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保护型村庄的多村联编规划编制探索
——以南靖县云水谣片区为例

2021-11-25

福建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居民点云水土楼

方 园

(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4)

0 引言

截止2020年,福建省内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七批57个、中国传统村落共五批497个、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共六批138个、福建省传统村落共三批761个,特色保护型村庄数量较大,是落实特色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南靖县云水谣片区的坎下、官洋、璞山3个村,由长教溪自北向南串联,其中坎下、璞山村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官洋村为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及乡村振兴试点村。3个村地缘相邻、人文相亲、产业相连、资源相融,均为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众多的古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村庄规划是有序引导村庄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而传统的村庄规划往往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编制,“就村论村”的规划编制模式,将村庄建设置于孤立状态,容易出现空间紧密联系的村庄缺乏区域统筹、土地利用不集约、生态环境破碎化、产业同质化等问题。本文试图以云水谣片区3个村作为整体,跳出各自为战的惯性思维,探索“多村联合”编制的创新模式,为其他空间上关联性较强的特色保护型村庄进行多村联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云水谣片区的基本概况

云水谣片区地处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南部,因是电影《云水谣》的主要取景地,而由原来的“长教”更名为“云水谣”。云水谣片区由坎下、官洋和璞山3个行政村组成,总用地面积约26.92 km2,2018年现状户籍总人口5918人[1]。

云水谣片区3个村,由南向北依次坐落于溪流两侧,形成“环山-曲水-农田-民居”山环水抱的格局。坎下村的和贵楼与其西侧的卧虎山、人造尖岽、长教溪等,形成了一处历史风水格局;璞山村怀远楼与人造尖岽、长教溪及其他山岭形成了另一处历史风水格局图[1](图1)。因此,3个村在村庄类型定位、风水格局、生态系统等方面关联性强(图2),缺一不可。

图1 云水谣片区风水格局

图2 云水谣片区3个村关联性强

云水谣片区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和贵楼、怀远楼2处世界文化遗产,省级文保单位4处、县级文保单位12处、登记文物16处、建议历史建筑23处、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及长教溪。随着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云水谣景区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官洋村列入省“村庄规划及乡村振兴试点村”等大事件的相继出现,云水谣片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2 云水谣片区特色保护及多村联编的现实困境

2.1 三村受行政管辖权的限制,用地指标难以统筹协调

云水谣片区受四周山体,农田影响,建设空间有限。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为119.75 hm2,仅占片区总面积的4.45%,其中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为65.83 hm2,占片区总面积的2.45%。片区内划定的核心保护范围90.4 hm2,计划出让的城镇建设用地16.04 hm2,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文物、历史建筑的严格保护,进一步加剧片区用地紧张的局面。

坎下村、璞山村现状,人均农村民居点建设用地分别为97.23 m2/人及97.62 m2/人,而为三村服务的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位于官洋村,使官洋村现状人均用地指标高达137.31 m2/人。3个村庄受到行政管辖权的限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难以在片区内进行统筹协调,官洋村在现状用地指标突破的情况下,村民安置及建房等实际用地需求难以满足。

2.2 相关规划缺乏通盘考虑,导致片区空间布局混乱

云水谣片区编制过以建筑单体为单位的《福建南靖土楼文物保护规划一和贵楼、怀远楼分册》,以村为单位的《梅林镇坎下村/官洋村/璞山村保护发展规划》,以及区域性的土楼水乡水利风景区、土楼旅游区等旅游规划。

虽然以上规划对3个村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规划范围及规划重点的局限性,对云水谣片区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谋划有所欠缺,导致新增旅游服务用地与村庄住宅穿插布局,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空间布局较为混乱。相关规划主要体现的是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公司需求,忽略了村民的主导地位和需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3 未整合全域刚性管控边界,导致片区整体风貌失控

随着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公司及外来人口的入驻,带来大量新的建设和生产活动。由于缺少三村协同编制的村庄规划,各类刚性管控边界没有衔接落实,3个村“山、水、林、田、居”等连片生态因素、选址格局、传统风貌的整体保护与旅游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片区出现“风貌失控、建设无序、生态环境割裂”的现象。如坎下村县级文保单位集福古寺被“拆旧建新”;片区内传统建筑周边新建的现代建筑见缝插针;串联三村的长教溪两岸蓝线范围被村庄各类建设侵蚀,导致溪流两侧景观界面连续性差,存在严重的防洪安全隐患。

2.4 三村资源禀赋相当,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挑战

云水谣片区3个村传统资源类型相似,且旅游业态单一,主要以观赏土楼为主,特色旅游商品贫瘠,特别是具有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不能吸引游客的长时间滞留。旅游开发建设的各自为政,导致3个村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销售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3 云水谣片区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规划范围,梳理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充分衔接落实相关规划中的刚性管控要素,从指标统筹、设施共享、空间布局、产业联动、主题塑造等方面提出要求,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合理划定村域“三生空间”,在此基础上,确定居民点管控内容,并同步研究产业发展、历史文化、风貌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等特色专篇,最后提出近期规划,明确近期实施项目和实施保障措施,如图3所示。

