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

2021-11-24张琦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俄语专业技能办学

文/张琦

“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加深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的外语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小语种”的俄语,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顺应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同时,培养出既通晓专业技能又掌握俄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开展中俄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在多领域大显身手[1]。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外语人才也不单局限于本身的语言领域,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与其他学科和知识交叉融合,例如“俄语+旅游”“俄语+铁路”“俄语+法律”等类型的人才,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就对高校俄语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一)奠定坚实俄语基础,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沟通的基础,拥有扎实的语言知识才能详细准确地进行表达。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实际工作中,要用俄语准确表达中心思想,不仅需要牢固掌握俄语语法知识,还需要了解俄语中的俗语谚语以及俄罗斯国情与文化艺术。此外,从事俄语相关工作,除了听、说、读、写技能外,还需具备基础的书面与口语翻译等运用能力,而这些都要以坚实的语言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培养“俄语+”复合型人才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筑牢语言知识的根基。

(二)巩固掌握专业技能,拓展知识视野层面

稳扎稳打的专业知识是完成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专业知识的讲授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掌握一项甚至多项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使其不仅仅拘泥于国内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自主探索国内外新型专业技术与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将外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互相融合,逐步向复合型人才靠拢。

(三)培养学科融合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复合型人才是“多功能性”的,不仅要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复合,更需要在思维方面复合,才能真正做到交叉学科、融合知识、集成技能。因此,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与俄方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加强俄语语言知识的融合,同时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通过俄语了解国外职业技能,通过国外专业知识丰富自身俄语词汇积累,在互相融合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二、高职院校俄语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俄语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俄语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俄语相关技能为主,侧重于学术理论性,而忽视了实践性,这就将俄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限定在了“单一语言人才”的范围内。“中俄合作办学”这一模式无形中会放大俄语语言的重要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侧重于以提高俄语语言能力为培养目标[2]。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会影响具体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科之间缺少联系,甚至碎片化,最终导致俄语人才缺乏专业技能知识,而专业技能人才又不够精通俄语语言。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人才类型都会直接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而要打破俄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和严格准确的标准。

(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时,由于缺少俄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经验,通常以语言理论课程为主。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基础俄语、俄语语法、俄语阅读等课程,忽视语言实践课程。但是,受到客观因素也就是缺少与俄语课程相匹配的实践课程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学生即使巩固掌握了俄语语言知识,但俄语运用能力却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建立“俄语+”课程模式,将相关专业技能知识融入传统的俄语语言课程,但由于专业技能知识仍以传授理论为主,而且“俄语+”教学模式实施时间略短,导致这一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对高职院校来说,“俄语+”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俄语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需要将两者交叉融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能够满足这样条件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相关的培养方案,从而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甚至是将来的职业发展。

(三)教材与培养模式匹配度低

当前,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单一学科独立教学,且局限于课本上的讲授,使各学科之间,尤其是语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难以交叉融合建立联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仍使用传统的语言教材和专业课程教材,并未将“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体现在教材中。俄语语言教材的内容基本以常用词汇和俄罗斯国情文化为主,并未融入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而专业课程的教材又以中文为主,导致学生不了解俄语的专业词汇,也不会用俄语来表达专业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将语言与专业知识融合。为此,高职院校应及时研究改进方案,组织相关俄语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编写相应教材,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同时将开放式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向有待改进

高职院校俄语教师大部分为外语院校毕业,而且专业偏向于俄语语言文学方面,所以普遍缺少职业院校所涵盖领域的专业知识。“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俄语语言知识,还应对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但从目前高职院校俄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来看,与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俄语教师由于缺少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的支撑,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相对偏重语言学习,而专业课教师由于俄语语言障碍,要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融入相关的俄语专业词汇更是难上加难。尽管说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俄罗斯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但如果缺少中方教师前期的铺垫与引导,学生很难接受专业技能课程由外教全俄讲授。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应增加拥有相关专业实践背景同时又精通俄语语言的教师比例。

三、高职院校“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依托学校专业优势,聚焦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借助合作办学模式,以语言为抓手突出技能应用性,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制定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从顶层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原则。该目标不能仅着眼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能力培养,还应从家国情怀、全球化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通俄语、懂技能、有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及时推进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的连续性与关联性达到均衡[3]。扎实的俄语基础知识、跨学科专业基础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俄语+”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需要兼顾俄语语言课程的建设与专业通识课程的构建,不仅重视俄语语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合,更要凸显基本技能学习与知识应用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激励学生跨专业、跨国家学习。

单一学科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借助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开展新型教材编写工作。俄语语言专业与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的教材目前尚不多见,因此,高职院校应以科学性和体系性为原则,探索和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俄语+其他专业”双语教材,为培养“俄语+”复合型人才提供资源支持和保障。

(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更是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4]。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组成,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学校应鼓励教师学习俄语语言之外的其他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教学比赛,适当参加相关企业的专业实践锻炼,从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与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俄罗斯优秀教师与专家,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开拓师生国际化视野,通过聘请相关专业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课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先进经验和专业的发展动向等,进而从多方面建设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俄语专业技能办学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