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德融入福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策略研究

2021-11-25

福建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湾区宁德福州

刘 杰

(宁德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福建宁德 3521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新时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目前,我国已有多省份发展区域经济,国土空间布局城市群、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2]。区域发展格局已从县域经济转向城市群、都市圈、大湾区。

1 协同发展的“福建方案”

1.1 两级战略格局

2018年9月,福建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明确了“两级两带六湾区”的战略格局。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两级”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沿海城镇发展带和山区绿色发展带“两带”实现对外承接长三角和粤港澳;以闽江口湾区、环三都澳湾区、湄洲湾区、厦门湾区、东山湾区和泉州湾区“六湾区”建设为抓手,壮大湾区经济[3]。

1.2 福州都市圈

2021年1月,福建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范围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和建阳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都市圈是指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具备地域的相邻性、交通的可达性、经济联系的紧密型、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从而推动同城化。建设福州都市圈有利于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将有力带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福建省两级战略格局示意图

1.3 宁德发展使命

宁德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工作的关键时期,需承担区域发展使命,呼应福建省区域协同发展两级战略格局,加快融入福州都市圈,助力福州都市圈提升区域辐射能级,借力加快自身发展,促进区域整体提质升级。

2 宁德发展基础分析

2.1 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昔日东南沿海的经济“断裂带”成为福建省新“增长极”。一方面,宁德在福建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2010年~2020年,宁德GDP由202.67亿元增加到2630亿元,占全省的GDP比重从5.01%增长到5.95%;另一方面,宁德呈现出“稳中有进、领跑全省”的良好态势。2019年和2020年GDP分别为2451亿元和2630亿元,增速高于全省1.6%~2%,领跑全省。

2.2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宁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六成,构筑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特色农业“五化”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新业态模式不断涌现。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32.5∶28.8∶38.7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12.4∶50.4∶37.2。

2.3 中心城区环湾拓展

实施“东扩面海、北展南移”发展战略,城市加速从“临海”时代向“环海”时代迈进。三都澳新区、白马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北部新城逐步完善,锂电新能源小镇入选第一轮16个全国特色小镇典型。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60 km2,长住人口达60万人。全市长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

2.4 山海联动协同发展

主导产业山海协作、全域布局。山区县主动对接,建成投产周宁、柘荣不锈钢产业园、古田杉杉负极材料等项目,形成“一小时产业配套圈”。沿海与山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成衢宁铁路宁德段等区域互联项目。普惠民生、产业协作、园区共建等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

2.5 生态环境巩固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空间大幅增加。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重点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9.98%,城市绿化覆盖率42.5%。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环东湖生态景观圈全面提升。宁德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3 宁德面临机遇与挑战分析

3.1 机遇与优势

3.1.1 环湾城市

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临东海,南接福州,西联南平,北与浙江省温州接壤,海洋水域总面积44 565.8 km2,占全省海洋总面积的35.6%。境内大陆岸线长达1046 km,在全省设区市中最长,占27.88%。天然良港三都澳是世界级深水港,全国唯一可全天候靠泊50 万吨级巨轮的优良港湾。宁德市已迈入环三都澳湾区崛起的关键阶段。

3.1.2 发展空间

我国正在规划的从福州到银川的唯一直接连接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国家级战略通道,将福州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城市西安直接相连,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唯一的直接通道。宁德位于“一带一路”转换区域,在双循环和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下,将对向内陆辐射的福银走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2020年,福建省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德是福建省距离长三角最近的城市,将成为福建省承接长三角城市群辐射的前沿区。宁德与台湾隔海相望,文化源远流长,是深化台海战略、推进海峡一体化发展的前沿空间。

3.1.3 技术制造

宁德主导产业持续崛起,带来强力动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成为世界级龙头企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宁德新能源产业发展将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四大主导产业集聚裂变、产业能级持续提升,释放出巨大发展潜能。“宁德制造”将进入产业发展爆发期。

3.1.4 人才宜居

宁德房价在福建省内相对不高,工资待遇不比临近的城市低,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总体协调,房价相对稳健,居民买房、租房压力相对较小,为宁德吸引人才留足筹码。

3.1.5 旅游资源

宁德群山怀抱,面向大海,山川俊秀,海域辽阔,岛屿星列,特产丰美,融“山海川岛湖林洞”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闽东北亲水游”线路被评选为“CCTV全国完美假期十佳线路”之一。

3.2 挑战与短板

3.2.1 湾区经济总量偏小

环三都澳湾区经济总量在福建省六大湾区中现状体量偏小,发展基础较弱。虽然湾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28.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21亿元,总量增长近四倍,但在省内排名仍然靠后。三都澳港口功能较为单一、布局分散。

3.2.2 发展空间连接有限

因地理临近,宁德与长三角城市温台甬、杭州、绍兴的连接度较高,省内与福州的联系最强,与南平次之。但是因宁德周边群山环绕,受自然地理格局的限制,与福建省内外城市的连接度依然有限,空间发展连接水平依然较低。

3.2.3 面临区域发展虹吸

国家区域性发展规划密集出台,周边省市竞相发展,对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需求日益激烈。周边地区不断获得国家政策红利和发展平台,获得区域发展性优势的态势。因此,加快转型崛起,能大大增强宁德市的“虹吸效应”。

3.2.4 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工业经济以宁商回归为核心动力加快崛起。但主导产业过度依赖龙头企业,除了锂电新能源之外的产业创新能力依然不足。高校、科研院所短板突出,高端创新性人才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体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距离与支撑行业技术研发水平领先全球、产业迭代升级和产业生态孕育的要求还有差距。

