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碱铜联合改性珠状活性炭及其对甲苯的吸附机理

2021-11-25韩智广刘寒冰陈传胜袁雪红薛南冬

环境科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官能团甲苯微孔

韩智广, 刘寒冰, 陈传胜, 袁雪红, 薛南冬*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2.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 北京 100012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主要来自涂装、印刷、漆包线、绝缘材料、树脂加工等化工行业废气的排放[1-2],随着化工业的加速发展,VOCs污染日益严重[3-7]. VOCs污染的治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8-11]. 吸附法是常用的VOCs污染治理方法,而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材料,但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吸附量较低是目前应用活性炭吸附的一个瓶颈[12]. 因此,研发增强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吸附能力的方法,对治理VOCs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13-15]表明,表面酸性官能团少的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的吸附性能较好,此外,活性炭表面的金属基团与VOCs的结合作用也能够增强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碱改性法能够提高活性炭的微孔比率,减少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并提高其吸附性能[16-20];甲苯是一种典型的非极性VOC,研究发现,NaOH溶液改性可以增强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能力[21]. 也有研究发现,金属负载改性能够丰富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增强其与有机气体的结合作用[22-24],活性炭表面负载金属铜后对甲苯等有机物的吸附量增加[25-26]. 该文以提高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以甲苯为例)的吸附性能为目标,利用碱铜联合的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前后活性炭对甲苯吸附性能的变化及理化性质的改变,探讨提高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吸附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活性炭对非极性VOCs的吸附能力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所用珠状活性炭(beaded active carbon,BAC)购自日本,其粒径为0.282~0.425 mm,BET比表面积为 1 310.091 m2/g,微孔容积为0.497 cm3/g,微孔比表面积为 1 118.679 m2/g,平均孔径为1.79 nm,酸性官能团数量为 0.106 8 mmol/g.

甲苯(分析纯)、NaOH(分析纯)、碳酸钠(分析纯)和碳酸氢钠(分析纯)均购自北京化工厂;盐酸(优级纯)购自北京兴青精细化学品科技有限公司;Cu(CH3COO)2(分析纯)购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1.2 活性炭改性方法

取适量BAC用超纯水冲洗,过滤沥出水分后放入盛有去离子水的烧杯中,煮沸30 min后,再用去离子水洗净以去除其中杂质. 在数控超声波清洗仪(KQ-500DB,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中超声10 min,取下烧杯,滤出水分后置于烘箱(UF110plus,德国Memmert公司)内于105 ℃下烘干至恒质量,待其冷却后将预处理过的BAC样品袋装保存备用.

不同浓度NaOH溶液联合Cu(CH3COO)2溶液联合改性:分别取10~15 g预处理后的BAC浸渍于100 mL浓度为0.1、1、3、5、8、10 mol/L的NaOH溶液中,在60 ℃的恒温振荡器(THZ-82A,金坛区西城新瑞仪器厂)中充分振荡12 h,用去离子水洗涤抽滤后于105 ℃烘箱中烘干. 将烘干后的BAC分别置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0 mL质量分数为1%的Cu(CH3COO)2溶液,用锡纸封口放于恒温振荡器中室温25 ℃下匀速振荡8 h,用去离子水充分洗涤,将洗涤干净的样品于105 ℃烘箱中烘干,最后在350 ℃的管式炉(FNS,北京费雷森电炉有限公司)中煅烧3.5 h,冷却至室温取出. 不同浓度的NaOH分别对应标记为GBAC-0.1、GBAC-1、GBAC-3、GBAC-5、GBAC-8、GBAC-10.

NaOH溶液联合不同浓度Cu(CH3COO)2溶液联合改性:根据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当NaOH溶液浓度大于8 mol/L时,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的变化已不显著,因此采用8 mol/L的NaOH溶液对BAC进行改性,再选择质量分数为0.1%、0.5%、1%、3%和5%的Cu(CH3COO)2溶液,探究不同浓度Cu(CH3COO)2溶液对BAC改性效果的影响,分别标记为 GBAC*0.1、GBAC*0.5、GBAC*1、GBAC*3、GBAC*5,其中GBAC*1与GBAC-8改性条件相同.

