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2021-11-25陈昌礼赵谢

中国应急救援 2021年6期
关键词:应急专业管理

陈昌礼 赵谢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影响程度增加。损失严重、影响长远的有2003年“非典”、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2009年“7.5”新疆打砸抢事件、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7.23”温涌动车事故、2014年“3.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2015年“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019年“3.21”江苏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尤其是2019年12月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截至2021年7月30日,已造成全球420万余人死亡、近2亿人感染,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各国对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对高效应急管理的欲望提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成为各国政府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1]。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国家正面临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的挑战,急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国家应急能力建设重要基础工程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是被高等教育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对策进行探析,以期对我国应急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1 应急管理类专业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带“应急”二字的应急管理类专业。我国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架构两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

2002年在我国广东省突发、2003年上半年席卷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非典”事件,催生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事业,也催生了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事业。

2003年,防灾科技学院设置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专科专业,该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带有“应急”二字的专业[2];2004年,河南理工大学申报以应急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目录外“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开始招生,该校成为我国第一个开展应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3],后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取消公共安全管理专业而从2013年起停止招生,改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开展应急管理本科生培养[2];2005年,防灾科技学院在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申报以应急管理人才为培养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批准于2006年开始招生[2];200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 24号),提出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该法将突发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008年,暨南大学申报目录外“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批准于2009年开始招生,该校成为国内第一个开办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并于同年4月23日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应急管理学院[4],后来也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取消应急管理专业而从2013年起停止招生,改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开展应急管理本科生培养[2]。

1.2 架构阶段

2018年3月,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应急管理学科与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2018年,教育部新增“应急技术与管理”特设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太原理工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准于2019年开始招生,两校成为全国首批“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招生高校;2019年,教育部恢复“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武汉理工大学获准于2020年开始招生,该校成为恢复“应急管理”专业后全国首个招生该专业的高校;2020年3月,《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发布,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两专业名列其中;2020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学位办〔2020〕4 号),决定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20家高校推进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和博士、硕士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这标志着应急管理领域的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有了统一的学科归属,并进入扩面试点阶段;2021年2月,教育部批准增设“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特设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辽宁工业大学获准于2021年开始该专业招生。至此,带有“应急”二字的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达到3个。

2 应急管理类专业特点与归属

应急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的技术与管理活动,而突发事件涉及行业面广,包含公共卫生、食品、气象、地质、土木、水利、交通、运输、航空、消防、网络、金融、能源、传媒、公共管理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其危险源、诱因、突发事件类型多种多样,应急救援与处置的技术、装备、指挥程序可谓千差万别,具体开展应急管理活动时涉及管理学、工学、心理学、医学、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和知识体系,所以,应急管理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并与生产实践活动联系紧密,应用性特点显著。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初期对疫情态势的预判,中期对疫情蔓延的处置、社会舆情的引导和民众负面情绪的心理疏导,后期对灾后损失的恢复与重建,都属于应急管理的内容。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只有充分理解应急管理的多学科交叉性质和应用性特点,践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牢固树立面向社会需要办学的理念,着眼应急工作实际,直面突发事件,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强化应急能力训练,针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预备与响应、灾害恢复与重建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把握好应急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应急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

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中,“应急技术与管理”属于工学门类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急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2021年2月批准设立的“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的“机械类”专业,与应急管理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消防指挥”、“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救助与打捞工程”、“化工安全工程”等依次属于理学门类的“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法学门类的“公安学类”专业和工学门类的“公安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化学与制药类”专业。学科和专业的归属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课程体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应急管理跨越宏观与微观、政府与企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因此,建议设立“应急工程”一级学科,优化与应急管理活动相关专业的归属,使应急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摆脱从属于多个一级学科的地位,同时有利于应急管理学科和应急管理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促进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和持续发展。

3 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现状

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将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分为四类。一是主要从事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与指挥的决策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二是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类人才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与科普宣传的教学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分布于各级各类学校;三是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孕育的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分布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四是主要从事应急预案编制与推演、应急监测与预警、应急信息平台开发与建设、突发事件救援与处置、灾害恢复与重建、应急风险与损失评估的实战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分布于从事应急技术咨询服务和应急救援的企事业单位。总体而言,目前这四类人才及其培养存在需求量大、专业师资奇缺、课程体系差异大、专业教材少等问题。

3.1 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自2018年3月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组成部门均对应地设立了应急管理厅(局),过去由多个部门承担的应急工作、消防工作、安全生产、抗震救灾、防洪抗旱、森林灭火、防灾减灾等工作统一归口到应急管理部门。显而易见,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覆盖面广、内容庞杂、不可预见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而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及时响应、靠前参战。但现有的政府应急管理人员,系统接受过应急管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少,科班出身的少之又少,多数管理人员靠的是经验积累。就贵州省而言,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应急行政管理人才、应急教育人才、应急研发人才和企业应急管理人才分别需要1800人、200人、9000人和421475人,但与2020年相比,尚缺530人、100人、2672人和140491人,且现有的应急管理人才绝大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应急管理教育[5]。

其次,目前我国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应急意识、知识和技能,这与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体系不完善、专门从事应急管理教育与科普宣传的人员极少的现状密切相关。在“5·12”汶川地震发生过程中,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因为坚持每学期组织紧急撤离演习,所以2300余名师生在震后1分36秒内全部安全疏散到操场,创造了极重灾区学校零伤亡的奇迹,这凸显了应急教育减少危机损失的作用[6]。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从事应急教育与科普宣传的人才少之又少。一旦灾难发生时,作为应对突发事件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自救他救不知所措,生命与财产损失自然会扩大。

