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快社会保障事业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21-11-23朔州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李彩文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数字信息经办异地

文/朔州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李彩文

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和民生发展的重要事业,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生、农民、城镇居民,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因此,做好公民个人社会保障信息的档案管理,可以强化基础信息,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及时、有效、合理分配。怎样让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呢?这就需要衡量其安全、便捷、服务、高效等功能。笔者就如何提高这些功能,改善档案管理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增加档案数字信息的安全程度

(一)档案数字信息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方法,还是采用纸质档案和电子化信息档案相结合的办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时代和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但不是永恒产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纸质档案安全隐患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纸质档案造假的可能性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题,原因是纸张保存年限产生的衰变可以用简单技术来弥补,现有高印刷技术的普及,可以兼容原有技术,甚至在公章的电子翻刻方面,可以精确到同模同样。这就给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社保经办机构在审批时难以甄别真假,社保基金有不合理流出的风险。另一方面,纸质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存在漏洞。这方面要归结于行政审批环节,纸质档案是各种行政管理手段和审批环节下的产物,而管理体制的科学性也影响着纸质档案反映数据的可靠性。我国的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沿革计划体制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容比较多,这主要是国情所致,但它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由于基础数据的核实不准,会给社保基金的分配和参保人的收益带来影响。再比如,退休审批时限的不确定性影响参保人及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也有医保、失业保险方面数据核实、监督管理、审批环节的漏洞导致骗保、冒领、多领现象。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制约机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以极大减少这些负面因素。

(二)信息来源的安全隐患。一是用人单位提供的数据存在漏洞。这主要是因为用人单位是申办参保的主体,所有的数据操作主动权也在用人单位,相应地操作自由程度高,参保职工不直接参与操作数据的核实才导致漏洞的产生。比如,在企业中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他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发现自己档案中关于特殊工种从事年限、特殊岗位工资等重要信息记录不全,不足以证明自己在特殊岗位从事的年限,社保经办机构不能为其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二是参保人本人提供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存在漏洞。以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数据问题为例,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职工,有的人为了早点参加工作,档案信息中填写的年龄偏大或是偏小,填写偏大是因为本人户籍年龄小,不够招工岁数,为了就业和生存而改大了年龄,偏小是因为超过了招工年龄条件的上限,而故意改小。因此出现了有些人实际年龄已满70岁仍不达退休条件,有些人不足50岁就已退休的极端现象,当然也包括位于这两种年龄和法定退休年龄区间内的所有人员。从这种情况来看,实际年龄信息的准确与否,会给职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正常分配,尽管是社保基金风险因素中的一部分,但是档案数字信息安全隐患仍不容忽视。

如何避免这些隐患,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社保全覆盖的大局来看,如果加强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必须实现人社、公安、计生、医疗机构、社区等部门数据联网,才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加强大额社保资金支出的监管,要与财政、监察、公安、检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档案数字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和联动检查,以共同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三是建立社保经办机构的数字化信息审批平台,强化经办机构与服务对象电子档案信息对接工作,化解繁琐的社保审批环节,直到审核结束,这样就可以减少冗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出台一些对内对外稽核监管机制,经常不定时检查,加强对申报机构、审核机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经办人员、负责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一些惩处机制和措施,论责处理,制约权限,以便提高工作效能,防止违规操作和作弊。

二、提升电子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

社保档案管理的服务对象主要有政府检查机构、社保经办机构、参保人,主要作用是信息查询,为结算提供依据,为管理提供有效凭证。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需要不断提升服务层次。笔者认为应当提升几个方面:

(一)需要提高电子档案的数字化透明度,改善查询服务水平。当前我国的社保信息查询系统,仅限于到社保机构进行纸质台账查询,参保人不能及时了解或是核对自己的基础信息。若想提高档案的数字化透明度,其实并不难,只要建立起公共社保数字信息查询平台,注册一对一的用户,通过输入密码验证及本人身份证查询即可。另外,提高电子档案透明度的同时,参保人不仅可以在本地查询,也可以在异地进行查询。

(二)改善电子档案的异地身份验证和异地结算服务功能。当前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中,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的异地身份验证,第二个问题是医疗保险的异地结算困难。这两个问题中,涉及指纹入档、相片入档、凭据归档,在异地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漏洞。举例说,有的职工在异地工作,退休后返回本地居住,在身份验证时,由于工作人员不方便登门采集信息,参保人本人不方便到异地验证,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或是久病在床的退休人员,更是如此。社保经办机构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使用QQ视频对接,或者是微信等其他实时视频进行验证,再就是手持当日报纸进行拍照传送图片作为验证依据,尽管这样做减少双方因距离产生的不便,但是仍然容易产生验证漏洞(有关内容涉及安全问题不宜缀述)。再举例说,参保职工因本地医疗水平不高,或是情况紧急,需要到异地就医时,在医疗费用方面,需要先行垫付,这就给参保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但从医保中心来说,异地就医,由于不属于本地指定医疗机构,相互之间在票据、凭证、信息采集等方面的协作没有建立起来,必须由参保人提供相应的就医票据和凭证之后,才可结算。从这两种情况来看,电子档案的异地服务功能,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电子档案的异地身份验证,应当追加变换指头的指纹验证和实时视频相结合,最后归档,可以有效填补漏洞,同时异地身份验证时,每年可以定批次、定时间,集中进行处理,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关于异地医保结算的电子档案数据真实性,笔者认为,需要从实际出发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医保中心到异地医院核对就医消费数据难;另一方面,是参保人与医疗机构共同套取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需要国家机构从医疗机构改革入手,对医疗体制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才行。比如,有的参保人反映,在医院看病一听说是医保报销,开的药量多了,做的各种检查和化验也就多了,同等条件下,参保人并没有减少看病费用,而医院却增加了不少收入。因此,没有相应的调整办法来制约这种行为的话,社保基金的安全是存在隐患的。笔者建议,对医疗机构在参保人异地就医时,诊断之后医疗器械的必要使用、药物的实际使用量、医药费的价格等方面,出台相关行业性的制约机制,来减少暗箱操作,提高社保档案的真实性,保护社保基金的安全。另外,如果医疗机构与医保中心能够建立起全国档案数字信息查询平台,实现信息对接,就可以在异地取证问题上,解决主要的瓶颈。

以上内容,尽管笔者对社保档案的纸质和电子信息数据作了一些参考性的论述,但是仅仅靠这些工作,还不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社保档案管理机制、档案队伍建设、设备及场所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增加活力。笔者相信,只要工作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来想,着眼于社保基金的安全,我们一定会把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数字信息经办异地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的经办管理风险分析及建议
对社会保险经办风险管理的分析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储存与文件管理研究
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导公众开展个人数字信息保存的举措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