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貌特色评价的河谷型传统村落带风貌管控体系研究

2021-11-25韦柯筠

福建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风貌河谷村落

韦柯筠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0 引言

我国对乡村地区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各项政策上的支持。但目前,在乡村地区的风貌管控上,存在着重城市、轻乡村,规划管理上重个体、轻整体,规划研究上偏单体、缺统筹等问题。较少以河谷带状的特色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等核心资源为切入点,进行的流域统筹性的风貌保护和管控研究。

基于此背景,本文探索以流域为视角的整体风貌管控体系为研究目的,并以典型特征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巴拉河传统村落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尝试在剖析其风貌特色与价值的基础上,针对风貌管控上的诸多问题,探索以流域为视角的整体风貌管控体系,以期建立统筹性规则,系统指导带状文化景观地区的风貌规划与管理。

1 概念界定

我国有大量的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带状分布于河谷地区。基于河谷的特殊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水路交通、人工建设和历史人文交往而形成的整体性的河谷型传统村落带,具备明显区别于平原型的山地河谷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较典型的河谷型传统村落带,多分布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和途经地,并结合山地发育形成,如广西漓江、云南独龙江、贵州舞阳河和重庆酉水传统村落带等。河谷型传统村落带的范围界定,应综合考虑流域峡长型的河谷景观特征,包括传统村落所依托的河谷流域范围,及对传统村落发展产生制约与引导作用的两岸山地。主要为沿河两侧第一层次照面山山脊线,同时包括沿河村落的完整区域。

2 风貌特征与管控问题

2.1 空间景观风貌特征

河谷型传统村落带,总体上具有带状空间的规塻性、河谷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村落布局形态的山水共融性,以及历史人文景观的独特性。河谷地带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跨度河流穿越和天然的地形地貌分隔,造就了其文化习俗、语言、建筑、生产方式等人文景观风貌的独特、多元、兼容并蓄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为村落沿河谷带状离散态势分布,呈现“两山夹一水,一线串珠”的整体布局特点。以巴拉河传统村落带为例,其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洲,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为典型的河谷地貌,共绵延150 km,贯穿黔东南州3县1市1街道、4镇、3乡和95个村寨。巴拉河沿河村寨基本按照“三里一寨,五里一村”的特征分布,村寨建设呈现上山建寨、望水而居、聚落组群、顺山顺水的特征,与自然山水环境完美融合,如图1所示。巴拉河途经我国传统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留最集中和完好的地区,具有世界级资源独特性的原生态苗族文化、大量极具苗族特色性的传统村落、依山傍水的古建筑群,以及绚丽活态的人文景观。

图1 巴拉河传统村落带照片

2.2 风貌保护与管控问题

目前我国河谷型传统村落带整体上保存良好,针对单体历史建筑的保护较多,但对村落整体风貌、山水环境、村落形态及其它景观风貌要素的管控关注不够,造成了河谷地带村落管控的缺失状态。风貌保护不断面临现代营建的冲击,如新风格元素不断出现,色彩与传统形式差异性较大和村落建设侵占滨水空间等问题。同时,传统建筑风格也存在与现代生活、现代功能的适应问题。因此,需要创新管控方式,兼顾强制性和灵活性。沿河谷众多村落由于历史等原因,风貌存在上下游差异,也需要在统一性和个性之间作出整体管控和协调。

由于河谷型传统村落跨多个行政区域,在整体风貌塑造和管控上,与流经的各县市、乡镇及村落个体之间,存在整体规划协调关系。而我国目前以流域为视角的乡村地区,关注的多为村庄规划及水利、景观、旅游等专项规划,针对河谷本身的管控如蓝线规划、河流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规划,在空间范围和管理重点上各不相同,涉及较多的是平行部门。彼此之间缺乏对接,管理的空间存在一定的交叉[1],需要突破行政区划制约,落实管控措施。

