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1-24高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律专业

文/高鹏

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下,以育人为基础,把人才培养作为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培养大学生成才,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文章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例,探索一条旨在推动高校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途径[1]。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常采用精英化模式。而开设法律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这期间,各高校培养了许多研究型精英人才。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基础和法律规范等内容。但近年来通过对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得知,其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远大于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上工作中的实践与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快速融入工作。因此,现阶段高校应顺应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强岗前培训,以改变应用型人才短缺这一社会需求现状[2]。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理计划、优化体系

从市场实际需求来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将着力点偏重培养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首先,虽然法学是一套独立的体系,但我国的高校法律专业教学内容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法学内容,例如《经济法》等内容并不包含其中,所以应将法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不再是传统地将法学独立而成,而是要将其他与法学相关的内容融入法律专业教学。在教授内容时,要丰富内容的多样性,让学生更愿意融入其中,主动参与到法学专业的学习中来,并且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期间激发其创新能力。其次,学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对法学专业的学科教师进行分配时,需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和责任制度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3]。

整理计划主要体现在课程制订上。当前,我国高校在制定法律专业课程时注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机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校需要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从而使整个法律课程体系从业余到专门、理论到实践,使课程更具专业性,构建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结构和体系。除了国家规定的法律课程外,还应增加实践类的课程,以降低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

(二)建立立体化的考评机制

在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考评时,不能仅凭书面成绩来考评学生的专业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更为重要。不可否认,书面成绩是作为考评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书面成绩,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熟练程度,从而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而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建立的立体化考评机制,能使考评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考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结合两者优势,可以使法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法律专业人才[4]。

(三)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法律课程应多推广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跳出以往的“死板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用新型案例或实录视频来实现动态教学,学到理论知识。其次,在师资力量上,做一个定性和定量规定,例如不达条件的不允许开课。很多教师在开课期间常常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知识的趣味性,活跃气氛,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采用问答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设立实践课程

案例和实践是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由于传统课程的局限性,大学教学过分注重理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追求是被动的,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校期间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现实中的利益冲突,并了解法律知识在争议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必然会极大地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法学教师也感觉不自在,因为许多毕业生在社会上从事法律职业多年后,往往强烈要求返校完成法律知识,但缺乏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在校法学院的学生大多不重视给自身“充电”,学习热情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前者真正感受到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而后者对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经验的形成,难以有效地衍生出学习动机。扩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无疑会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寻找信息、研究收集证据、寻求规律、理解规律,甚至重新认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此外,在实践中,学生会逐渐确定哪些知识更重要,这样,带着学习的热情和问题的意识回到课堂,自然就更有利于理论学习,让动手学习和课堂学习真正做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5]。

设立实践课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法律义务咨询、普法教育、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等环节为内容,定位为专业必修课。在学生毕业前开课,每个环节都进行指导,并采取评分的制度来作为每个学生的学分评定方式。

(五)加强学生的毕业实习的管理

毕业前夕,学生会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但在实习期间,学校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教师也无法进行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只涉及日常资料整理工作,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某一个案件的处理工作中。在完成实习工作后,学生也无法将实践内容与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融合,自身的能力与从业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过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加迷茫。针对这一现象,高校要与公检法单位、律师事务所进行密切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学习。另外,对处于实习期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指派专业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在其遇到问题时及时解答,以提升法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培养法律职业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其内在表现为职业态度和责任心,外在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高校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培养出具备丰富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相应的社会科学背景、出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的职业技能和身心健康的法学专业人才。

首先,培养学生优秀的基础素质。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的主旨意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时,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和日常的口语交流能力,而且还要为其讲授计算机的常用软件等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具备解决一般公共事务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具备法律专业素质。现阶段,法律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类案件等能力,同时也要求从业者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分析能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掌握司法文书的技巧与写作规范,熟练地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最后,培养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法律专业人才。高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调查取证、询问、审问、调解、代理、辩护等一些专业技能;具有签订合同、与人谈判、履行的实际能力和技巧;对刑事侦查技术的掌握,包括照相、现场进行勘查、现场进行制图、指纹遗留等痕迹的采集和鉴别。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法律专业人才,以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让毕业生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因此,高校要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通过对人才培养的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法律实践基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法律专业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岗位中,将专业素养转化为实践,为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