1.3 吸附试验

BAC吸附甲苯的装置如图1所示,设定吸附温度为25 ℃(通过恒温水浴锅控制),吸附剂填充质量为1.3 g. 通过分压阀从氮气瓶向管道中注入氮气作为载气,调节载气气流稳定在1 L/min,当水浴锅(HH-S,青岛明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达到25 ℃后,打开电炉(DK98,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开启微量注射泵(TYD01,保定雷弗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按一定速率将甲苯溶液注入甲苯蒸气发生装置中气化,蒸气与恒定流量的载气混合,通过调节微量注射泵和载气气流流速比,获得浓度为2~3 mg/L的甲苯蒸气. 吸附柱入口和出口分别利用医用注射器采集气体样品注入2 mL样品瓶中,样品瓶中的甲苯浓度采用GC-MS(7890A-5975C,美国Agilent公司)进行测定.

图1 活性炭吸附甲苯装置示意

BAC样品的吸附量根据式(1)计算:

(1)

式中:q为吸附剂的吸附量,mg/g;Q为进气流量,L/min;M为吸附剂质量,g;C0为进口浓度,mg/L;Ct为出口浓度,mg/L;t为吸附时间,min.

1.4 活性炭表征方法

BAC的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微孔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采用全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仪(康塔AUTOSORB IQ,美国Anton-Paar公司)测定;表面元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4800,日本Hitachi公司)X射线能谱分析测定;表面官能团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Perkin Elmer Frontier,美国Perkin Elmer公司)和Beohm滴定两种方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动力学特征

对改性前后BAC做甲苯吸附动力学试验,吸附穿透曲线如图2所示,从出口浓度和进口浓度的比值(Ct/C0)可以看出,吸附试验刚开始进行时,出口处甲苯气体浓度极低,与进口处甲苯气体浓度的比值近似为0,随着试验的进行,出口处甲苯气体浓度逐渐升高,比值也越来越大,不同浓度碱联合铜改性后,BAC吸附甲苯时在12~25 min内到达穿透点,随着BAC对甲苯吸附量的增加,在102~135 min到达了吸附平衡状态;而碱联合不同浓度铜改性后,BAC吸附甲苯时则是在10~28 min内到达穿透点,在99~145 min到达了吸附平衡状态. 从图2改性前后BAC对甲苯的吸附穿透曲线可以看出,改性后BAC的穿透点明显延后,说明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量较大,从而使得相同时刻出口处甲苯气体浓度降低,进而延长了自身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

图2 BAC对甲苯的吸附穿透曲线

不同浓度碱联合铜改性后 BAC 对甲苯的吸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与改性前相比,BAC对甲苯的吸附穿透时间与平衡时间明显变长,其中穿透时间延长了71.43%~257.14%,平衡时间延长了21.43%~60.71%. 碱铜联合改性所用NaOH溶液浓度分别为0.1、1、3、5、8、10 mol/L时,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99.46、408.23、410.69、411.54、418.15和418.38 mg/g,可以看出,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随着所用NaOH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较改性前增加了40.73%~47.39%,当NaOH溶液浓度为10 mol/L时,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最大,为418.38 mg/g,可见经高浓度的NaOH溶液改性后,BAC更有利于其对甲苯的吸附. 相对于BAC改性前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而言,与前一处理浓度得到的改性后BAC比较,GBAC-1、GBAC-3、GBAC-5、GBAC-8和GBAC-10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增加的相对值分别为3.09%、0.87%、0.30%、2.33%和0.08%,GBAC-8与GBAC-10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相差不大(P>0.05),可见碱的浓度大于8 mol/L时,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的变化已不显著,因此选择8 mol/L NaOH溶液改性的BAC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表1 不同浓度碱联合铜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

