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措施

2021-11-24贺纪云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思政

文/贺纪云

近年来,随着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的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阶段,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什么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之一,要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牢固政治正确认知,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思维行为方式。因此,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是高校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能有效地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三全育人”。在课程思政中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实现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创新大学生德育培养形式等发挥重要作用。从课程思政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德育培养措施,是当前高校育人的重点[1]。

一、在课程思政中加强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希望,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教学工作应有之义。青年大学生承担着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其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课程思政是保障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思政中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培养,鼓励高校教育深挖各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内容渗透到学生教育中,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全面培养大学生人才[2]。

(二)提高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堂育人功能,促使大学生在思政课堂及其他各专业课堂中接受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对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必须重视挖掘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德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将德育内涵渗透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进一步加强课程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提高课程思政有效性。

(三)创新大学生德育培养形式

在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有效引导各学科及专业任课教师改革课程教学形式,优化课程教学评价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契合大学生受教育特点,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渗透,促进了高校德育新形势的创新与拓展。通过案例式、任务式等多种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高校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效果。为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途径为高校德育形式创新发展提供路径[3]。

二、从课程思政中挖掘德育元素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具有牢固政治正确立场、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课程思政中,如果缺乏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必然会导致课程教学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相互割裂,难以实现育人目标。因此,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重视对德育元素的挖掘,通过课堂教育,学生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可以实现对学生政治认同、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4]。

二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效果是以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衡量标准,而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德育。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政治信仰和信念。在课程思政中挖掘德育元素,以德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能力。

三是课程思政依托于各门课程展开,正确地认识到每门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基础。课程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每门课程知识内容中天然存在真善美的元素。高校社会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使命,其中必然包含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科学精神等多方面德育元素。只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才能满足专业课程培养符合社会价值需求的实干型、专门型人才的要求。

三、从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挖掘课程德育元素,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德育元素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和发展高度。因此,从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需要重视对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首先,高校教师在挖掘课程德育元素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规律,根据专业课程培养方向定位德育元素的挖掘,同时确保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例如,在高校实践类课程中,要求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在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则侧重于对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爱国情怀等方面德育元素的挖掘。其次,要强化制度保障,高校要在课程思政中重视挖掘德育元素工作的深化推进,通过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完善教师培训与考评制度,从顶层设计和细化落实各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落实[5]。

(二)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创新德育形式

课程思政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以课程讲授方式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求立足学科特点,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完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入渗透。在课程思政中培养大学生德育过程中,通过健全的课程思政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有效地实现德育形式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创建良好的课程实践氛围,同时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改进德育课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课外实践,通过丰富的校内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融合德育元素,加强对学生思想交流的正确引导,形成德育工作的前置,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并做好相应的应对预案,从而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落实。例如,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本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举办“青年说”校园活动,促进学生思想交流互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深化德育培养效果。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德育合力

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大学生德育培养合力。一是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党委领导为主,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机制,健全课程思政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落实校园建设和传播精神文明的示范窗口作用,通过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氛围以及安全、健康、舒适的校园生活,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校园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三是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引导,通过全程、渗透式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并最终能够学有所得,实现课程教育的内化生成。四是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及时给予其实际和精神上的帮助。通过调动学校各方力量,运用各种资源,全面发挥育人功能,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道德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道德教育,不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深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重视德育元素的挖掘,加强德育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渗透,强化德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