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2021-11-24郭鸿彦杨方方胡天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精神

文/郭鸿彦 杨方方 胡天敏

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此后,工匠精神在社会中被广泛关注。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是将“工匠”与“技术人员”或“手艺人”划分为同一种含义,可以指具有专业技术的手工劳动人员,是手工业劳动者的精神。但在当前经济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里,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工匠精神不仅涵盖了从业者精湛的技能与端正严谨的职业态度,还包括从业者具备的爱国敬业、团结协作、拼搏创新等职业精神。与此同时,工匠精神涵盖的领域不仅是国家与个人,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与产业都需要工匠精神。比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线下实体店与各种线上平台并存;工匠精神也不局限于生产制造业,而是拓展到流通、消费与服务领域,如物流业中快递的分拣、优化派送路径、客户服务等多种类别的岗位都应传扬工匠精神,这既能树立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又能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1]。

二、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国家的综合发展,还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需要自身过硬的技术创新。而推动技术的升级创新和提高产品的质量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加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改革,并增加人才输送的比重,是落实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加速发展的需要。从价值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高校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健的身体。高校人才肩负的是国家重任,也是民族兴旺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提高学生自身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从实践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之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需求在不断提升,所以需要高校引入积极向上的、感性度强的教学资源,来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施。将社会上具备工匠精神的标榜人物及事迹作为重要载体,通过教师引导来丰富工匠精神的实质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以此指导职业技能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2]。

三、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一)传统观念影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工匠”一词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在封建社会中的工匠处于一种身份低微的地位,大部分人看不起工匠,工匠人才无须被重视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工匠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传统的观念阻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对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优化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培养工匠精神的体系不完善

有些本科高校没有专门建立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体系,而是依然停留在理论课程上,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就业率层面,只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未曾渗透和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此外,有些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了与职业素养和德育教育相关的教材,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只停留于表面,高校未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统一整理进行课程建设。因此,在实施体系建设过程中,有些内容精度不准、更新缓慢,跟不上课程教学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中断,从而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同度

现今大部分大学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还没有就业。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质疑自身所学专业,不认可职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前景;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校内将理论和专业技术学好,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探索创新精神,在实训期间敷衍了事、怕累怕苦。

(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考核教师的标准注重的是学历与教师的授课能力。有些教师缺少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校内工作的目的是升职加薪,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企业考核和教学内容创新上;有些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流动性大;还有些教师在实践操作考核中不严格,让学生只要通过基础的理论考核就可以,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五)缺乏校企合作的创新形式

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工科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都会与多家企业展开合作,以校企协作的订单模式来育人。因此,对企业来讲,更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具备高技能高水平的“工匠人才”。但在本科高校与企业对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工匠精神的学习与在企业实习衔接不顺,技能方面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节奏,并且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期中,很多本科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实习设计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不利于养成学生的工匠精神[3]。

四、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必不可少。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自身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工匠技术能力,还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拥有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手段,并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的技艺传授给学生。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师资队伍务必要加强建设,武装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具备育人能力和道德素养,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的丰富经验及实操能力。让有经验的教师带动新上任的教师,发挥老教师的力量,提高新教师的工匠精神。同时,高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拓宽教师资源,比如引进知名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企业的高技术水平人员更了解企业与行业发展的动态,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最新的技能和工匠精神,从而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深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工匠精神。

(二)建立“以学带徒”教学模式,在培训中融入工匠精神

当前很多高校实行了“以学带徒”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与实践水平。但是,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出现了“一个师傅带数十名徒弟”的现象,学生数量过多,教师无法记住每一名学生的特征和技艺,难以因材施教。在此情况下,高校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每个专业限制一名教师带着十名学生,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知识,而教师也能更好地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技能,还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由教师成立专家组,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推陈出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获得突破,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三)采用多种途径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行业发展的价值导向,为了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栏目,让更多人才了解到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传奇故事,鼓励高校学生刻苦钻研。此外,还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德育素质教育讲座,在讲座举办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即将毕业与参加实习的大学生,通过讲座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养的职业人才。

(四)落实实践教学,建立工匠精神培养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只有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平台,才能完善落实高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工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技能与工匠意识。除此之外,只有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生才能边做边学,从中体会到具有工匠精神是在一门技术中站稳脚跟的前提。由此,高校需要建立工匠精神的教育平台,重视校企合作,双方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根基来加强平台建设,并实现产教融合策略。例如,高校可以请优秀的企业来联合设置校内学生的专业课培训,为高校提供实践操作的课程;高校要将文化课的书本知识与实践课的技能培训进行紧密衔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更深地感悟工匠精神,从而加强学生的技艺和提高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五)将工匠精神纳入考核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社会发展而随时变化的,所以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务必要结合工匠精神来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工作中。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不同职业素养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在学生考核标准中纳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来评判学生的技艺,使工匠精神更稳固地扎根于高校中。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精神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