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续论”的汉英科技口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1-11-22缪建维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口译译文学习者

缪建维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一、引言

“科技英语口译”是理工类高校科技英语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相对于英译汉能力,由于科技词汇量有限、科技背景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汉译英时产出的译文在准确性、流畅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并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成口译任务的信心和对口译课程持续学习的热情。

文章引入王初明教授于2012年提出的“续论”这一教学方法,探讨此方法在科技英语汉英口译能力培养中的适用性,并提出操作性强、促学效果显著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理论背景

“续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可以在“续”中学会,学习高效率可以在“续”中实现(王初明,2016)。这基于一个重要的促学特征:学习者的语言理解水平高于其语言产出水平,当学习者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或语料相遇时,就会产生拉平效应,带来语言的高效习得(王初明,2018)。

三、研究现状

自被提出以来,“续论”被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分支,如说、写和译。在口笔译教学方面的应用即“续译”较为薄弱。

王初明(2018)作为“续论”的提出者,介绍了续译的理论基础,将续译分为七个具体操作步骤,并论证了其对翻译技能的促学功效。

多位学者在王初明提出的“续译”的操作步骤基础上,开展了实证研究。许琪(2016)对两组高中生进行了对比实验,证实了“读后续译”存在协同效应。黄洁(2021)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样本,对比学生在“非续译”和“续译”两个阶段的表现:“续译”阶段的译文在词汇、短语结构和句子结构方面显著高于“非续译”阶段的译文。岳祥云(2020)将现代教学平台“云班课”和“续译”教学法相结合,构建基于云班课的大学英语翻译续译教学模式,并以整学期为周期验证了其协同效应。

张素敏(2019)对不同词类的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形容词加工中“续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最大,具有显著协同作用。其另一项研究(2019)发现“续译”能有效降低情绪信息的语篇加工中的外语效应,提高学习者的情绪词感知程度及加工准确性。

其他几位学者对王初明教授提出的“续译”步骤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吴兰(2020)以朱自清的汉语源语文本《匆匆》为对象,对王初明提出的续译的七个阶段,做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胡卫伟(2019)探讨了“续译”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并首次提出了“对比续译”的概念。张朦(2020)指出翻译指令、年龄和英语水平都会对读后续译的质量产生影响。

总体来说,“续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笔译教学为主,与口译教学结合较少;以文学翻译为主,与专门用途英语结合较少。

文章在借鉴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口译教学自身的特点,探讨了“续译”在科技英语汉英口译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四、科技英语汉英口译教学中存在的挑战以及续译理论的适用性

在科技英语口译课程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中译英能力尤其薄弱,流利性和准确性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汉语的理解不会给学生带来障碍,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相关的英文表达积累。能否及时激活记忆中的英语主动词汇,重组信息,输出译语,是口译质量的关键(刘建军,2007)。传统教学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或是在练习之前给学生逐个讲解术语的英文表达,或者是提前将术语表布置给学生背诵。因为脱离语境,记忆效果不差,学生在输出时花费大量精力思考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构建句子的总体框架,最终的译文句型破碎、关键术语缺失或者错误。无法输出优质译文带来的挫败感让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和动力,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续理论”的基本理念是语言要在语境中使用,将“续理论”用于口译教学,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优秀的口译样本提供资源协同,为学生输出高质量的译文打下基础。反之,缺少了优秀的资源协同,学生的学习就处于无“续”状态,那带来的结果便是学习者的自我协同,语言输出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在完成口译记忆等分技能的教学后,科技英语口译课一般以科技主题为主线教学,围绕同一个主题可以获得多篇优秀口译样本,为将“续论”应用于教学提供了可能性,相同的语境、背景知识、词汇在多篇练习素材中反复出现,实现口译学习者与优秀口译样本的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口译能力的提高。

五、科技英语汉英口译的教学模式

借鉴王初明教授提出的续译操作步骤,结合科技英语口译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科技英语汉英口译教学中的续译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

(一)挑选译作

并非所有的续译任务都能产生协同效应。续作任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i+1”理论的原则(王初明,2011)。目前口译教材中的材料以正式会议为主,难度过高,不利于拉平效应的产生,且这些材料缺乏多样性,很难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寻找适合的口译素材范本,确保难度合适、语言规范、信息准确、形式多样(如访谈、报道等)。

能否激起学习者的“续”意愿对于协同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趣味性,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材料的选择。鼓励和指导学生查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改变被动接受语言输入的现状。在进行前文本的口译和学习后,学生自己设计口译场景和素材,有效地将之前练习过的语块糅合进去。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通过语境的不断重现,多次实现拉平效应,有利于学生口译水平的切实提高。

另外,值得提出的一点是,相对而言,“对比续译”(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续译)比“读后续译”(文本后半部和前半部的续译)更适用于口译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口译文本的后半部和前半部词汇、短语和句型的重复频率较低,但是如果是主题类似的不同文本里,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高。

(二)学生自译前文本并转写

在学习教师提供的前文本的优质译文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口译源文本,并将产出的译文转写为文字版,便于后面的分析对比。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也曾要求学生完成类似的工作,因为工作量巨大,学生往往无法坚持。近些年,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借助语音识别软件来提高效率,直接将学生语音形式的译文转写为文字版,以便在后面的步骤中与参考译文对比。当然,学生的发音以及连贯性无法通过这一手段识别,但这个部分可以另设板块专门进行解决。

(三)对照阅读

对照自译的译文产出和教师提供的高质量译文,学生学习其中的双语语块表达、逻辑处理等。这一步骤力促协同效应发酵,使得学习者在大脑中树立起佳作样板。值得注意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者,每周仅有一到两次课,完全依靠自发协同,效率比较低。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在续理论的具体实践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空间,通过语境来提升语言感知能力,教师发挥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四)对前译材料再次练习

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对之前自译的材料再次练习,再对照参考译文自主学习,内化之前所学。有了第二和第三阶段的铺垫,即使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练习时也能有据可依,减少焦虑,提升信心。

(五)续译后文

学生续译教师提供或自己准备的难度合适的同一题材的口译材料。在这个阶段,学生与前阶段练习过的材料的原文和译文产生互动,促进理解和产出。学生在前阶段吸收的相关表达方式和口译处理技巧,在续译中得到激活,实现促学目标。在研读他人优秀译文之后,再进行自译,能够强化差距意识,以他译为样板,近距离模仿优秀译作,强力拉高翻译水平。

从情感角度来讲,在相似的语境下进行输出,加上优秀译作中提供的标准语言表达,减轻了学生译员的语言负担,有助于产出合乎语境的文本(陈鸿莹,2020)。

(六)对照参考译文,检验自己的续译成果,进行译后反思

学生将自译和参考译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总结经验。除了教师亲自给予学生反馈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互动,引导同伴评价。当学生能够对他人的续译进行评价,也就会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续译内容,进行自我评价。除了以上提到的活动形式,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水平,自编自创,设计出丰富多样的“续”活动。

六、结语

将“续”理论与科技英语口译教学相结合,设计符合课程需要的“续”活动,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能提高教学效率,值得在科技英语口译课堂利用。前人研究证明续理论确实存在短期促学功能,但其促学效能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验证,如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确保促学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也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高,在理论上推动续理论的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口译译文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弟子规
弟子规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弟子规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