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模式加快战斗力生成的思考

2021-11-25胡建峰

中国应急救援 2021年6期
关键词:执勤救援队伍

胡建峰

执勤训练是消防救援队伍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在队伍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工作的推进,消防救援衔、消防员招录、工资待遇等一系列制度设计、配套保障陆续出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行稳致远,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层面的消防体制改革初步到位。下一步,如何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能定位,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更好地创新完善执勤训练模式,实现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建设稳步提高,成为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目前,国内对执勤训练模式创新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李成艺[1]从影响灭火救援能力的基本要素入手,提出了提升灭火救援能力的几点建议;肖伟[2]从竞赛牵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消防技能训练的若干举措;李俊华[3]结合队伍实战化训练现状,对指挥员能力素质、训练作风、训练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均聚焦训练实践的某一领域,有较强的局限性。曹向辉[4]分析目前消防作战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战训工作保障,战训理论创新和仿真操法训练,优化战训装备器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灭火救援考核机制等举措,但未就制度层面建设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等进行探讨,可操作性较弱。

1 当前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1.1 考核导向偏离实战靶心

考核是执勤训练的指挥棒、风向标,“考什么”决定了“干什么”,“怎么考”左右着“怎么干”。近年来开展的夏训、冬训考核和各层级比武竞赛均选用基础体能和班组操法作为重点,虽然实现全国一致,且便于组织、评判,但项目仅覆盖《训练工作实施方案》9项内容中最简单的体能、战术训练2项,对技能训练、专业队训练、基地训练、辖区熟悉和实战演练等实战性、灵活性、组织性要求更高的内容几乎不考,训练方案大而全,考核落实一点点,训考“两张皮”现象突出,考核项目选择上不能实现引领训练导向的作用。从基层队站执勤训练方法策略上来看,容易出现“岗位练兵体能化、体能训练简单化”,只是单纯、机械地组织迎考项目训练。围绕科目达标开展的体能、操法为主的执勤训练缺乏适应新时代灭火救援作战的训练方法,导致执勤训练和实战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2 训练科目实战效能弱化

消防改制完成后,消防队伍的职能得到大幅拓展,消防救援任务向综合化、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对新时期消防救援队伍的核心应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科目设置尚不能充分体现国家队、主力军的职责定位,尚不能覆盖实战需要。例如,通信员如何利用无人机、图传等信息化装备开展立体化侦查,如何组织公专互补、固移结合、人工接力和中继通信;驾驶员如何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行车、停靠、展开、作业,如何在灭火救援作战中快速定位使用人工和天然水源;战斗员如何解决高层建筑物资装备携行登高、伤员转运、水带释放问题,不同情况下灭火剂、灭火剂释放器具和释放技术选择;基层消防救援站如何正确进行车辆装备人员编程编组,如何在出警车辆限定空间内科学收纳器材。“一专多能”作为消防队伍能力建设的目标已经提出多年,但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好“一专”和“多能”之间的关系,做好不同类别任务之间的无缝衔接,打造真正体现专业化水平的消防队伍能力体系,还需要认真研究并作为重中之重加以考量。

1.3 执勤训练工学矛盾突出

机构改革后,从消防队伍出动和开展救援的实际行动看,其职能较之前已经得到大幅扩展。从传统的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扩大到包括地震、水灾、旱灾、危化品、核事故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救援;不仅要承担国内的救援任务,还要执行国际救援的行动,应急救援任务与力量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以龙岩为例,2020年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接出警总量2000余起,完成了龙岩“7.12”卓越新能源爆炸起火、泉州“3.7”建筑坍塌、江西抗洪抢险排涝等急难险重任务。在公差、勤务和会议次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大部分消防站以10-12人的执勤实力年均接警出动近200起,指战员常年超负荷运转。面对较为突出的工学矛盾,基层队伍执勤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无法保证。考虑到捉襟见肘的基层执勤实力,大范围、长时间集中式培训的探索备受限制。

