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与实践

2021-11-22宋美霞李聃妮包慧麟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生

宋美霞 李聃妮 包慧麟

【摘 要】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证实开展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强化多方协作,加强学科渗透,采用问题导向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6-0042-05

【作者简介】1.宋美霞,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上海,201600)教师,高级教师;2.李聃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上海,201600)教师,二级教师;3.包慧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上海,201600)教師,一级教师。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成年后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开展有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于帮助他们开发自身潜能、发展健全人格、形成自信品质、树立正确信念至关重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行动方案》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具体行动要求,包括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青少年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预防网络沉迷;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增强青少年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倡导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诱因。[1]

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 —2020)》指出,我国青少年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不足、知识结构失衡,制约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青少年学习与运用心理健康技能尚待提高,调节情绪的方法掌握有限;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心理求助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2]

结合《行动方案》和相关研究报告,我们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学校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青少年所处环境的整体改善。因此,我们开展了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协同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等多方力量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并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探讨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学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促进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上海市松江区W校七年级全体学生为实验组,S校七年级全体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在学期初进行前测问卷调查,在学期末进行后测问卷调查,但仅对实验组学生开展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

(二)方法

1.调查问卷。

在《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3]的基础上,参考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4],笔者自行编制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下文简称“问卷”)。问卷从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意识、基本技能、生活方式与行为三个维度考察心理健康素养情况。问卷共64题,其中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意识27题,基本技能19题,生活方式与行为18题,总计分64分,答对1题得1分,回答错误或未作答得0分。问卷参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评价标准》,当得分率≥80%则表明具备心理健康素养。[5]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是指具备健康素养的学生在调查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6]

2.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原则,细化其中针对初中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开展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协同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共同创造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组织区级骨干教师备课研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由心理健康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共同面向实验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见表1)。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同步开设15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课,将线上线下学习进行有机整合。

3.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通过百分比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X2检验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差异的组间比较。

三、结果

(一)基本情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954份,删除缺失、无效数据,保留前后测均参与的有效问卷共计922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实验组有效参与人数共计309人,其中男生147人,女生162人;对照组有效参与人数共计152人,其中男生84人,女生68人。结果显示,在前测问卷调查中,实验组有192名学生(男生80人,女生112人)具备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62.1%;对照组有71名学生(男生35人,女生36人)具备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6.7%。实验组在开展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一学期后,有224名学生(男生94人,女生130人)具备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72.5%;在后测问卷调查中,对照组有91名学生(男生48人,女生43人)具备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9.9%。

(二)心理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在后测调查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均有所提高,具备率前后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之下,实验组在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前后的差异更为显著(见表2)。

(三)心理健康素养不同维度前后测存在性别差异

从性别差异上看,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意识、基本技能、生活方式与行为三个维度上,女生的具备率均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生。男女生各自的前后测数据显示,男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在基本技能、生活方式与行为两个维度上,后测具备率显著高于前测(见下页表3)。

四、讨论

(一)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追踪,证实了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對照组的后测心理健康素养具备率均有所提升。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可能是因为初中生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取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实验组学生后测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更为显著,这表明除了自然发展带来的提升之外,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即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生总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更高。[7]

从三个维度来看,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意识的具备率高于基本技能和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具备率。其中,仅女生在基本技能、生活方式与行为这两个维度,表现出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前后的显著性差异,这一方面提示我们促进初中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未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需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适合男女生的体验式、互动式教育教学模式,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

(二)教育建议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学校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落实[8],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认为未来学校开展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多方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家庭乃至社会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初中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这有助于改善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2.学科渗透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仅依靠心理健康活动课,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帮助初中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如本研究借助科学学科讲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帮助初中生掌握健康饮食的知识,从而降低暴食/厌食的风险;借助体育学科讲解“科学运动”的方式方法,让初中生在面临情绪问题时学会通过运动减压;借助班会活动课讲解“充足睡眠”“合理使用网络”的必要性,帮助初中生维护身心健康。

3.问题导向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依靠知识的传播,还需要了解初中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开展工作。本研究显示,由于性别差异导致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提醒我们需要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根据初中生的需求及时反思、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才能客观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27)[2021-08-21].http://www.gov.cn/xinwen/2019-12/27/content_5464437.html.

[2]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61-164.

[3]王翎懿,王宏,程绪婷,等.初中生健康素养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23):4296-4300,4305.

[4]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8-179.

[5]李英华.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简介[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6):563-565.

[6]汪娜,任洪福,陈旭鹏,等.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6):926-929.

[7]金凤,刁华,蒲杨,等.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977-982.

[8]徐扬.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施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9(7):73-79.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