碱联合不同浓度铜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如表2所示,改性前后BAC对甲苯的吸附穿透时间与平衡时间相对于改性前均延长,其中穿透时间延长了42.86%~342.86%,平衡时间延长了17.85%~77.38%. 碱铜联合改性所用Cu(CH3COO)2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1%、3%和5%时,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28.31、431.50、418.15、394.54和391.00 mg/g,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量随着所用Cu(CH3COO)2溶液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少,饱和吸附量相对于改性前增加了37.75%~50.89%,当Cu(CH3COO)2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5%时,改性前后BAC对甲苯的吸附量最大,为431.5 mg/g. 这可能是因为,高浓度Cu(CH3COO)2溶液改性时BAC表面负载的Cu相对较多,占据了活性炭表面过多的吸附点位,导致BAC对甲苯的物理吸附作用减弱,从而降低了其对甲苯饱和吸附量[27]. Cu(CH3COO)2溶液质量分数过低时,负载于BAC表面的金属Cu较少,也不利于吸附性能的提高[28],故质量分数为0.5%的Cu(CH3COO)2溶液对BAC的改性效果最好.

表2 碱联合不同浓度铜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

不同方法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量较改性前增加了37.8%~50.9%,吸附甲苯的穿透时间和平衡时间也有了明显的延长,其中穿透时间延长了42.9%~342.9%,平衡时间延长了17.9%~77.4%,可见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从整体上看,活性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与其吸附甲苯的穿透时间、饱和时间均呈正相关,高浓度的碱联合低浓度的金属盐对活性炭的改性效果提升最明显,对比不同方法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效果发现,GBAC*0.5 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最大,吸附甲苯的穿透时间和平衡时间最长,说明该试验中对BAC最优的改性方法为8 mol/L的NaOH溶液联合质量分数为0.5%的Cu(CH3COO)2溶液.

图3 不同方法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

为了量化BAC改性前后对甲苯的吸附动力学过程,采用Yoon-Nelson模型〔见式(2)〕[29]对吸附情况进行模拟.

(2)

式中:T为Ct/C0=0.5时的穿透时间,min;K′为速率常数,min-1.

Yoon-Nelson模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R2均在0.98以上,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改性前后BAC吸附甲苯的动态过程.K′能反映吸附质在吸附剂中的扩散吸附情况,由表3可见,随着改性所用碱浓度的升高,K′逐渐减小,这可能是因为,碱具有蚀刻作用和改变BAC表面官能团含量的作用,在这些作用下BAC孔隙结构和化学官能团改变使得K′减小. 随着改性所用Cu(CH3COO)2溶液浓度的升高,K′也表现出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Cu负载量的增加影响了吸附过程中吸附质甲苯的扩散作用.T值与活性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有关,由表3可见,随着改性所用碱浓度的升高,T值逐渐增加,这与试验测得的BAC对甲苯饱和吸附量的变化情况一致,不同浓度Cu(CH3COO)2溶液改性后,BAC对甲苯吸附的Yoon-Nelson模型中T值与其实际饱和吸附量呈正相关,可见Yoon-Nelson模型能够反映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

表3 BAC吸附甲苯的Yoon-Nelson模型参数

2.2 活性炭理化性质表征

为进一步探讨活性炭改性前后吸附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因素,对活性炭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

2.2.1表面孔隙结构

碱铜联合改性BAC前后其物理参数的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改性后BAC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均减少,其中,比表面积减少了0.37%~8.55%,微孔容积减少了0.60%~8.65%,平均孔径变化不显著(P>0.05),这可能是因为,碱的刻蚀作用使微孔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减少,此外负载了金属基团也是微孔容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表4 BAC改性前后的物理参数对比

选择改性前BAC以及两个试验处理批次中吸附性能较好的改性后BAC(GBAC-8和GBAC*0.5)进行SEM分析,BAC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特征如图4所示. 结果显示:改性前BAC表面相对光滑,部分区域呈现出不规则的孔隙〔见图4(a)〕;改性后BAC表面变得粗糙,不规则孔隙增多〔见图4(b)(c)〕,这与NaOH的蚀刻作用有关,不规则孔隙增加会使得BAC吸附点位增多,增强其吸附性能. 孔隙处负载一些块状、片状和层状物质,其中GBAC-8表面的负载物分散,但负载体积较大,形状多为块状,有一定程度的团聚现象;GBAC*0.5 表面的负载物密集,形状不规则,堆叠现象明显.