2 新时期推进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模式建设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突出短板弱项要扭住不放、持续用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确保取得成效。”对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而言,为满足国家队、主力军和全灾种、大应急的目标定位,当务之急是提高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水平。

2.1 突出实战领训,全力打造执勤训练内容和标准体系

消防救援队伍开展执勤训练的原动力在于实战需求。突出实战领训,首先需要把“灭火和救援行动怎么开展”搞清楚,研透处置对象、环境,深耕作战方式、组织形式,用活车辆装备,加快实现执勤训练内容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突出体现“国家队”和“核心骨干力量”的鲜明特色,建设覆盖全灾种、全专业的网络化训练内容体系,最大限度地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更好地实现由被动应对灭火救援战斗向精准主动备战转变,切实提高队伍战斗力。针对全国各地面临的风险图景差别大的特点,各省市消防救援队伍要因地制宜,根据灾害处置需求加强专项训练。例如,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多山地丘陵,河流众多,又处于地震带和台风登陆区。辖区支队则要统筹考虑主要灾害风险分布,增加相应单位应对台风、水灾、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救援的训练科目。

2.2 突出体系支撑,全力推动一体化联合训练向实战深度迈进

体系通常是指若干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体系主要涵盖训练保障和联合训练两方面,与训练内容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一是要构建训练保障体系。目前,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已陆续出台练兵政策与保障措施,要在巩固多点开花的基础上,将训练管理、科技练兵、人才支撑有机结合,进一步连点成线、成面,形成支撑执勤训练的重要一翼。要完善人才支撑,建立等级达标的考核体系。分岗位、分档次制定基础理论、体能、技能达标标准,让指战员明晰学什么、练什么,建立绳索、水域、地震等救援技术资质认证制度,完善各岗位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用标准化给指战员划下职业要求的底线,用等级化给指战员立起成长进步的轨道。要强化榜单使用,将指战员所得的资质等级与职务晋升、待遇保障等挂钩,突出个体差异性、增强训练的主动性,培养更多专家型、工匠型人才。要强化练兵环境保障,进一步划分“基地模拟、驻地组训、实地演练”的对象、层次和内容,提高全周期、精细化训练管理水平。比如,在技能方面,基地练专项技能,驻地练基础技能,实地练实战应用。在战术方面,基地练作战编成,驻地练初战处置、熟悉调研,实地练合成演练。在指挥方面,基地练规范化处置、临机指挥,驻地练基础科目,实地练实战拉动、协同指挥。

二是要构建联合训练体系。强化航空、森林等新领域新力量融入执勤体系训练,强化队伍内外联训。创新联合训练方式方法,大抓复杂环境下训练,依托各总队、支队训练基地类型灾害事故实景模拟训练设施,选定驻地特定高层建筑、地铁线路、江河周边、废弃厂房、化工企业等开辟高层、地下、水域、地震、化工等灾害事故的模拟训练场所,采取拉动与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类专业队伍、多作战单元、跨区域联合训练,训全各灾种、全要素。完善联合训练对抗检验,坚持以上带下,以实战化指挥推演、实战拉动演练统领执勤训练,开展各级全勤指挥部带专业队伍跨区演习,以实战化指挥推演引领基层指挥员指挥训练,以实战拉动演练带动队伍训练,促进各层次、各部门训练有机衔接,坚决扭转政工、战保自成体系、自训自比的现象,推开“作战单元+信通、政工、宣传、战保要素”训练模式,实现前方与后方、主战与保障力量融合联动、密切协同,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2.3 突出打牢基础,持续深化执勤训练管理改革

