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省会城市高校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建议

2021-11-24李文静余爱芹鲍锐娜王艳丽陈燕和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省会双师经济学

文/李文静 余爱芹 鲍锐娜 王艳丽 陈燕和

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结合,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在国内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得到证实。以某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校要求经济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2.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4.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5.具有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科研素质;6.具有一定的研究经济规律和应对现实经济工作实践的素质。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除社会经济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外,课程实验是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课程实验也对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非省会高校)而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与省会城市高等院校相比较的特殊性,更应加强对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制订特殊的方案与政策[1]。

一、非省会高校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

与省会城市相比较,非省会高校历来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而在非省会高校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双师型”教师引进难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同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据笔者考证,经济学专业“双师型”人数不在少数,大多数经历了相同经历,大专或本科毕业后进入外贸企业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考研等方式回到高校继续深造。其中,放弃企业工作考研的原因有三大类:

1.提升理论层次。一些企业工作人员或创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觉得企业的经营状况难以得到质的飞跃,于是辞职或将企业交给其他人打理,重返校园做学术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并思考经营等工作问题。

2.企业不景气或不稳定而寻求出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企业风险更大,难以给人稳定的预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企业工作人员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迂回战术,考研深造,寻求出路。

3.实现理想。有的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怀有做学术研究的梦想,从而回归校园。应该说,“双师型”教师是从事高校实验教学甚至专业课教学最理想的人选[2]。

但是,在现实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往往会遇到特殊障碍:

1.“双师型”教师的普遍模式是“工作经验+硕士学位”,而“工作经验+博士学位”的“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然而,高校对学位的要求,成了“双师型”教师进入高校的最大障碍。在高等教育评估大潮之后,一般高校师生比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教师数量趋于短期饱和,导致高校教师引进门槛的提高。部分院校师资引进起点即为博士,有的高校直接定位为海归博士。

2.一些非省会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也采取了随波逐流的方式,门槛逐年提高,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是重学历、学位,轻工作经验。以上现实障碍,导致“双师型”教师引进极具难度。即使引进来,留住“双师型”教师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一些高校提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口号,但由于非省会高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在子女教育、交通等方面均与大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从而增加了留住“双师型”教师的难度[3]。

(二)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难

需要说明的是,“双师型”教师并不等于高水平的实验教师。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虽然具有工作经验,但由于企业业务流程线长面广,即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也只能熟悉企业经营中某一方面的业务,尤其在分工更细的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的工作人员。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以自己对工作中所涉及的业务环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理论高度归纳业务运作规律,将其他实务环节融会贯通。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可以通过回归高校后的系统研究得到提升。同时,具有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欠缺教学经验,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双师型”教师培养课堂授课能力,以最合适的方式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课堂知识[4]。

根据现实要求,经济学专业高水平实验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实验教学能力:1.设计创新能力。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改变实验环境和条件,引导和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探索与发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2.实验操作能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好专业实验。任何实验都是在以一定的实验硬件为载体,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对相关硬件的合理使用,并具备相应的实验操作能力,是进行实验的基础性能力;3.实际业务能力。经济学专业应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搞好实验教学,就必须熟悉实际业务,具有实际业务能力;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交易方式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交易磋商、签订合同、支付等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间接方式交流。因此,高校教师拥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般说来,“双师型”教师在“实际业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不会有多大问题,但“设计创新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的两个方面还存在着不确定性。要具有“设计创新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对经济学课程体系、专业发展、市场实践发展变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科学教学,这些都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二、非省会高校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基于近年来的教学与思考,针对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难点,我们提出几点非省会高校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以在职教师为主体打造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

根据前面讲到的,引进的“双师型”教师难,留住也难。为此,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着眼于从在职教师中培养。在职教师对非省会高校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而且亲友等社会资源也集中于高校所在城市,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后,工作心态更稳定,从而增强了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不断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

由于在职教师接受过严格理论训练,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欠缺的只是业务经验。可以借鉴高校“访问学者”的思路,让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外派到企业、到企业管理部门进行“访问实习”,熟悉生产运作流程、掌握业务操作技巧、跟踪交易流程运作前沿动态。具有系统研究专业理论能力的教师在学习业务操作上不会存在困难。

(三)鼓励在职教师参加经济与管理实验学术会议

经济管理实验学术会议为高校实验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此类会议有利于总结交流高校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经验,提高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经济学实验教师参加经济与管理实验学术会议,有利于交流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开阔实验教学视野、把握实验教学发展前沿,有利于提升经济学实验教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创新能力”。因此,积极鼓励并资助经济学专业教师参加实验类学术会议具有必要性。

总之,非省会高校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与地处省会城市的高校相较的特殊困难,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提升在职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高业务能力的建议,将为地方高校培养高水平、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师资是各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作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在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为此,各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学术会议,切实做好在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并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让“双师型”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省会双师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雍正、乾隆朝省会书院制度新探
A Trip to Xi’an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省会党报一版编辑的三个关键词
经济学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