字的写法,但是需要大体认识这部分汉字。集中识字的做法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基本阅读识字量的积累,学生的阅读不会受到识字量不足的影响而难以继续。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用集中识字法辅助学生完成能够支撑基本阅读的词汇量积累,还可以通过图示识字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汉字有四大造字法形声、会意、指示和象形,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音形义高度结合的特点完成识字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分散,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成识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汉字形成与简化的过程,让学生观看动画的同时对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认识,结合屏幕上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感悟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搜集与汉字简化有关的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认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最后从隶书、草书、楷书再到行书,这七种汉字被称为汉字七体。学生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了解到汉字从最初的表意象形逐渐转化为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汉字的推广和文化的统一。

二、诵读是不容忽视的教学法宝

诵读也是我国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之一,学生们摇头晃脑不追求深刻的理解,只是通过朗诵的形式让所读的内容烂熟于心。部分教师提出诵读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诵读效率较低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效率和质量固然没错,但是因为追求所以急功近利最终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充分认识诵读对于学生夯实自身文化基础的重要意义。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诵读的效果和意义。诵读并非是死记硬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感觉。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感是较为重要的。

今天语文基础教育中提倡的“诵读”,与过去古代私塾中先生手持戒尺监督学生的诵读并非完全相同。教师要对学生展开诵读活动的对象进行选择性淘汰,同时引入新的经典书籍。传统诵读的书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方向。在提倡人文素养的今天,一味地阅读儒家经典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应该在诵读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谣加入诵读的范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积累,更是要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积累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阅读体验支离破碎,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不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多次诵读之后可以尝试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古代文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往往会采用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自己的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情感增加了难度。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尝试读音和语气的变化,感受文章的结构与脉络,通过作者使用的某个字眼猜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予以论证。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会感受到作者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变化,受到作者的启发产生新的灵感并最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在“摇头晃脑”中完成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拯救那些濒临失传的古法技艺。

三、游戏运用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建构的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学生因为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故而抵触语文学习。究其原因是教师授课的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不具备多样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游戏化教学的策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讓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收获知识与快乐。例如,教师在讲解《迢迢牵牛星》时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能够引出传统文化中的牵牛和织女的神话故事。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发放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于卡片上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换卡片,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知识文化,在合作交流中体会自己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收获知识的快乐。在规定时间到后,教师按照日常课程中的分组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传统文化知识问答竞赛。教师随机提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具备抢答资格。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游戏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于回答问题的对错十分关心,对于那些传统文化知识也较为重视。不少学生一边参与竞赛,一边在本子上记录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盲点。游戏活动的举办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学生们通过竞争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分享。教师把控游戏的节奏和进度,对于分数最高的小组进行表扬。部分学生在游戏结束后仍未交还卡片并且向教师提议将这些卡片留在教室内供大家学习交流。于是教师可以观察到每次课后总有一部分学生聚集起来交换分享卡片,针对卡片上的内容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引用到教师课上讲述的内容,顺势将话题转到刚才的语文课堂。那些性格腼腆不善于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将自己的疑惑提出,学生们相互讨论交流,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争议激烈的问题统一收集整理后交由教师处理。部分学生甚至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师上课讲解的零碎知识点自制卡片,将这些卡片分享给周围同学,每个学生都能增长见识获取知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学生的努力配合。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每个人都有保护和发扬光大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文化产业》2021年第20期。

[2] 王月芳《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新课程》2021年第28期。

[3] 孙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课外语文》2021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整合传统文化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