要进一步改革训练考评,固化训考指导层级,细化单位和个人训练标准,落实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相结合的训练责任制,严格对单位、对个人双重督导问责,立起大抓训练的鲜明导向,激发指战员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天天忙得像打仗”到“天天忙着想打仗”的转变。要强化训练管理,严格考核考评。建立消防员数据库,对指战员日常训练内容和时间、参战经历、培训情况、能力资质等进行实时更新、动态调整。要用好大数据,阶段性开展队伍人才配备、个人能力综合评估,为战时、平时人员调配服务,构建系统的训练、培训、考核和任用体系。要抓好各层级、各岗位、各专业练兵比武,突出群众性,改变“个人冒尖”“单项突出”的陈旧做法,整体抓训、全员促训,逐级组织成建制、全员额比武竞赛,把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岗位、每一型装备、每一类灾情处置要素训到位,夯实能打胜仗的能力基础。要强化执勤训练科研平台的建立,由作战训练部门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执勤训练科研团队,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执勤训练指导教材,制定具有差异化的指导性教材,不断优化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

3 面向实战的执勤训练模式设计

在充分考虑消防救援站执勤实力和指战员岗位特点以及对专业技术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笔者将执勤训练划分为离岗和在岗训练两部分。其中,离岗训练主要开展系统性、专业性科目;在岗训练通过演练任务牵引,主要开展基础性、实战性科目。在岗和离岗训练以专业科目和资格体系为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见表1)。

表1 面向实战的执勤训练模式设计

3.1 专业科目和资格体系设计

按照“任务牵引、突出主体”的原则,建设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导向的专业科目和资格体系,可以分为救援技术、通用技术和应用体能三部分。参照美国消防协会NFPA1006-2017技术救援人员职业资格标准,救援技术可细分为高塔救援、绳索救援、建筑坍塌救援、受限空间救援、车辆事故救援、动物技术救援、野外搜索与救援、沟渠救援、机械事故救援、洞穴救援、矿山隧道救援、直升机救援、水面救援、激流救援、潜水救援、冰面救援、海浪救援、救生艇救援、洪涝救援等类别[1];通用技术分为驾驶、飞行、装备、实战操法等内容。每个类别又划分三级、二级、一级、技师四个级别。训练标准对每个类别的每个级别,都分别提出考核标准和操作时数要求。通过离岗培训、考核后,获得下一级别实习资格,在岗训练达到一定时数后,具备正式资格,并达到考取下一级别资格的条件。应用体能参照国家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以6个月内各项目比武、考核成绩为界定依据,通过个人申请,单位上报,核定颁发相应资格。

3.2 离岗训练运行模式设计

离岗训练的执行主体是各级培训基地,重难点是维持培训内容和训练质量维持高水准。为此,宜设计建立培训基地、训练标准制定部门和培训课程验收部门共同履职的离岗训练运行模式。训练标准制定部门应由灭火救援指挥部牵头,会同各业务部门,制定一系列消防救援人员能力要求标准。在危化品、绳索、水域等专业他业务口领域应广泛吸收有技术专长的其他部门、节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志愿者。培训课程验收部门可参照解放军军事训练监察员的聘任模式,遴选推荐长期从事战训工作的离退)室休 专家,成立第三方,负责对培训基地相关课程进行评估认可。各级培训基地按照训练标准开发课程,并向课程验收部门提出申请,只有通过认可,才具备开展该课程的资质(如图1)。

图1 指战员离岗训练模式

3.3 在岗训练运行模式设计

在岗训练应围绕阶段重大风险和常态化执勤任务开展,突出实战牵引,练协同、练配合。在运行模式设计上,充分发挥全勤指挥部的指挥中枢作用,成为在岗联合训练的主导部门,充分调动每一类作战要素。(如图2)

图2 指战员在岗训练模式

4 结语

本文结合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工作实际,从实战领训、体系支撑、打牢基础等方面,就新时期推进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模式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并尝试构建了以专业科目和资格体系为纲,离岗、在岗训练并行的的执勤训练模式。笔者认为,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要节点,消防救援队伍应当紧紧围绕“国家队、主力军”职能定位,主动融入应急救援大局,紧盯现行执勤训练模式的短板弱项,明确改进措施,找准发展路子,通过大胆创新执勤训练模式,走出适应中国特色消防救援体系发展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执勤救援队伍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小学生踮脚为雨中执勤交警撑伞
为你撑伞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