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分析

2021-11-22

现代英语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课程

张 睿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一、引言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变得越发频繁,也更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话语体系,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此为背景,对于国家整体翻译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的翻译而言,不单单需要掌握专业的翻译技巧,还必须具备可靠的语言功底,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知识。面对当前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做好创新工作,培养出高层次、专业性的翻译人才。

二、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1.翻译专业建设

新的发展环境下,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翻译学科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通过设置本科翻译专业,或者成立翻译系、翻译学院的方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新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不同层次的翻译专业体系,为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提供了良好支撑。翻译专业的设立,对于翻译学科、翻译专业、翻译教学体系以及翻译人才培养体制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翻译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达到259所,本科翻译专业院校达到284所,本硕教育设置了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11个语种专业,一些专业性的翻译机构,如中国翻译协会、各省市翻译协会等,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翻译教师技能培训,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岗位,也构建起了相应的实训基地,将自身在培养翻译人才实践能力、促进翻译人才适配处置行业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布局方面,依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培养力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需求,语种资源存在十分明显的短板,培养出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缺口较大,培养机制不完善。

(二)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统筹

翻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在缺乏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和相关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快速稳定发展。新时期,翻译行业的政策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对困扰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解决。另外,相关政策的推进力度存在很大的滞后性,远远无法满足翻译行业的发展需求,存在着行业定位不清、顶层设计不足以及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影响了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效果。

2.缺乏灵活的培养机制

翻译服务本身有着专业化、标准化和实践型的特点。就目前来看,翻译行业政产学研协同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投入的项目数量较少,可以发挥持续作用的大项目更是凤毛麟角。有相当一部分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点采用的依然是培养学术翻译的模式,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以教师作为主导,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学生本身缺乏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则教育工作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对当前翻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新学期刚刚开始时,因为对教师的脾气和秉性不了解,担心考试不及格,学生在学习方面会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旷课逃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效果。

4.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会对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方向。纵观当前翻译专业建设情况,依然有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词汇的合理选择,没有关注用词的搭配,没有对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关注答案的讲解,没有对文章脉络进行分析,甚至个别教师将教学当成了一个任务,出现了“为了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学生在下课后进行总结,常常感到不知所云。

5.缺乏合理课程衔接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都越发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以美国为例,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非常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构建起了成熟且完善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在实践中体现出了几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即翻译需求持续性、课程设置多元性、翻译研究系统性以及方向设置灵活性。对比而言,我国在对翻译课程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影响了课程的合理衔接,尤其是缺乏对语言基础类课程的重视,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着过于简单的情况,学生只能了解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然后就需要接受翻译专业核心类课程的内容,在基础不稳固的情况,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语言服务活动,在进行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翻译知识所具备的内在发展逻辑,同时关注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招聘需求和社会期待。新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开始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受国家需求的牵引,翻译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翻译服务初具规模,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翻译服务模式得以不断创新,翻译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翻译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专业化、多元化、集群化和国际化的趋势。面对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国家和高校应该重视起来,做好创新工作,提升翻译教学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翻译人才。

(一)强化思想认识

新时期,翻译正在逐渐摆脱符号与文字转换的个人行为,上升到了关乎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手段创新、政策环境优化以及话语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的国家能力建设高度。基于此,应该从国家高度强化对于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思想认识,在加速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优化技术手段,完善政策环境,构建起能够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以此来实现国家整体翻译能力的提高。在翻译学科及翻译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坚持创新思维,设置更能满足时代需求的计划和安排。

(二)做好各方协调

新常态下,翻译工作在手段和形态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加强专业翻译机构和非专业翻译机构之间的协调,推动市场化人才、外籍专家以及本土翻译力量的共享,做好信息和基础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以官方力量为主体,吸引民间力量的参与,这也是对国家翻译能力进行强化的一个必要条件。面对越发丰富和多样化的资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做好统筹、协调和协作,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例如,对于一些国家级别的重大翻译项目,应该设置专门的牵头机构,对相关专业翻译实践单位、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所具备的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全新的工作业态,实现供需对接和优势互补,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内容。

(三)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也是鞭策学生奋勇争先的源泉。如果失去了目标,就如同是海上航行的船只失去了方向。在树立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强化,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可以提高,继而带动国家和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提高。

(四)完善师资队伍

在对翻译专业师资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做法,制定出严格的教师入职标准,例如,在丹麦,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在高校接受其本身所教课程的职业教育,从业经历需要达到5年以上,包含2年的普通教育教学经历,不仅如此,从业人员还必须接受专业的教师培训课程,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在德国,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师资要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总体而言都十分严格,尤其是在一些高等专科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应的研究生学历,还需要具备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应专业岗位的工作经验不能少于3年,教学或者培训经历需要达到2年以上,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知识。

(五)强调课程衔接

在对翻译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确保学生能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翻译人员。以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着重强调学生的翻译技能,做好翻译训练,包括会展口译、外事口译、国际会议传译等专业模块,提升学生的翻译速度和应变能力,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教育。对于翻译专业教师而言,也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借助软件的不同功能,对演示案例或者作业案例进行收集。

四、结语

总而言之,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是传递知识和文化,实现不同国家语言知识的传递以及多元信息的系统性交流,新的发展环境下,国际传播工作对于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对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好创新工作,强调政产学研协同的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以此来推动翻译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课程
人才云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