图3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 云水谣片区特色保护及多村联编的编制思路

4.1 三村联合编制,片区指标统筹

本次规划通过三村联编,在尊重土地权属的基础上,协调村庄边界及建设用地矛盾,打破3个村间的行政壁垒,采取指标适当向官洋村倾斜方式,统筹三村建设用地总指标,使片区人均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120 m2/人。

在服务半径能够覆盖三村的情况下,集中设置公共设施,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合理安排新村安置点,集约利用土地。规划在坎下村联合设置农村幸福院及新村安置点,在坎下村、璞山村联合设置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解决村民回流、新增宅基地建设以及村庄未来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问题,使3个村庄在用地指标及设施配套等方面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4.2 空间重组与整合,分片打造有序发展的格局

云水谣片区东、西两侧的过境交通,将片区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本次规划在充分考虑村庄风貌所应控制的重点空间,以及旅游开发所需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的同时,对片区用地进行重组和整合,为保护传统村落而疏解的村民预留建设空间。

片区西片靠近山体,可建设用地较为分散,规模有限,规划作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村民搬迁安置地,由村集体统一开发。中部是三村核心景观区域和传统风貌集中区,应作为重点保护区域。规划该片区以游客游览体验和村民生活空间为主,配置服务设施,引导村民、个体、社会组织经营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东片由通美旅游公司建设的云水谣庄园、计划建设的云水谣风情一条街,以及待出让的城镇建设用地构成,规划引导该片区由旅游公司统一进行投资建设。最终实现村庄建设往西拓展,景区建设往东拓展,中部为古村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形式(图4)。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使云水谣片区整体规划有序,形成政府、村集体、村民及旅游公司既协调又互不干扰的发展格局。

图4 云水谣片区空间重组与整合示意

4.3 强化片区刚性管控,弹性引导居民点建设

云水谣片区3个村的居民点与周边的“山-水-林-田”环境协调发展,对片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本次规划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水利蓝线、保护紫线等刚性管控要素,保障村庄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有序。针对长教溪蓝线划定成果,规划对现状位于蓝线内的建设用地,制定远期逐步退出机制,拆除侵占蓝线的不协调建筑。蓝线内共调整出农村宅基地2.95 hm2、商业用地0.47 hm2,并在蓝线外预留滨水公园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图5),通过滨溪步行道串联3个村,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同时,延续3个村溪流两岸的景观界面和视线通廊。

图5 蓝线内现状建设用地调整前后对比

在落实刚性管控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发展目标,将各居民点布局分为发展型及控制型两类(图6),并提出发展型居民点应为引导村级公共服务而将设施集中布置,为旅游配套服务预留发展空间,控制型居民点以保障基础设施用地为主,其余建设需求主要通过土地用途转换原则解决。

图6 居民点布局类型

4.4 打破村庄孤立发展局面,产业跨村协同互补

本次规划结合各村资源特色,打破村庄孤立发展局面,统筹三个村的定位和主题,引导村庄错位发展,让游客感受不同的景观和体验,使三个村产业互补,跨村协同发展。

规划通过挖掘土楼世界遗产,其所依托的“小桥、流水、茶园、人家”乡土环境,以及“云水谣”的影视价值,结合三个村庄地理位置,延续“山水田园风情体验、云水谣浪漫风情体验、土楼文化休闲体验”三大游览主题。

北端坎下村以“山水田园风情体验”为主题,重点开展乡土人家、茶园采摘风情体验游;中部官洋村以“云水谣浪漫风情体验”为主题,重点开展漫步在乡间溪畔,沿古驿道伴随大榕树的浪漫风情体验游;南端璞山村以“土楼文化休闲体验”为主题,重点开展世界遗产土楼游览及以其他重点传统建筑文化故事观光的文化体验[2]。

4.5 创新图则编制,便于实施管理

本次规划参照控规的“五线控制”及“三大设施”管控模式,探索村庄居民点规划图则的管控方法(图7),深化对“村庄建设边界”、居民点内部建设用地的具体要求,考虑到未来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可能及对村民建房需求的引导,在传统控规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产业用地及住宅控制的管控要求,便于实施管理。

图7 居民点管管控图则

规划明确主村及各自然村居民点建设规模,在交通设施、公园绿地、市政设施、文化保护、河道控制、公共设施、产业用地、住宅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管制规则。根据各居民点特点,差异化的细化建设要求,如位于长教溪两侧居民点,基于防洪安全及生态保护要求,图则明确长教溪两侧预留8 m以上绿化空间,用于长教溪两岸的景观营造;预留产业用地,作为村庄集体经营性用地;针对村庄的建房需求,提出建筑建设标准、风貌控制、退距、间距等要求。

5 结语

本文以云水谣片区村庄规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注重相邻特色保护型村庄的整体性,鼓励打破行政壁垒,解决单一行政村规划编制所面临的历史格局、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建设、设施配套、产业协作、村民安置等问题,形成“特色保护型村庄的多村联编”规划编制新模式,对有类似情况的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地理区位、现状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条件的限制,未来的村庄规划编制,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的规划编制模式。

猜你喜欢

居民点云水土楼
宽骚云水恋歌
“美味”的土楼
云水禅心、玉振金声
逛土楼
“红美人”的故事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永定客家土楼
温暖的手
在云水谣收笼一个雨季
湖南革命老区新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