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2021-11-25李秋光邓英

智慧健康 2021年27期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切口

李秋光,邓英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急性胆囊炎在临床中属常见性、多发性疾病,为急腹症疾病的一种,中老年为其主要发病群体。该疾病具有病情进展快、发病较急等特点,呕吐、恶心、发热、腹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患者在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情况下,很有可能诱发胆囊穿孔、胆囊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切除胆囊手术为此疾病主要治疗方式,而不同入路方式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差异性亦会出现较大区别[3]。传统开腹手术具有较大创伤性,预后效果不尽理想,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降低对机体伤害、提升治疗效果等优势。本文针对90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究对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效果及其治疗安全性,现将实验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从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24 例;患者年龄为29~63 岁,平均(49.68±1.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5~29h,平均(16.85±2.46)h;疾病类型:24 例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21 例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研究组男20 例,女25 例;患者年龄为28~61 岁,平均(49.71±1.5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6~28h,平均(16.81±2.49)h,疾病类型:24 例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21 例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认为急性胆囊炎;②发热、腹部疼痛症状明显;③无严重精神或认知功能障碍;④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认同签字。

排除标准:①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予以排除;②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予以排除;③将恶性肿瘤患者予以排除;④将对本研究手术方式存在禁忌证患者予以排除;⑤将临床资料有缺失的患者予以排除;⑥将不赞成且拒绝参加此研究的患者排除;⑦将研究过程中表示退出的患者排除。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协助其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对其病情状况有效掌握,纠正其水电解质平衡,合理化使用抗生素药物抗感染。将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应用于对照组,操作方式为: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于右上腹部做一长约8~10cm 切口,充分暴露腹腔结构,对胆囊周围粘连进行分离,使胆囊得以充分暴露,在胆囊基底部位将胆囊全层完全切开,而后吸净胆囊内容物,在探针引导下,对胆囊管进行分离处理,在胆总管约6mm 位置切除胆囊管,与此同时,对距离肝脏约5mm 胆囊壁进行全层切除。最后利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缝合切口,引流管放置,放置位置为胆囊窝处,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患者合理性抗生素治疗避免感染,36h 后拔出引流管。

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研究组患者中,具体操作流程为: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保证患者体位为平卧位,建立人工气腹,将腹压控制在15mmHg 左右,而后利用四孔法将腹腔镜置入腹腔内,四孔分别为:肚脐下方约1cm 左右创建观察孔,主操作孔创建于剑突下方1cm 左右,副操作孔在患者右锁骨中线下肋缘处约0.5cm 处和右腋前线约0.5cm。置入腹腔镜后对腹腔结构及胆囊三角进行查看,分离胆囊管周围组织,充分暴露病变位置,利用钛夹钳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快速对胆囊进行切除,而后使用电凝对出血组织进行相应处理,撤除腹腔镜,消除气腹,最后利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缝合切口,引流管放置,放置位置为肝下,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患者合理性抗生素治疗,避免感染,36h后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对组间患者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其中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肠鸣间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②观察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胆管损伤、胆汁渗漏、切口感染、低蛋白血症;并发症总发生率=[(腹腔感染+胆管损伤+胆汁渗漏+切口感染+低蛋白血症)/总例数]×100%。有效率指标:康复、显著、好转、无进展,评价标准:腹痛、发热等疾病症状改善情况,超声检查结果。康复:腹痛、发热等疾病症状完全消失,超声检查显示病情完全恢复;显著:腹痛、发热等疾病症状基本消失,超声检查显示病情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显著:腹痛、发热等疾病症状有所好转,超声检查显示病情有所好转;无进展:腹痛、发热等疾病症状仍旧存在,出现并发症情况,病情加剧;总治疗有效率=[(康复+显著+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整理,手术指标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呈现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形成。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两组患者对比,研究组手术各项手术指征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结果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2.2 并发症

经统计学分析得知,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97.8%总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饮食结构发生较大转变,急性胆囊炎在此种环境下的发病率明显提升[4]。急性胆囊炎即胆囊管出现损伤或者梗阻等其他疾病,能够诱发胆囊黏膜损伤,且合并感染,从而引起的急性炎症疾病,发病急、进程快为急性胆囊炎发病特点,胆囊管阻塞、细菌感染等为此疾病主要发病因素,而依据致病因素,可将此疾病蕴分为急性非结石胆囊炎或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部疼痛、水肿、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5]。在治疗不及时情况下,有机会发展成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穿孔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6]。

手术为此疾病主要治疗手段,以往临床中,开腹胆囊切除术应用广泛,该手术方式可在一定程度取得治疗效果,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承受一定的生理伤害,具有侵入性强、术后恢复缓慢、安全性偏低等弊端,对于爱美女士而言,切口较大,影响美观,且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有碍于身体恢复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其预后。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偏低,机体恢复能力较差等,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优异,为临床医师、多数患者较认可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手术用时短、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少等优势。通过腹腔镜技术为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治疗,可以扩大手术视野,使得胆囊及三角区得以充分暴露,进而提高手术疗效,有益于降低术中风险性,对病灶周围结构组的损伤较小,手术成功率高。与此同时,此手术属微创手术的一种,切口较小,患者疼痛感相对较低,术中出血量较少,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生理伤害,更加有利于术后恢复,提升其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用时更低、排气、肠鸣音恢复、进食、排便与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总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促进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诊治急性胆囊炎疾病时,可为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法,此治疗方法的疗效十分突出,能够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极高。

猜你喜欢

胆囊炎胆囊切口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囊壁增厚怎么办?
胆囊炎病人的饮食护理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冬防胆囊炎多吃白萝卜
胆囊炎能不能根治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