图4 BAC改性前后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

2.2.2表面官能团

图5 改性前后BA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图

Boehm滴定结果如表5所示,随着碱铜联合改性时碱浓度的升高,改性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呈逐渐降低趋势. 当NaOH溶液浓度较低时,改性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较改性前有所升高,这是因为,低浓度碱改性时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的减少量不大,Cu改性步骤用到的Cu(CH3COO)2溶液引入了更多的酸性官能团,而高浓度碱则导致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减少得较多,其减少量大于Cu(CH3COO)2溶液引入的量,有研究[30]表明,含有乙酸根离子的溶液改性后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含量会升高.

表5 不同浓度碱联合铜改性前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

比较改性前后BAC表面的羧基、内酯基和酚羟基相对酸性官能团数量的占比发现,改性前三者分别为34.7%、49.9%和15.4%,改性后分别为40.1%~87.9%、0~26%和18.1%~57.4%,羧基占比明显升高,内酯基占比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酚羟基占比变化不大,可见碱处理联合金属改性方法对羧基靶向的修饰作用显著;比较改性后BAC表面基团发现,羧基数量减少了67.20%,酚羟基数量减少了92.41%,说明这两种基团更易被NaOH溶液靶向改性. 结合碱铜联合改性时不同碱浓度处理BAC对甲苯的吸附效果可以发现,整体上改性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越少,吸附效果越好,但对比BAC和GBAC-0.1则可以得出,碱铜联合改性时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不是唯一影响BAC吸附效果的因素.

碱联合不同浓度铜溶液改性前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见表6,随着改性所用金属溶液浓度的升高,改性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整体呈升高趋势,这也证明了Cu(CH3COO)2溶液可以引入酸性官能团. 在Cu(CH3COO)2溶液质量分数小于3%时,改性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小于BAC,这是因为碱改性步骤中和了大部分酸性官能团,当Cu(CH3COO)2溶液质量分数为3%时,改性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超过改性前,结合其对甲苯的吸附效果可以看出,在碱铜联合改性BAC时,金属改性步骤所用Cu(CH3COO)2溶液浓度不宜过高.

表6 碱联合不同浓度铜改性前后BAC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

比较改性前后BAC表面的羧基、内酯基和酚羟基相对酸性官能团数量的占比发现,改性前三者分别为34.7%、49.9%和15.4%,改性后分别为57.1%~87.5%、0~34.7%和3.3%~16.6%,羧基占比增加明显,内酯基数量有所降低,酚羟基数量变化不大,这也证明了碱铜联合改性对羧基的靶向修饰作用显著. 比较改性后BAC表面基团数量的变化情况发现,相对于 GBAC*0.1 中羧基的数量,GBAC*5 中羧基的数量增加了1 400%,酚羟基和内酯基数量的变化量分别占羧基数量变化量的21.4%和5.4%. 可见,改性前后BAC表面羧基数量变化显著,羧基更易被Cu(CH3COO)2溶液靶向改性.

2.2.3表面铜含量的EDS分析

选择EDS能谱对改性前后BAC表面负载的Cu进行分析,BAC、GBAC-8和 GBAC*0.5 的EDS能谱图结果(见图6)显示,改性前BAC表面Cu含量极少,其质量百分比为5.03%、原子百分比为0.99%;从图6(b)(c)可以看出,GBAC-8和 GBAC*0.5 表面Cu含量明显升高,其中GBAC-8表面Cu的质量百分比为89.94%、原子百分比为62.82%,这说明在金属改性阶段Cu被成功负载于BAC表面;GBAC*0.5 表面Cu的质量百分比为33.61%、原子百分比为8.73%,可见,当改性所用的Cu(CH3COO)2溶液质量分数降低时,Cu的负载量也会相应减少.

