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匠心文化”构建职业院校育人体系

2021-11-24王燕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匠心教师队伍工匠

文/王燕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行为追求与价值取向,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工匠的支撑,国家发展也不例外。工匠精神发源于企业,萌芽于教育。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将“匠心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是非常必要的。但就具体情况来看,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育人体系存在缺陷,只重视人才的技术技能,而对其他方面却有所忽视,导致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岗位要求,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匠心文化”构建职业院校育人体系的探究十分有必要。

一、用“匠心文化”构建职业院校育人体系的要求

(一)能展现中国力量

就当前情况来看,许多的中国传统工匠由于采用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为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继承者选用上往往比较看重血缘与门户,而且比较故步自封,不愿意积极创新[1]。这一现状和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相违背,使其发展受阻。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盲目地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行的,而是应秉承着积极开放的姿态来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显示强大技术。

(二)能体现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在深化“匠心文化”过程中,以“融合是路径,多元即资源”为精神追求,以融合行为能力养成为目标,推动多种办学力量、多元文化教育、多种育人方法有机融合的融合文化,形成了以融合促发展、以融合促成长的共识,和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校园氛围。融合“匠心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打造出第一课堂育人化、第二课堂课程化、第三课堂主题化的立体融合的“三类课堂”文化育人模式,有效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打造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重点开展“三大文化”教育;创新运用第三课堂网络育人平台,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项目,推动“互联网+”育人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匠心文化”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

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进以“匠心文化”为根本的“三全育人”改革,以现代学徒制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鼓励创新,提高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要激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创新,组织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竞赛,营造人人想创新、敢创新、争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用“匠心文化”构建职业院校育人体系的措施

(一)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融入“匠心文化”

工匠精神是工匠的职业行为的表现和价值取向,要想更好地培养,就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内化且持续性过程。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最关键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匠心文化”,将其渗透进校园文化构建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感受到其重要性[2]。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匠心文化”的构建比较复杂,所以职业院校应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其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支撑。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环境与教学环境的建设。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应注重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宣扬,同时要树立国家一些能工巧匠的先进事迹典型等,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与技能宝贵的道理。其次,将传统文化合理利用起来,提取其中的“匠心文化”资源。再次,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合作构建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锻炼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最后,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优秀作品展示、科技文化节等,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一种“崇技尚艺”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并始终坚守职业道德。

(二)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而言,应将培养工匠精神当成重要的目标之一,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如思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等。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专业课程教学就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所以需要教师对其加强关注,使其发挥主阵地的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匠心文化”,构建基于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核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先分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以此为主线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将工匠精神合理渗透其中,并与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搭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借助课程体系设置,使教育教学不仅与技术传授要求相契合,而且还能很好地符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其次,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3]。上文已对专业课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有所阐述,教师的深层次参与是学生工匠精神形成与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深层次地挖掘专业知识与技术体系中蕴含的“匠心文化”因素,并将其合理地展示出来,以便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熏陶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关注课程教学质量,还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操守,为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匠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匠心文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校企合作、专业改革的主导者。所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职业院校高水平育人的关键,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深层次核心竞争力。为此,在“匠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标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予以积极的构建,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这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要求。但需要强调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调整与长期性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立足于学校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提升。一方面,在具体构建中,职业院校不仅要考虑到队伍的结构,同时还要关注类型结构和来源结构。就类型结构方面而言,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从来源结构上,需要教师专兼结合[4]。由合作企业负责兼职教师的提供,引入这些优质的师资,有助于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它能很好地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增强职业院校教育特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想高水平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资金支持。为此,政策方面可以针对教师标准、奖惩制度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指引,提升建设的有效性。

(四)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依靠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学生长期的实践积累。要想达成理想的培育效果,仅靠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匠心文化”融入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须加强关注。尤其是其中的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集工匠精神的各种教育于一体,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是从古代学徒制逐渐发展至今,在这种模式的应用下,学生除了学生身份,又承担着学徒这一身份,学校教师与企业师父共同进行知识技能的教授,使学生可以很好地进行知识内化,树立明确的职业追求和目标。相较于古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更具专业化和现代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很大的助力。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扮演着师父的角色,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以此约束学生行为,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条件[5]。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其渗透进自身各个方面,如将“匠心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结合等,这样能进一步强化培养效果,使学生在学徒过程中主动践行工匠精神,并逐渐将其内化,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学校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借助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让学生建立起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此外,还要组织相关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实现专业技能、工匠精神的不断强化。

三、结语

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方面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工匠精神做支撑,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更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在育人体系构建中合理融入“匠心文化”,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契合社会的要求,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基于教师队伍、课程体系等构建融入“匠心文化”的内部培育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构建政府、企业等协同的外部培育体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使他们在技术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工匠精神,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匠心教师队伍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工匠神形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