3 风貌管控总体思路

部分城市已经逐步意识到以流域为视角进行全域性、统筹性风貌管控的重要性。如杭州已经开展钱塘江和大运河等带状文化景观的流域性风貌管控工作。本文针对以大尺度流域为管控对象管理的难度与特殊性,从便于实施与管理的角度,建立整体视觉景观格局、自然景观风貌、村落形态与建设风貌3个特色评价大类,和6个评价中类的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涵盖河谷型传统村落带主要特色要素特征。并结合不同风貌特点进行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系统评价,采用整体、分类和分级相结合的管控方法,形成针对性、体系化和导则化的河谷型特色风貌管控体系。

图2 河谷型传统村落带特色风貌管控体系

4 风貌特色评价及管控

4.1 整体视觉景观格局评价及管控

杨保军指出,风貌的第一个基因是地形地貌,它一定会对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空间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河谷不同地段的空间景观因两侧山形的开合变化、河谷地势开阔逼仄而不同,将形成开敞与闭合(或称之为“旷”与“奥”)的不同景观体验。针对河谷空间景观特征,基于人的空间视觉感知为依据,建立视觉景观旷奥特征评价体系。将河道宽度、河面坡降、河道曲折度和河谷开敞度四类因子,按一定权重由GIS叠加,通过不同区段得出的综合分值,就景观开合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如图3所示。明晰适宜采取对应不同的区段景观风貌保护与塑造方式,为整体空间景观特色化布局提供依据。

图3 巴拉河传统村落带视觉景观旷奥度特征评价图

视觉景观旷奥度评价明确河谷“旷、较旷、较奥、奥”的主导属性与主导功能。其中旷特征景观区段应维护空间大开和村落点缀融园的视觉特征。较旷特征景观区段,应重点维护山水田园水天交接、村落梯田天人合一的空间特质。较奥特征景观区段,应重点通过守岸显湾、焦点设景、层次丰富等景观控制与营造方式,保护山-水-村景观层次性、轮廓清晰性、尺度紧凑性。奥特征景观区段,应严控自然人工景观与开发侵占,保护险峻奇观,如表1~表2所示。

表1 视觉景观旷奥度特征评价分值衡量标准

表2 视觉景观保护与营造规则表

4.2 自然景观风貌评价及管控

选取最能显示河谷型独特性的山体景观、水体景观和林园景观资源要素,通过景观价值度、人视可观赏性和旅游价值度3个方面,对山、水、林园景观资源与生态敏感度进行评价,甄别核心、重要和一般自然景观资源,并分级分类划定景观风貌管控区,为管控河谷地带的自然资源及其邻近地区提供依据,如表3所示。

表3 自然景观资源评价分值衡量标准

根据水体景观资源特征,评价将水体及滨水地区分核心和一般两级。核心水体资源主要为河湾、河溪交汇、河滩岛礁、瀑布水库。其中河湾及邻近地区,作为主要河流转向的节点,形成较强的对景空间,标识意向,村落凹近凸退、交错布局,形成视觉焦点与开敞景观。河溪交汇及邻近地区作为河流垂直汇通之地,以开阔的自然景观为主,水岸景观塑岸营廊、交汇设景,强化廊道与交汇处的建筑与景观处理。河滩岛礁洲及邻近地区作为穿越水形较为复杂地区形成的小面积的岛状陆地,景观以河滩地景观为主,村落守岸显廓、首尾设景,并于岛屿两端设置景观节点。瀑布水库等河面相对开阔处设置观赏空间。一般水体资源及其滨水地区景观需划定水体蓝线、岸线和临水景观控制线三类进行管控。其中临水景观区需对生态类、游憩类、建设类三类土地利用与功能、开发强度、空间景观、第一界面建筑立面或村落建设用地、村落整体空间轮廊线等,按照功能类别分级进行控制,具体划定如表4所示。

表4 临水景观区划定

根据景观资源特征评价结果,核心山体景观资源主要为游览型山体和游览与景观混合形山体;重要山体景观资源主要为景观型山体;一般山体景观资源主要为背景型山体。核心林园景观资源主要为古树名木、湿地公园和特色农园,划入保护等级较高的林园景观资源;重要林园景观资源包括景观性梯田、风景林和道路防护林景观林。

