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终身学习基因从老一辈革命家勤学精神中获取动力

2021-11-23慈爱民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命家老一辈本领

慈爱民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志愿》杂志社总编辑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原社长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深刻阐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重点工作要求,对新时代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传统、开启新的征程、创造新的伟业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1]。在总书记所强调和赞美的“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中,终身学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重视学习,倡导学习、把“终身学习”作为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的领袖更是带头学习,勤奋学习,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我们党获得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真理武器,获得了战胜无数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智慧,获得了定国安邦、治国理政的宏伟韬略,始终与时俱进,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总结我们党的不断学习进取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刻苦学习。学习需要动力,学习必须明确目的。为远大的革命理想而学习,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经历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我们党的领袖都是具有宏伟理想的革命家、政治家。他们终生与书为伴,学习与其革命生涯紧密相联,学习成为他们掌握治党治军治国良策、实现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的根本途径。通过刻苦学习,他们不仅成为杰出的革命领袖,还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家。他们都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立下了通过学习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和信念。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青年毛泽东就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毛泽东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终生勤学苦读和参加革命实践,获得了经天纬地之才,实现了“改天换地”的伟大理想[2]。1910年,12 岁的周恩来随伯父来到东北沈阳,目睹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横行霸道的一幕,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从此,周恩来一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始终践行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座右铭。1922年,已经是滇军少将旅长的朱德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为此,已经36 岁的朱德下决心学会德语。为学习他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够,就买了一张柏林地图,一有时间就走上街头,走遍柏林的大街小巷,一边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边和德国人搭话。就这样,用了一年时间朱德学会了德语。在革命理想的激励下,我们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留下了数不清的学习成才的佳话。

二是把学习作为提高本领的根本手段。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本能。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看来,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学习是和穿衣、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须臾不可或缺。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2]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讲演时,明确地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这句名言是毛泽东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说的,生动精辟地阐明了军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其实,毛泽东始终把加强文化学习和教育作为党和军队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反复强调军队抓好文化学习和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早在井冈山时期,针对大多数贫困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没有文化的实际,毛泽东就开始在红军中建立培训基层军官的教导队。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时,对红四军的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在“每个纵队内设立青年士兵学校一所,分为三班至四班”“每班以授足九十小时为一学期”,由“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制青年士兵识字课本”[3], 对士兵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文化教育。后来在瑞金中央苏区,还创办了红军学校和各式教育机构,对军队干部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1939年,延安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学习运动。同年5月,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解释了发起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即“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时队伍中出现的“本领恐慌”问题。他是这么说的:有些老干部,有些营长、连长不但文章不会做,很多东西也不知道,逐渐地,“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开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想开铺子,就要进货。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3]。今天,距毛泽东同志形象指出的“本领恐慌”的年代已经过去80 多年了,我们又感到了新的“本领恐慌”。21 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它同时又是“知识危机”的时代,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学习手段、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的极大改进,我们仍然要把终身学习当作自己人生的一种需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持之以恒地不断“进货”,经常补充知识营养,否则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使命和任务。

三是以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来学习。毛泽东认为,刻苦俭朴的生活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也可以练就勤奋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每天清晨即起,做完冷水浴或其他运动后,就迅速走进教室自习。“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恒为本”,古人这一治学经验深为毛泽东认同,他提倡用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来学习。他曾对老友萧三说:大家总推忙得很,学习不可能,我过去也总是这样推诿,但近几年把这种理论推倒了。忙,就要挤,好比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对问题的了解和深入,是老一辈革命家终生践行的学习方法[2]。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有很多酷爱学习的故事传为美谈。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环境艰苦,军务极其繁忙。但再忙再累,左权都坚持学习,常常苦读到深夜,手不释卷。他随身带着手抄的外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优龙芝等人的军事著作,在指挥所休息片刻都不忘看上几眼。凭着勤奋的“挤”劲儿,左权博览古今中外军事名著,成为红军中军事理论素养深厚的著名战将。当年红军战士的学习条件非常简陋,环境恶劣。没有课本,把毛边纸放在米汤里,晾干了当蜡纸油印教材;没有铅笔,用树枝在地上划着数字练习抄报。许多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学习文化,完成了扫盲。即使在战事最为紧张、险恶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也没有放弃学习。史料记载,在长征途中,由红军大学和第一、第二步兵学校及特科学校合编的干部团仍坚持边走边教、边战边学。“走”是长征的主课,一日百里,翻山涉水。“教”,不忘教学本职,利用宿营、休息、站岗、执勤、战斗间隙,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讲战例、总结战斗经验,先后进行遭遇战、伏击战、强渡江河、穿插、迂回、袭击等战法教学。“战”,随时准备战斗,打山地战、河川战,打敌步兵、骑兵或地方反动武装。“学”,注重理论联系战争实际,抓紧点滴时间学习。行军再紧张,许多学员也不忘把一块识字板挂在前面同志的背包上[4]。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战士的学习始终没有间断。

今天,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与战争年代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老一辈革命家勤奋学习的顽强拼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在全党上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崇尚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革命家老一辈本领
小透明,大本领
谁的本领最大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少年坐在舞台中央 ,看着“老一辈”抱怨时代?
华裔女性传奇:美国革命家陈玉平
向党旗宣誓
魏文斌:年轻的“老一辈”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