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搭建

2021-11-22李志娇

现代英语 2021年2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环节

李志娇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所以想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统一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能力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情感、认知和行为。本研究采用情感—认知—行为三维理论框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重点培养的目标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参差不齐。在2020年对吉林化工学院160名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水平刚刚达到及格线,远远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鉴于此,文章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并在个人所教授的部分班级进行了实践教学,结果显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搭建“第三空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第三空间”理论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中“第三空间”(也叫“第三文化”)的概念是由Kramsch提出的,作为一种对外语教育二元对立论(比如本族语/目标语、本族文化/目标文化、我们/他们、自己/他人)的回避。“第三空间”并不意味着消除这种二元对立,而是要专注于相互关系本身以及每种语言的异质性。它是一个象征性的地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单一的、稳定的和同质的;相反,它总是多变的、紧张的,甚至是冲突的。“第三空间”要求语言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族语和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旨在是采用本族语和目标语的视角,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遗产,从而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种族的人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

三、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案例

教师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基于本校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和基本学情,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实施了“大学英语”综合课的课程教学。下面以大学英语3综合课为例,阐述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课程和教材概况

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教师所在高校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目前所在高校采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该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三篇文章组成,一篇来源于中国英语的报刊、杂志等,另外两篇选自英美国家的主流杂志或报刊。通过阅读三篇文章,学生既可以了解英美英语和中国英语之间的异同,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案例

下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单元Cultural Differences为例,阐释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搭建“第三空间”,进而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单元的课文题目为How My Chinese Mother-in-Law Replaced My Husband(«我的中国婆婆是怎么取代我老公的»),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加拿大籍的洋媳妇和中国老公以及中国婆婆关于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等问题的分歧和态度,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设计了四个课堂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搭建“第三空间”,秉着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解决文化冲突,建立文化自信。学生课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具体课堂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情感培养

第一环节包括学习分享和对比讨论两个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搭建“第三空间”的意识以及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解决跨文化问题的意愿。

教学活动1:学习分享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前布置的任务,具体问题如下:(1)你如何看待电影«刮痧»中的许大同和约翰的友情?(2)你如何看待«刮痧»的主人公许大同为其父顶罪的行为?(3)影片中,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你如何看待许大同打儿子的行为?

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许大同为其父顶罪的原因,许大同打儿子巴掌的目的以及许大同和约翰友情破裂的根源,比如不同文化之间家庭教育观念、法律观念、亲情观念和友情观念等,从而培养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

教学活动2:对比讨论

引导学生探讨如下问题:(1)中西方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何异同?(2)中西方文化对于亲情和友情的界定有何异同?(3)中西方文化社会对于法律观念方面有何异同?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上述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分析结果用于第四环节反思写作,检验学生对于“第三空间”搭建意识的程度。

第二环节:认知重组

第二环节主要关注知识层面,教学活动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和发掘跨文化知识,使学生增强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跨文化知识进行重组内化。

教学活动1:学习语言知识

通过填空、问答、翻译等练习,使学生掌握表达对比和比较的短语和句子结构。例如,however、rather than、on the other hand等短语和结构的用法,让学生翻译文化相关的句子,既掌握了语言知识,也涉猎了文化知识。

教学活动2:发掘跨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在不同家庭文化中的感受,作者最开始对于婆婆放弃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全心全意帮助他们带孩子、做家务的做法感觉到uncomfortable,对于婆婆代替丈夫履行父亲责任,而丈夫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感到conflicting,对于这种中国文化感到puzzled,引导学生探讨这种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背后不同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学习相关文化知识:(1)作者提到 a strong parental unit,你怎么理解?你认为紧密相连的家庭单位包括哪些人?(2)作者的丈夫认为自己没有像妻子一样围绕着孩子转是正常的,这就是当爸和当妈的正常区别?你觉得作者的中国丈夫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3)作者最终了解了这种中国文化,但作者认为“丈夫逃避责任,没怎么给自己女儿换过尿布,等她婆婆需要换尿布时,这个事儿只能她儿子自己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第三环节:行为模拟

利用上一环节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让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模拟对话,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搭建“第三空间”的能力。

教学活动:模拟对话

让学生模拟两场对话,一场是作者和中国丈夫探讨照顾女儿责任的对话,另一场是中国婆婆向作者讲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的对话。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改编,改编对话既可以使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交际语言和策略,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移情能力,学会换位思考,成功地搭建“第三空间”。培养学生搭建“第三空间”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或者民族虚无主义的思维模式,通过平等、包容、协商的方式解决文化冲突。

第四环节:反思写作

学生在该环节反思前三个环节中所表现的跨文化情感、认知和行为,理性地评价自己在模拟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表现,重点反思是否搭建了“第三空间”。

教学活动:书信写作

学生通过反思,利用所学的跨文化知识和在“第三空间”中交际的策略,以作者的中国朋友为视角,给作者写一封信,旨在调解作者和中国丈夫以及中国婆婆就抚养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等问题上看似无解的矛盾。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婚姻、家庭、孝道等问题方面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的重要性,在“第三空间”内,交际双方通过协商,探索出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办法,最终实现共赢。

四、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首先,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今学生能够快速地捕捉到所学内容中的跨文化知识点以及本族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异同;其次,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储备有所增加,比如学生在写作中,并没有表现出对作者的不赞同,而是客观地分析了矛盾背后的价值观,即中国的collectivism和西方的individualism;最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有所提高,学生在书信写作中使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论证方式,客观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不仅弘扬了本族文化,也没有批判西方文化,成功地搭建了“第三空间”。

五、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搭建“第三空间”,既有利于学生解决民族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虚无等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包容、开放、乐观、协商的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由于本研究时长较短,教学实践时间不长,学生覆盖面不够广泛,因此外语教学中搭建“第三空间”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普及还有待验证。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环节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谚语趣画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