3.2.5 要素环境制约明显

随着宁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面临国家围填海严管严控政策影响,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和保护,对宁德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资源要素制约更加明显。

4 宁德融入福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策略

4.1 共筑发展新格局

共筑福州都市圈“一核三中心、两带三湾区、三轴多节点”的空间发展结构。立足宁德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职能优势,发挥宁德作为福州都市圈重点功能聚集中心功能。加速落实环三都澳湾区“一核、一廊、五轴”发展战略(图2),推进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建设东南沿海多功能大港、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绿色宜居海湾城市,协同闽江口湾区和湄洲湾湾区,加快人口和资源要素聚集,共筑滨海环湾经济带和闽江综合服务发展带。深化山海联动,加快培育沿海与腹地拓展轴,加强港区疏港通道区域交通走廊的联系,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沿海,辐射带动山区优化产业布局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宁德全域发展。

图2 环三都澳湾区“一核、一廊、五轴”发展战略示意图

4.2 发展开放型经济

依托福州,通过快速廊道搭接福银通道,串联炎黄城镇群、关中城镇群、长江中游城镇群,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链接的大格局中。拓展经济腹地、辐射内陆发展,助力福州都市圈提升区域辐射能级。借助沿海发展大通道,紧密联系浙江、上海,强化经贸合作,承接“长三角”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福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联合福州,依托平潭跨海通道,深化台海战略、推进海峡一体化发展,为台湾的市场开拓、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能源提供供给,打造台湾与大陆连接的桥头堡,如图3所示。

图3 宁德在“一带一路”位置示意图

4.3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利用都市圈一体化契机,突出交通强市,全面融入福州都市圈交通网格,借机融入国家级交通通道。

4.3.1 提升与福州之间交通联系水平

加快形成“三层次、多通道”的交通衔接系统,如图4所示。高速公路方面,在既有的 G15 沈海高速、 G1523 宁东高速基础上,规划建设宁德至福州高速公路,强化宁德与福州市中心城的直接联系。铁路通道方面,依托既有温福铁路以及规划建设温福高铁,实现城市之间高铁双通道。城际铁路方面,加快建设城际铁路 F3、F6 线,实现与福州长乐机场以及中心城区的直接联系。同时,还要加强与福州几个重点“产业据点”的快速交通联动,包括“智联”(福州大学城)、“数联”(大数据产业园)、“贸联”(自贸区)、“港联”(空港、海港)等。

图4 福宁“三层次、多通道”规划建设示意图

4.3.2 融入国家级交通通道

强化对内陆县市的带动及辐射,如图5所示。加快推动宁南铁路项目在“十四五”中期开工建设,争取将南平经周宁至丽水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依托南平接入国家京台通道及杭广通道,依托丽水接入沪昆通道,依托宁德至南平铁路以及丽水至南平铁路实现与两个城市的衔接,进而融入国家高铁网络,实现与内陆主要城市的衔接,如图6所示。

图5 宁德铁路规划建设示意图

图6 国家交通网络示意图

4.3.3 建设其他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

积极争取交通部对宁古高速公路的资金补助,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突破宁上高速霞浦至福安段前期工作“瓶颈”制约。争取交通部将沈海高速公路宁德段扩容工程列入国家交通建设计划。争取将宁屏高速公路列入省级和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同时,推动普通国省干线改造提升,做好G104、G228、G353、G237等国省道卡脖子路段实施。

4.4 产业发展分工协作

宁德作为全省补齐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短板的重要承载地,应发挥高新技术制造优势,与福州的技术和研发扩散、先进工业制造之间形成紧密的科技协作和产业合作,成为福州都市圈的创新研发、应用和制造基地。积极推进与福建物质结构所、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宁德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培训中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共建研发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先导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推进宁德师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对接宁德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创新生态。引导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世界级技术外溢,建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全球先进制造标杆,将宁德打造成现代科技海湾都市,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海湾城市。

4.5 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借力福州都市圈延伸和外溢,加快形成都市圈1小时经济、生活、工作圈,加强在旅游市场监管、品牌营销、产品建设、文化服务、旅游救援、信息服务共享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发展福州都市圈文旅协会,建立文旅行业联盟,搭建文旅企业合作平台,完善区域旅游推广机制,加强旅游统一宣传,配合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依托福州都市圈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整合资源优势,统筹功能布局,串联白水洋、鸳鸯溪、太姥山、白云山、鲤鱼溪、九龙漈、三都澳、嵛山岛、支提山、霍童溪、上金贝等重点景区,高起点、高品位推进旅游开发,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水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和“+ 旅游”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与宁德优秀民俗、历史古迹、地域特色、海洋、信俗、历史名人、乡贤名士等自然特色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4.6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积极对接福州都市圈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完善都市圈生态环境同步监测与联合执法协同机制,协同完善覆盖水、空气、土壤、森林、核辐射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联合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开展三都澳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借鉴福州市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经验,协同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以漳湾工业区和湾坞钢铁集中区为重点,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大力推进固废污染与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共同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有效途径,提高土地、水、海洋、矿产、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循环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强化用地集约、布局集中、企业集聚,提高园区土地产出效率。

5 结语

宁德应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好城市区位、发展空间、技术制造等多方面优势,加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创新研发水平、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开展在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等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山海联合、优势互补、相互辐射、沟通腾飞”。

猜你喜欢

湾区宁德福州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逐梦福州 只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