图6 改性前后BAC的EDS能谱图

2.3 联合改性活性炭对甲苯吸附机理

比较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情况与其自身理化性质的变化可以发现,改性后BAC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与其自身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均呈正相关,与酸性官能团数量则呈负相关,说明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受自身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共同影响. 相对于未改性的BAC而言,改性后BAC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减小,但其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增加,这与其表面基团的变化有关,为了确定影响BAC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选择多元回归分析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吸附机理. 以BAC改性前后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为因变量,以其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和酸性官能团数量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多元回归,结果(见表7)显示,相对于BAC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而言,酸性官能团数量对BAC的饱和吸附量影响更加显著(P<0.05),说明改性前后BAC的表面化学性质对其吸附甲苯性能的影响强于自身孔隙结构的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活性炭自身的化学性质对其吸附VOCs的影响显著[31].

表7 BAC改性前后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甲苯饱和吸附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动力学模型可以分析活性炭材料的吸附规律,判断VOCs发生的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32]. 该研究选择伪一级动力学、伪二级动力学以及颗粒内扩散模型对BAC改性前后的吸附情况进行模拟[33-34].

ln(qe-qt)=lnqe-KFt

(3)

t/qt=1/qet+ 1/KSqe2

(4)

qt=KIt+C

(5)

式中:qe为平衡吸附量,mg/g;qt为t时刻的平衡吸附量,mg/g;KF为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1/h;KS为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1/h;KI为颗粒内扩散模型的速率常数,mg/(g·h);C为经验常数.

改性前BAC、GBAC-8和 GBAC*0.5 三种BAC吸附甲苯的模型拟合参数见表8,对比可以发现,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的R2均大于0.99,可见BAC改性前后对甲苯的吸附行为比较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存在金属的化学吸附作用[35]. 由于改性后BAC表面Cu的负载量增加,故吸附性能的增强与Cu的结合作用有关,具体表现为Cu在活性炭表面经高温被还原,低价态的铜离子或铜单质与甲苯结合作用明显,此外也有所生成的铜的氧化物和甲苯之间的吸附作用增强的原因[36].

表8 改性前BAC、GBAC-8和GBAC*0.5吸附甲苯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综上,碱铜联合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受其自身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共同影响,BAC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的减少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BAC表面酸性官能团的减少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显著(P<0.05),BAC表面Cu与甲苯的结合作用是主要吸附过程.

3 结论

a) 碱铜联合改性后BAC表面不规则的孔隙增多,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减少,平均孔径变化不显著,表面负载Cu的含量明显升高. 碱铜联合改性对羧基有显著的靶向修饰作用,BAC表面羧基和酚羟基占比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BAC表面羧基数量随Cu(CH3COO)2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金属改性步骤所用Cu(CH3COO)2浓度较高时,酸性官能团数量升高显著.

b) 不同浓度碱铜联合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当NaOH溶液浓度为8 mol/L、Cu(CH3COO)2质量分数为0.5%时,联合改性效果较好,此时最大饱和吸附量为431.50 mg/g,相对于改性前增加了50.9%,穿透时间延长了342.9%,平衡时间延长了77.4%.

c) 碱铜联合改性后BAC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受其自身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共同影响,BAC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的减少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BAC表面酸性官能团的减少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显著(P<0.05),BAC表面Cu与甲苯的结合作用是主要吸附过程.

猜你喜欢

官能团甲苯微孔
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气中三甲苯的研究
有机物官能团的定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在不同温度下辐射交联及其性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片中甲苯磺丁脲的含量
UOP公开一种生产高纯度甲苯和对二甲苯的方法
微孔板图片微孔中心的精确定位方法
在对比整合中精准把握有机官能团的性质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微孔加工对比实验研究
CJ/T 263—2018水处理用刚玉微孔曝气器
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的汞(Ⅱ)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