第三、目前我国的应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应急救援、应急技术咨询等方兴未艾,需求数量与日俱增,但能够独当一面的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稀少。仅以消防力量为例,大多数西方国家消防员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而中国仅占0.015%[7]。尤其是随着应急产业的孕育和发展,从应急监测与预警到安全防护、从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到灾时救援、灾后重建,需要大量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人才从事相应的研发、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

从教育部在2021年2月10日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教高函[2021]1号)可知,有16所高校获批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20所高校获批 “应急管理”专业,1所高校获批2020年度增设的“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截至2021年,全国开办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依次有22所、21所、1所,即仅有44所高校获批带有“应急”二字的专业(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盐城工学院在2020年同时获批“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但从各高校公布的2021年本科招生计划看,今年青海师范大学、滁州学院未招收应急类专业的新生。因此,2021年应急类专业实际招生的高校只有42所,“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分别为21所、20所、1所,共招收本科生2113人。近三年应急类本科专业实际招生高校数、招生人数见图1。

图1 近三年应急类本科招生专业及其数量图

另外,根据2020年下半年发布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统计,有13所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招收2021级“应急管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83名(不含推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2021年应急管理类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新生入学规模将增至2196人,但离社会对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8]。

表1 2020年应急管理博士、硕士招生高校及其人数表

3.2 专业师资奇缺

由于教育部本科目录长期没有应急管理类专业,意味着目前开办应急管理类专业的高校,教师都不是应急管理科班出身的,因此造成应急管理师资严重缺乏。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一般至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虽然目前从事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与研究机构约50所,但同样因应急管理类专业长期未纳入本科目录,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生源不是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并且,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由于学校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远强于本科生阶段,部分培养单位开设的与应急管理相关的课程极少,很难满足研究生阶段对应急管理知识的系统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即使进入高校,也仍然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知识。所以,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培养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不得不依赖非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师资。

同时,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从事应急管理教育的教师,不少是从一个大学校门走出后直接走进另一个大学校门,对实践性很强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体会。也就是说,懂技术、有实践经验的应急教育人才更是奇缺。

3.3 课程体系差异大

各高校多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师资力量、办学积淀与特色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含实践技能课程)差异大。例如河南理工大学和华北科技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工矿行业相随,其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侧重于工矿(尤其是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9,10];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其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侧重于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应急管理[11]。除了应急预案编制等个别课程外,已开办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大学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专业课程[12]。因此,目前开办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差异大,对能力的要求也无严格规定,各学校没有形成共同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即应急管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强,难以体现应急管理的专业性。

3.4 专业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从目前检索到的应急管理教材看,应急管理类专业没有统一的规划教材出版,也缺少本科层次的应急管理专业技能实训教材。现存相关教材很多也是借鉴国外教材,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突发事件和应急体制[3]。高水平教材的缺乏,必然制约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应急行业发展。因此,急需进行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组织相关教师及行业专家编写教材。

4 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4.1 提高思想认识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时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地位和方向。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迫切需要发展应急管理教育事业。或者说,应急管理教育,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健全,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管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仍在探索中,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困难。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提高思想认识,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

4.2 立足高远,开放办学,增强应急师资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应急教育比我国起步早,其多主体联合实施应急教育、丰富实用的应急教育内容、灵活的应急教育方式等,值得我们借鉴[13]。美国应急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德克萨斯大学成立全美第一个应急本科学位项目[14],目前设置应急管理学科的高校近200家,另有100多家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各大学的办学特色虽不尽相同,但知识体系架构基本一致[15]。美国应急高等教育体现了政府主导高校应急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14],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模板[16]。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起步晚的我国,应站在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着眼于应急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开放办学的格局,主动对接国外应急教育先进高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养教师,增进教师与国外应急教育先进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吸收国外应急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增强自身师资力量。

另外,规定教师到一线应急实战部门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堂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以充实师资力量。

4.3 设立应急管理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尽快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最近几年,我国应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很多措施仍然是基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理念,应急高等教育自身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教育体系,应急学科仍处于草创时期[17],各高校交流、合作的意愿强烈[18]。因此,建议先期在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立应急管理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由该分委员会牵头加强同行交流,携手共进,尽快构建统一的应急管理类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体系,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从事应急教学、科研、管理的有识之士对课程体系(含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形成统一认识,整合、优化现有课程及其内容,再结合行业特点、地域特点,有的放矢地编写教材。

4.4 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新教学方式

吸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急教育的经验,将应急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应急演练将应急知识传输给受教育者。例如,美国采用情景模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式,进行应急管理演练,帮助受教育者将应急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19]。同时,为了提高应急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应急教育。如英国政府通过研发应急教育课件,以音像资料、电子动画等形式形象地再现地震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桥梁房屋损毁、治安混乱等灾后场面,让受教育者对灾难有更加直观的感受[13,20]。

4.5 加强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学科交叉特点突出、实践性很强的应急管理类专业,若没有社会的积极参与,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发起成立全国应急学科与应急产业联盟,推动产教融合,夯实应急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拓宽实践教学场地来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设置更多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依托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应急指挥中心、救援培训基地、灾难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受教育者面对灾难事件突发时的救援与逃生能力,包含预警、急救、消防、撤离等应急技能[21]。另一方面,拓宽实践指导教师来源,聘请具有应急管理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提高技能实训质量。

另外,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专项建设经费,促进应急学科与应急产业协同发展。

5 结语

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事业刚刚开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任务迫在眉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和应急管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推动力。正如夏保成教授所说,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尚的职业,志在救人民于水火;应急管理教育,是培养英雄的事业,值得每一个人为之奋斗、献身[3]。历史赋予我们机遇,我们理应担当,不负于时代!

猜你喜欢

应急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