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影响

2021-11-24高靖添李波高宇峰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思想

文/高靖添 李波 高宇峰

大学生端正择业观,找准自己的“位置”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极端重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三年,中国城镇失业率由3.9%上升至5.2%,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庞大的毕业生人口基数带来了更加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要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究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相关问题[1]。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中国毕业生在职业探索时期的跳槽率仍然很高。跳槽是许多“95后”大学毕业生的行为,尤其是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成长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助推“95后”本科毕业生形成独特的职业生涯态度和职业生涯行为。

二、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中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相关教育涉及面尚浅,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教育浮于表面且未发挥实际作用,部分高校还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择业教育割裂开来,没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导致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

(一)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认知的针对性教育不完备

现今,中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教育涉及尚浅,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不加以关注,将对其教育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一是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缺乏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认知的针对性。高校在开展职业价值观时并未结合专业特色,只是笼统性地灌输了“重视简历”“强调就业”的思想,职业与自身契合度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关联性不强。二是大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存在着种种不成熟的想法,学生对社会现实没有深刻理解,只是通过书本了解一些事情的内在逻辑,很少有机会去实践。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导致一些学生盲目乐观或错误思考,进而影响到高校对其针对性教育的效果[2]。

(二)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认知的影响过程不连贯

高校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建立工作缺乏连贯性,这里的连贯性是指没有一套完整且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体系。一是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完全忽视了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时间沉淀的客观规律。二是部分高校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相关课程看作速成课,或未开设相关课程,认为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后的职业轨迹,其关键因素还在于未来经济的发展,跟开设这门指导课程及其价值观形成关系不大,因此放松了对课程质量的考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听的积极性。三是由于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缺失,意味着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善,在一些高校,直到学生完成学业离开学校之前才会聘用一些教育机构的所谓高层次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以便对学生进行快速的“灌输训练”,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认知过程的连贯性[3]。

(三)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认知的引导机制建设不健全

高校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引导机制建设不健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需要一套健全的引导机制,但实际却是“中央有要求,地方有对策”的情况屡禁不止。一方面,缺少专业的培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师资力量”。创建一支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开展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认知教育。然而,目前高校对口生源不足的问题参差不齐。高校从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聘请教师,部分高校将安排适当课程的教师作为“临时客串”。教师素质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欠缺,会影响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师生产生“本课程不重要”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塑性”缺乏重视,高校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未建立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多方协力,只注重就业率等硬性指标,严重忽视了建立长远机制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的必要性,缺乏对职业问题的实质性把握[4]。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转变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认知应采取的对策

(一)对大学生进行择业价值观培养时需形成差别化教育

所谓差别化教育,就是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自身性格特点及心理状况,在其遇到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进行分形式、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学生自身的性格、能力特征,对其优势和短板进行整体性认知和分析,最终经过多次校正作出最终判断,同时也要开展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观教育,双管齐下,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关系,抓住学生对未来择业的心理,才能摸清择业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择业角色,提高择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在帮助学生踏入职场后起到了支点的作用。通过提高大学生综合水平,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就业,进一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并从中汲取更为多元与丰富的内容,便于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认知

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明确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为大学生们讲解当前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分析社会热点,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外部引导及受教育对象的内在变化为切入点,让大学生建立择业生涯早期计划和长远的目标,并保持其积极健康且富有朝气的择业态度,激励大学生有动力、有激情地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进而促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发展保持积极、自觉的态度。

重构大学生对择业价值观的“积极、主动、自觉”的态度。该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除了按课程完成学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外,还应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职业规划。只有有勇气进入社会,才能找到有意义的岗位,从事专业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

(三)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应明确两者的教育功能是互相补充、完善的。其次,我们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多平台、多形式的教育特点,根据大学生性格特点,尽快帮助其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择业价值观,以便在不同择业阶段能够更好地面对具体情况。

一方面,教师要“开拓思维模式”,拓展课程的吸引力。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变化,善于拓展教育平台,勇于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输送到社会、服务社会的;要勇于按照这一理念进行教育,注重在教育主体上激发主体能动性,使其进行自我教育,把思想课堂上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化为主动的教育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内部的公众号、条幅标语以及具有高度相关性学术讲座等方式,传播与重构有关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及意义,同时筛选出具有重要性的知识,使广大教师群体和大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一般意义,并为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做好心理准备,社会各阶层要自上而下地理解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要时可依托新媒体等相关手段进行宣传。

四、结语

当前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剧烈变化,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当今毕业生形成独特的生涯态度和生涯行为,给企业提出了挑战。为降低离职率,促使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使其形成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进行差别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认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价值观职业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