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数学演课研究

2021-11-25周圆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小学

周圆

【摘 要】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演课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创新的需要。本文就此研究展开设想并实践,提出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数学演课研究的路径,并反思后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师范院校” 网络研修共同体 演课

一、缘起: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数学演课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是正在耕耘的教育者,师范生则是未来的教育者,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逐步开展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实践的需要

目前小学-师范院校共同研修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由大学教师开讲座,小学教师听讲讨论;二是由小学教师授课,然后由大学教师点评;三是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分工开展研究;四是大学教师通过网络开展讲座,或者点评小学教师授课。其实在现实中,采用更多的是以演课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演课兼有说课和上课的双重功能,且不需要提供学生和场地,也不受教学进度限制,演课在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了更多的空间。师范生由于在大学校园里接触不到小学生而经常在微格教室里演课模拟教学,教师教学考核、教学竞赛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演课这一方式。通过网络研究演课,更符合教师和师范生的实践需求。

3.创新的需要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研究,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演课研究,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新型、高效的教学研修方式,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具有多向、即时交流功能,更多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基于学情展开有效研究,促进不同地域大学教师、小学教师、师范生间“教、学、研”的合作学习交流。尤其是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通过网络共同研究更是创新研究方式的主流方向。

二、设想: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数学演课的建构

1.教学设计立足高校的理论高度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演课同上课一样,教学设计体现了执教者对这节课的全面思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拟定、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搭建、对学情的了解等。小学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师范生正在积累理论知识,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演课,生动演绎偏实践、偏理论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在研讨与对比中,小学教师更容易把握知识点背后的数学学科理论及教学理论,从而站高望远;师范生则更容易悟到抽象的数学学科理论和高深的教学理论如何落地生根。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2.教学理念浸润小学的课改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前施行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在酝酿中。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教师身处一线,时刻关注着课改的动向,自觉地将课改精神融入教学之中,敏锐地捕捉将课改理念嵌入实际教学的合适时机,师范生则不能在刚出校门时就发现自己所学的教学理念已过时。斯宾塞说:“唯一的不变是变。”要想迎“变”,就要主动思“变”——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共同体开展数学演课,就是小学教师和师范生主动更新教学理念的过程。

3.教学实践展现学生的思维火花

演课虽名为“演”,但是演出的教学实践样态却要真。看似只有教师一人在模拟上课,却要演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的主角不是台上的教师,而是不在现场的学生。怎样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反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呢?这是演课另一个重要的价值所在。这的确是值得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共同研讨的问题,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仔细研究演课录像,进行深入剖析。

三、实践: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数学演课的路径

1.数学建模演出教学设计深度

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演课中,我们原先设计不同花样的计算练习以巩固运算法则“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线演课将“算”“再算”“还是算”这种反复计算的枯燥无聊的感受放大了,这样简单的计算课怎么会不平淡呢?的确,这一课挺简单,学生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运算法则,只不过以前学习的是两步混合运算,现在拓展到三步。教学重点“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学生是掌握了,但这节课却缺乏深度。通过网络研讨,我们对例题这种典型的“双肩挑”三步混合运算进行建模,并丰富模型的不同变式(见图1),教学设计有了深度,再演课瞬间变得“高大上”。简单的计算承载了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2.大板块化演出教学理念高度

当下教学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只有给學生大空间,学生才能自由发挥、才能自主学习,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在播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第一次演课录像后开展网络共研时,腾讯会议的即时对话窗口弹出评论说感觉环节太琐碎了,一共有5个板块(见图2),演课时的局促感很明显,像是一驾马车被拼命向前赶着。经过研讨,把5个板块整合为两个大板块(见图3):板块一是解决算法算理,板块二就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但是却包含了三个层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3.开放提问演出学生生成宽度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学生在研究解决教材例题问题(见图4)的过程中,通过一一列举找到了正确答案并发现了规律:当周长不变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两数之和不变时,差越小,积越大。

把演课微视频上传到共研体的QQ群后,大家展开讨论:演课很顺利,一切都在教师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学生按部就班地一一列举找到正确答案,但是学生还想知道或研究些什么呢?共研体成员扮作学生在群里积极发问,主要有以下两类问题:一是例题中的最大面积有模型吗?二是改编题目条件,问一面靠墙或两面靠墙或三面靠墙时,怎样围长方形面积才最大?开放提问,学生就有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生成的资源也多了。有人主动解答第一个问题,如果总长为L,不限定长和宽是整数,例题中的最大面积就是(L/4)2;有人发现三面靠墙和两面靠墙(两墙相对)其实没有最大面积,因为有一组边可以无限大;还有人发现另一种两面靠墙(两墙相邻)其实和例题情况类似,只不过例题是两组长和宽的和不变,这种两面靠墙(两墙相邻)是一组长和宽的和不变;一面靠墙的情况就有了争议,有人继续套用例题的结论,还有人一一列举找到不同的答案,一一列举很快能证明套用例题结论是错的。网络共研体中演“学生”的又提问了:“原来结论到底是对是错?如果用错,错在哪儿了?”开放提问,学生就有了争议,有了辨析的共同话题。原来一面靠墙时前提条件“两个数的和不变”不存在了,条件变了,结论也不适用了。能转化条件后继续使用例题结论吗?求二次函数最值那是中学的代数方法,怎么演给小学生理解呢?大家在网络交流中碰撞智慧,想出了“穿墙”法(见图5),即转化成了“和是44不变”,这样,原来的结论又能用了。开放提问,让学生生成的资源变丰富了,拓展了生成的宽度。

四、反思:基于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数学演课的策略

1.提升共研者信息技术技能

在大数据时代,谁能更好地利用资源,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网络研修是建立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之上的,只有提升共研者信息技術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在线研讨。包括对QQ、微信、钉钉等线上交流软件的运用,对腾讯会议、QQ直播等直播会议软件的运用,对Camtasia Studio、剪映等录屏及编辑软件的运用,等等。

2.建设网络研修共同体场力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群体就像一个磁场,场的磁力越大,对个体的作用也越大。网络空间下大学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就是群体参与、互相影响的动态过程,是一种通过流媒体技术建立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下的学习交流,大学与小学两地师生进行群体交互学习活动,最终达到促进不同层面师生相互吸引,凝聚在一起,通过共同的目标驱动,从而使个体和群体更加完善的目的。

3.完善网络共研制度与评价

网络共研同现场研讨一样,也需要有制度保障才能有效实施,有评价才能不断进阶。可根据小学和师范院校的作息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共研的优势,制定参与规则、固定研讨时间、丰富研讨形式、及时总结发布简报等。

【参考文献】

[1]刘佳龙,叶昕.基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与大学合作研究[J].学园,2015(25).

[2]刘琴,丁立婷.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6).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立项课题重点课题“小学—师范院校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27234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小学
“协同提质”,为师范教育发展注入“核动力”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关于选大学的相关误区解读:“就读师范院校只能当老师”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