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时代英语“复合型人才”定义以及培养路径

2021-11-22黄丽丹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语言学英语专业

黄丽丹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引言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地球村”等热词存在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这标志着我国与国外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学习英语成为顺应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文秋芳将外语教育领域划分为探索期(1949~1977),发展期(1997~1998),加速期(1999~2011)以及新时期(2012~至今)。从探索期至今,英语教育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在国内掀起了“英语热”的浪潮。然而,进入新时期后,英语教育理念和方向也会随着国家和社会需求发生改变,尽管高校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从“双基”转向“学科素养”,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从“应用型技能人才”转型于“多元人才观”,外语教学方法从引进与模仿到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如王初明的“写长法”到文秋芳的“产出导向法”,但是,我国外语教育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魏耀章提道:“如果有人否认外语教育所取得成就,那是没有良心的;如果有人认为没有问题,那是不负责任的。”因此,文章以学生视角分析新时代英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原因。学生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直接对象,亲身体验了外语教育各种培养政策以及目标,更有发言权力,希望能给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浅谈新时代英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义不一致

“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个定义在外语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观点,思想决定出路,这必定会导致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外语教学理念和方向不一致。“复合型人才”关键词在于“复合”什么专业/学科。蔡基刚归纳了外语界对复合型人才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专业学科+专业学科的复合,第二种是外语能力复合专业学科。

目前,大部分外语或综合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计都倾向于第二种,开设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以及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课程。然而,本科阶段开设的语言学和英美文学课时量少,实用性不高,很多学生对语言学和文学的知识只是浅尝辄止,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最新数据,近几年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持续下降,原因之一就是外语留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给外语人才市场带来冲击和威胁,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外语水平能力还有本专业基础知识,用人单位必定会择优聘用他们。很明显,非英语专业学生获胜秘诀在于拥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人肯定会质疑英语专业不是也学了语言学和英美文学这些专业知识吗?学生的确学了语言学和英美文学的知识,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但是它是符合当前新时期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吗?为何还会面临“外语教育整体水平不高,难以应对国家在新时代培养高端国际人才的需求。”的问题?

第二种定义“专业学科+专业学科”的复合以蔡基刚为主要代表,例如将语言学交叉复合人工智能,心理学及教育学等专业学科等。通过分析1998~2018年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国家发展和经济市场需求为导向”,蔡基刚呼吁外语界开展满足学生专门学习需求的复合型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他坚持认为,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作为交流工具需要为国家的外事,进出口业务,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服务。然而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过于功利化,忽略了“人文性”以及“全人教育”的使命。蔡基刚解释“人文教育”同样贯穿于实用人才培养过程,“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一定只是依附于英美文学或者语言学的学习,如法律以及医学学科的培养计划同样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成因分析

外语界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不一致源自外语教育理念的分歧。第一种定义主要是基于“人文素质”的教学理念,第二种侧重“实用”价值取向。蔡永良和王立非(2017)对比了中美外语教育理念差异,总结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质上仍旧是以“实用”为目的,美国则主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中国最初开设英语专业主要是服务于译介活动的,直到现在,改革开放40余载,外语教育仍然是顺应新时代国家和社会需要。实践结果证明所培养的英语人才在就业市场没有一席之地,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跨行,国家花费近十多年的时间去学习英语知识,结果却落到个“费时低效”“高分低能”的评价。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源于我国的评价标准,无论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还是施行者都倾向于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否能满足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所以这其实是相互矛盾的,我们的外语教学理念要求培养“人文素质”,可是评价英语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基于“实用”目的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否认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情况,探讨两者的比重问题。蔡基刚(2017)提道:“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开。”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将“人文教育”和“实用价值”割裂开来。蔡永良和王立非(2017)揭露出“人文素养”虽能获得长期成效,但缺乏吸引力,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因此,基于自身近16年的学习经验以及国家亟须科技工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更加多元化,地方化,个性化。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之探索

鉴于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高校教学资源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边缘地区如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因此课程设计需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避免“一刀切”,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教学理念秉承“全人教育”“立德树人”“实用和功利价值”的观念。

例如,课程设计可以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为学校培养教师,科研,翻译,外事团队等,侧重“人文素质”,“实用性”也不可忽略。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学生水平趋于中等,因此这种学校可以开设“英语基本技能课程+文学,语言学,翻译。”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选修课程,如旅游英语,会计英语,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跨专业科目,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基本行业术语,有助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

第二类理工类或综合类院校,主要是为本校特色专业或者国企输送外语人才,课程计划“外语技能+跨专业知识”,受国外启发,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文学以及文化人文课程,等到了高年级进行选修课,比如说开设一些医学,餐饮,科技,金融,外贸,石油,服装等专业知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英语专业只会英语的现状。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西方国家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

第三类师范类院校以及重点“985,211高校”学生水平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可以采用专业学科+跨专业学科,如理论语言学+法律专业知识,文学专业知识+金融经济知识。其中的跨专业学科必须采用英文课本,教师可以中英结合进行讲解。这类学生可以应用语言学的知识去赏析跨专业的语篇,这其实还是语言学习,不同于法律专业的学生,他们是利用英语去获得有关法律的一手知识,而英语专业主要是借助法律专业来学习语言,终归重点还是在于语言应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章指出了新时代英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各大高校应积极地调整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结合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而不单单是外语+专业的简单模式的局限,应当遵循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地方化的理念设计。课程设计应该顺应我国外交,政治以及时代发展变化,既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内涵,也要做到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语言学英语专业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