4.3 村落形态与建设风貌评价及管控

4.3.1 村落形态风貌评价及管控

河谷型传统村落的形态格局多借自然河谷山势水态形成与发展,与山水空间错综复杂的平面和立体关系应成为该地区的重要风貌特色。为保护这一风貌特征,笔者根据村落的山水田园和建设的平面、立体形态的空间格局、空间层次和空间特色,将与河道蓝线水平距离、河道边界垂直高差和建设用地倾斜度三类因子评价,分为滨水山麓、滨水田园、滨水平坝、田园山麓和田园平坝五类村落,建立一套针对村落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关系的综合评价体系,如表5和图4所示。

表5 村落形态管控规则表

图4 村落形态分类图

4.3.2 村落建设风貌评价及管控

村落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也是乡土文化的具体承载。通过对村落建设的久远度、稀缺度、规模、比例和完整性等评价指标,结合现状整体风貌、主导建筑风格类型和占比、特征性建筑风格等因素,对不同村落村寨的特色建筑风貌进行分类评价,划定精品型、传统型、传统现代混合型和现代型村落四类实行分级管控,形成相对统一协调的整体风貌,如表6所示。

表6 村落建设评价分值衡量标准

按照村落建设风貌特色评价出的精品型村落,是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典型性,且整体保护完好的村落。按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貌协调区进行重点管控。传统型村落是具有民族性、典型性且整体保护完好,传统建筑风格风格占比70%以上。其建设风貌仍按照划定风貌核心区、协调区两大类进行管控。传统与现代混合型村落主要为传统建筑风格占比70%以下,其它以现代砖房、砖混、框架结构且没有明显地域风格的村落,可适当融入新乡土建筑风格。

5 风貌管控实施路径

河谷多为跨市县的,需结合市、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各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河谷型传统村落带的风貌管控,可结合跨县市的流域总体规划进行整体编制,落实到面向国土空间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中去,融入规划编制-规划校核-规划管理-规划审批-成果入库“大闭环”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

在规划编制层面,整体风貌管控要求由县市、乡镇深化完善,形成风貌控制导则等对接管理文件。在成果入库层面,将风貌管控关联数据整合,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动态更新的“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中。在规划校核层面,鉴于河谷资源独特,保护要求高,又分属不同县市,未来发展存在相当不确定性,如有适宜重大旅游、酒店或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企业引进,应通过三维景观模型,按照管控规则进行项目景观风貌评估,如图5所示。

图5 风貌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图

建立健全流域统筹管理机制,鼓励河谷型传统村落带所在的县市及相关部门、乡镇等,通力协作,建立健全综合保护协调机制,可成立河谷乡村协作办公室等机构,部门之间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定期对规划管控实效进行综合性评估。同时应协调政府、市场和村民三方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投融资、土地等政策和发展模式创新,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村民受益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利益共同体,合力推动河谷地区的风貌保护与地区发展共赢。

6 结语

本文基于规划管理重个体、轻整体,规划研究偏单体、缺统筹的管控缺位现实,提出以历史聚落空间个体的单一视角保护,扩展为人的视角、生态视角、全域性、面向管理的统筹性风貌管控。以风貌特色要素评价为导向,通过整体、分类、分级系统评价整体视觉景观风貌格局、自然景观资源、村落形态与建设风貌,研究河谷型村落带风貌要素、评价与规则体系,从而提出对应的管控规则体系与实施路径。

由于河谷现状情况复杂、涉及内容广,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乡村地区进行了大量投入和政策倾斜,统筹性保护与风貌管控仍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加强公众参与、协调保护与发展弹性以及非物质要素管控,为今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猜你喜欢

风貌河谷村落
恐龙河谷:鸭嘴龙迁徙记(下)
恐龙河谷:早安,打工王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