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与探索

2021-11-25张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教学小学

张倩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提升语文教学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目前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项新型课程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进一步融合。本文立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色以及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探讨二者有机整合的途径,以期加快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3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科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落实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有效手段,更是大语文观的直观体现。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能够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目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剖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立足语文学科教育本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化途径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意義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对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凭借其趣味性的课程形式及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猎奇心理的成长特性相契合。将枯燥的语文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接受与理解语文知识,更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从被动的“要我学”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状态。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日趋开放、多元的教育要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融入能够打破学生被理论知识所禁锢的思维,在实践探索中激发自我潜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起到促进效用。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实施困境

1.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纳入新《课标》课程体系的独立课程,其教学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部分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准确,存在“过”与“不及”的问题。

第一,活动内容并未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立紧密关联,过于强调实践活动而削弱了学科性及教育性。虽然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响应,但是抛开热闹的活动氛围,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未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产生实质性的推动,偏离了课程组织实施的初衷。第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演变成为综合性学习。虽然二者存在共性特征,但是综合性学习更倾向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更突出实践性。教师通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脱离了课程设置的本质。

2.组织方式较为单一

组织方式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实施的载体,也是高效落实教育目标的纽带。但是目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学生主体性受到限制。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思维。同时,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探究能力较为薄弱。这两点因素导致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绝对把控者,对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干预过多,削弱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活动组织缺乏系统性。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思维及情感飞速成长的阶段,教学需求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然而,目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实施欠缺系统、严谨的规划,较为随意。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及语文学科的教学需求相脱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策略

1.结合学科要求,精准定位课程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实施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落脚点,活动内容与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明确课程设置的定位。一是课程主题的选择需要围绕语文学科内容。二是通过活动内容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三是活动形式是语文知识及素养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教师选择经典古诗《枫桥夜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以及韵律之美作为活动课的终极目标。首先,设置“听音朗读”环节。配合悠扬的古典音乐对古诗进行朗读,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古诗的韵律感。其次,设置“自主探索”环节。让学生借助学校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自主查阅、收集诗人生平履历及创作社会背景,并进行分享、交流与探讨。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帮助学生跳脱固有思维,以不同视角解读古诗,形成具有自我情感特色的认知。最后,设置“读、思、画”环节。让学生将所见、所感、所思借助画笔展现出来,通过绘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借助趣味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现巩固语文知识、强化方法与技巧、深化情感认知的教育目的。

2.以生活为切入点,突出实践特性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实践探索空间,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免给学生造成压迫感。教师要以生活为切入点,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地,引发学生的共情之感。

例如,以“民间故事”为教学主题,教师可以设计“我是民间故事传承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收集民间故事,以培养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活动小组,各小组自行拟定探究活动计划。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可以设置计划提纲,如探究目的、可以选择的调查方法、具体实施过程等,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其次,教师要选定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作为调查范围,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居民访谈等方式收集各类民间故事。各小组成员各取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民间故事进行分享,形成民间故事集锦,感知我国人民的智慧,提高对语文学科价值的认识。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

对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言,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学生的日常积累密切相关,而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无疑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知能力的重要载体。

例如,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主题,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在领略大自然魅力的同时提升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探索能力。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踏青。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如植被生长特性、环境气候特征、动物生活轨迹等,观察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将平时所忽视的微小事物通过语文视角进行放大,感知生活之美,增强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踏青观察所得、所感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对学生的习作结果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升华。以趣味性活动为起点,以语文素养为终点设计活动环节,能够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回归小学語文教育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习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4.注重结果反馈,培养思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果反馈是深化教育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活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活动结果、体会以及反思进行交流与探讨,促进语文思辨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小小广播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该课程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为目的。在活动完成之后要设置评价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借此让学生梳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分享所获得的知识、活动体验,并反思自我表现的不足,培养学生养成一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其次,组织学生互评。学生可以对他人活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赞赏或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及思考的能力。在交流、探讨中,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总之,在崇尚个性化教育的今天,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激发个性潜能的平台尤为重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无疑为学生打开了新世界大门,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重获生机。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感知语文,学习语文,形成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阿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内涵、困境与突围路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2] 李敏《探究小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教学小学
初中英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实施和构建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设计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