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顺应论角度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语码转换

2021-11-22姜琼梅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母语外语交际

姜琼梅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从外语教学的初始阶段的“翻译法”到20世纪60年代的“交际教学法”可以看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加,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外语交际能力。虽说交际教学法确实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环境下效果显著,但是,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EFL),即使是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使用外语的机会和场合也不多,所以,学生缺乏被动接受英语的环境,听说能力没能得到最大化锻炼,教学中如果单纯以英语作为媒介语是极不现实的。一是大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能适应全英文教学;二是它对教师英语水平和能力也是一个挑战;三是由于文化差异,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它对应的外语表达。所以,即使在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已到了相当的程度,全英语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故而,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既使用英语也穿插使用汉语。

那么,要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呢?著名的Krashen“i+1”输入假说理论建议,语言学习中“i+1”水平的输入对学生语言习得是最有意义、最富于挑战性的,因此,学生所能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应该稍微高于他们已有的语言知识水平。可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个“i”并不是可以一刀切的线,所以,为了确保所有的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迫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教师只好在教学中进行语码转换。然而,其普遍性是否能说明它有效呢?它在目前频繁的国际交流大背景下还有其存在的必要吗?文章拟就此进行探讨。

二、文献回顾

(一)语码转换

自20世纪早期开始,人们就发现,语码转换在双语环境特别频繁地出现。Crystal(1987)认为,当一个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和另一个具有同样能力的人交流的时候,会交替使用两种语言,这就叫语码转换。在中国大陆,普通话是官方规定的校园通用语言,所以下文所关注的是英语教师课堂上英语和汉语的交互使用。

不同于其他双语环境,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有其自身特点。Rolin-Ianziti和Brownlie(2002)通过实证研究,把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外语和学生母语转换的原因分为三大类,即翻译教学内容和教师指令以保证学生的理解,分析外语语言形式和文化并将其与学生的母语相比较,以及为了实现交流目的如课堂管理、对学生用母语提出的要求作回应、表达心情等。

(二)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或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钱丽,2020)。于国栋(2004)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其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是被动顺应,心理动机则是主动顺应(转自钱丽,2020)。语言的内在因素或语言现实比如某一特定的表达或概念在另一门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或概念,说话者只好转换语码以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中华文化中的“阴”和“阳”、“八卦”以及诸多中医理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社会规约尤其体现在某些社会禁忌的表达,比如中国文化对“性”的隐晦,用外语表达就会比用汉语委婉。心理动机则是出于对交流的效果、氛围、目的、关系的亲疏等做出的语言选择。

就顺应论在英语课堂语码转换上的体现,王博冉和杨家勤(2019)认为语码转换须顺应文化、学生心理以及学生的语言能力三个条件,即,为了顺应文化碰撞和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将文化相关内容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话语的语码选择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语码转换,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师课堂话语输入能够尽可能地被学生接收和理解;在涉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涉及语言规则的内容时,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充分理解和吸收,应采取语码转换的方式对语言规则进行直接陈述。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早期语码转换的研究结论还是后来的语言顺应理论,都肯定了语码转换在外语课堂上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然而,也有人(Chambers,1991; Halliwell&Jones、1991; Mac Donal,1993)对此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完全或尽量使用目标语,因为,学生没必要理解教师说的每句话,使用母语只会破坏他们的学习过程。而且,完全使用目标语能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让他们体会语言的不可预测性,真正领会目标语的体系。

那么,到底要不要完全排除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呢?Macaro(2001)通过总结各种各样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①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教师完全支持这一做法;没有任何研究建议多用母语少用目标语,相反,课堂教学和交流应该尽量使用目标语;③母语多是用来解释复杂的活动、建立关系、管理课堂、教授语法及给出目标语的对应词;④学生水平是决定母语使用程度和频率的主要因素;⑤时间压力(如为了考试)也是决定母语使用程度和频率的一个主要因素。正如Sert(2005)所说,语码转换在某种程度上为已知和未知搭起了桥梁,在用得好的情况下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可否认,语码转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乔佳义(2003)以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为依据进行过一个为期两年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英语为课堂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效果优于以英汉双语为课堂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效果。但众所周知,全英文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才能顺利实施,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顺应现实而采取语码转换。即便如此,教师也应该注意转换的频次和数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遵循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原则合理分配两种语码的比例实施教学,以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益于教师的教学。

猜你喜欢

母语外语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