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学方法研究
——以《建筑构成》课程为例

2021-11-25汪晶晶

福建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流跨界摄影

汪晶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0 引言

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学方法。心流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出高度兴奋及充实感的一种心理状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多样性。教学改革需基于心流八通道体验模型,按照技能与挑战两个维度,制定符合学生个体感知的技能与挑战水平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在觉醒、心流、控制、厌倦、轻松、冷漠、担忧、焦虑8种心理状态浮动变化中,通过不断调整挑战和技能之间的相对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个性化长板,达到设计学习中的心流体验。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自主选择和适时调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在设计课程学习中进入心流状态,首先需要为之设立明确的个性化目标,通过“建筑+”的跨界教学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跨界领域,师生讨论共同制定专属目标。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最佳跨界兴趣点场景,沉浸于充满创造力的学习活动,从而在自己的兴趣与建筑构成学习之间找到最佳融合点进行主动学习,获得心流体验。

1 《建筑构成》课程“建筑+”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统一的,作业设计是一致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及计划的状态。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学方法,对《建筑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课上教学“建筑+”、课上作业“建筑+”,课下月计划自主学习“建筑+”,组建“建筑+”工作室进行设计实践四大板块,构建“建筑+”跨界学习体系。培养学生“跨界融合”的创新设计思路,促进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培养跨专业应用设计人才。

2 《建筑构成》课程“建筑+”课上内容设计

“建筑+”课上作业设计配合教学内容改革,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思维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例如欧洲顶尖设计高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他们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引入了探戈舞蹈与建筑空间图底关系的跨界思考练习。练习要求学生记录在舞者舞动时由身体所构成的空间不断变换的过程。依照这些记录,运用建筑设计方法构造出舞者间的空间,绘制出空间草图,并将其通过木头模具做成石膏模型。这样的练习是基于“建筑+舞蹈”的跨界教学思路,在《建筑构成》课程中则引入了“建筑+小说”“建筑+绘画”“建筑+摄影”等跨界教学思路进行课上作业设计。

通过扮演《朗读者》节目中朗读者的游戏化“建筑+小说”教学设计,朗读如阿根廷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等富于哲理与建筑空间思索的文学作品,启发学生对建筑文学性、叙事性、可读性的思索。通过对谢时臣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倪瓒《容膝斋图》等中国古代水墨画的空间意涵分析,引入著名建筑师王澍在《造房子》中写到的练习,通过对4个人:一位哲学家、一位禅宗和尚、一位农夫、一位建筑师,因为某种共同的愿望或理想来到一处空旷之地,那里有一座半废弃的混凝土构筑物使他们产生了定居的欲望,对这4个人所住的空间进行图文并茂的营造练习,其中隐含着对一座未来之城的构想。通过这个练习,关联“建筑+绘画”,建筑与哲学跨界思考,并最终获得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性思路。引用顾大庆教授在《设计与视知觉》中的教学策略,基于“建筑+摄影”将摄影黑白构图关系与建筑图底关系思考相结合,要求学生选取黑白摄影照片,积极寻找有趣的构图关系,启发学生对抽象形式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建筑图底关系、明暗层次设计的抽象形式创作能力。学生通过运用两个“L”形卡纸作为移动取景框,将照片局部的黑白明暗构图关系从整体中隔离出来,选取4个,绘制在A3绘图纸上,再将其剪切重组,形成新的一幅黑白明暗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建筑+摄影”作业

3 《建筑构成》课程“建筑+”课下作业设计

《建筑构成》课下“建筑+”学习体系主要分为组建“建筑+”工作室进行设计实践和课下月计划自主学习“建筑+”两大部分。

首先,学期初始,要求学生自行分组,3~4人为单位成立一个“跨界”工作室,由“工作室”出品课程相关作业,“工作室”与“工作室”之间可进行合作,最终择优“工作室”产品进行展览。创立工作室时需为“工作室”命名,为其进行品牌标志设计,确定“工作室”定位,包括领域、风格、客户群、设计宗旨等内容,形成PPT进行汇报。并经常通过讨论、设计、跨工作室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主题和设计思路,形成常态的教学实践。

其次,要求每个学生找到一个除建筑设计以外的长板发展方向,如平面设计、摄影、装置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展览设计、服装设计等,进行“建筑+”长板提升计划,通过读书记录思维导图、学习软件、电影书籍等多种资料学习、案例分析、设计练习等多种学习成果,挖掘自身优势技能,与建筑构成学习有机结合,达到自身兴趣与专业能力的双提升。

在2020年的教学实践中,58名学生成立了19个“跨界”工作室。包括如计划在建筑设计、城市研究、展览策划及室内设计等领域设计实践的K工作室;关注潮流服饰与品牌建筑设计的东西工作室;涉猎可拆卸模块化建筑及建筑与摄影的Outsider#2工作室;着眼殡葬建筑、建筑与音乐、建筑与展览的一木工作室等。通过19个“跨界”工作室,共创作了近700个结合关注主题的构成作品。

在制定“建筑+”长板计划中,58名学生有11名选择摄影,8名选择室内设计,5名选择服装设计,4名选择插画设计,3名选择舞台设计,3名选择展览设计,其余的选择还包括平面设计、家具设计、装置艺术、插画设计、浮世绘画、产品设计、微缩模型设计、古琴、音乐、动画设计、数学、美学、茶道、文学、电影、养老设计、旅游、篮球运动等非常多不同的方向,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跨界领域分布图

根据不同的选择方向,每个学生与老师讨论制定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月计划和每周任务,分阶段不断进阶完成,并择优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例如,选择摄影的学生,制定了摄影师案例的学习计划,并将学习过的思路及技巧进行实践,分阶段完成校园建筑到城市建筑的主题摄影练习。选择动画设计的学生自主学习了C4D等软件,并加以模拟建筑场景创作练习。选择展览设计的学生,观展并绘制展览平面图及小透视,并将所学进行类比实践,练习设计小型展场若干并绘制图纸,制作模型。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将服装的空间构成与材质表达的案例分析思路运用于设计课程中的茶室设计。通过各类个性化的“建筑+”学习计划,分阶段每月任务达成,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且从大多数同学学期末的学习心得中得到了心流体验的总结性教学反馈。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如“建筑+舞蹈”“建筑+小说”“建筑+绘画”“建筑+摄影”等跨界教学思路的课上作业设计, 组建“建筑+”工作室并进行设计实践以及月计划自主学习“建筑+”的课下作业设计相结合,能有效建立基于心流的“建筑+”跨界教学体系,有效推进建筑跨学科综合教育培养。

4 结语

通过《建筑构成》课程中实践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学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的跨界学习体系,未来计划联合艺术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相关专业实现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设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综合创新多元融合的跨界人才教育目标。

图片来源:

图1:2019级建筑学专业学生谢秋宇、卢芷奕的“建筑+摄影”作业。

猜你喜欢

心流跨界摄影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心流中的音乐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