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介入法提升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

2021-11-20邓欢马梓熙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

邓欢 马梓熙

【摘 要】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存在缺陷,给自闭症儿童、家长及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本研究选取融合幼儿园的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伴介入法对其社交能力进行干预训练,并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验证干预的效果。结果发现被试在干预期及维持期的社会沟通行为发生的次数明显高于基线期。由此证明,同伴介入法能够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延时效应。

【关键词】 同伴介入法;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单一被试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 B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5-0027-03

社交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这需要个体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懂得一定的交流技巧,同时会适时地拒绝别人。自闭症儿童在眼神的对视、分享行为以及与他人的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异常。他们不能够合理地运用语言、动作及表情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时存在困难,这使得社会交往障碍成为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缺陷。如何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显得紧迫而必要。

大量文献表明,同伴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能被成人所取代。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促进儿童社会价值和能力的获得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已有研究发现,同伴介入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同伴介入法(Peer-Mediated Intervention,简称PMI)是1979年由Strain和Odom等人发展起来的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用在社交退缩儿童干预中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培训有社交能力的儿童,指导他们与自闭症儿童建立恰当的社交模式,强化自闭症儿童恰当的社交行为以提升其社交能力。它已被美国国家自闭症中心和国家ASD专业发展中心确认为符合循证实践的干预方法。

虽然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同伴介入法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有效性,但国内研究仍处于从理论层面探讨该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在幼儿园融合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索同伴介入法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設计主要由三位学生(一位自闭症儿童和两位普通儿童)组成,研究者通过对儿童的评估以及对教师及儿童家长的访谈和观察确定研究对象。

1.自闭症儿童的选择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自闭症儿童花花(化名)。该生年龄为五岁六个月,目前在石家庄某融合教育幼儿园中班上学,于2016年12月经石家庄第八医院鉴定为轻度自闭症患儿。通过对儿童情况的了解以及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沟通,得出个案的主要问题有:在认知能力方面,该儿童能认识常见物品,能读数和数数;动作方面,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良好,喜欢球类运动;在沟通方面,能理解常见的简单指令,常常与家人有自发性语言,但与同伴相处时,基本没有自发性语言,对于他人的语言沟通较少回复;在社会互动方面,能够遵守简单的教室规则,不主动与同伴交往,同伴口头邀请时也难做回应,但同伴拉手时不会反抗,能够跟着同伴行动。

2.普通同伴的选择

本研究的普通同伴均来自于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普通同伴角色分别为同伴教导引发者和回应者。通过一定的标准选择两名普通同伴作为其受训同伴。其选择标准如下:(1)与被试处于同一个班级,有机会和自闭症儿童互动;(2)具有符合年龄发展水平的语言和社交能力;(3)愿意参与训练并帮助自闭症儿童,并且承诺能够坚持;(4)成绩中等及以上,承诺不因此耽误学业。经过班主任老师以及陪读家长的推荐,研究者选取了两名同伴,分别为一名叫做小明(化名)的男孩和一名叫做小红(化名)的女孩。两位同伴的性格都较为开朗,爱交朋友,作为个案比较喜欢的同伴,自身也不排斥与个案接触。

(二)目标行为

根据前期的观察和访谈以及个案所在班级的教师反映发现,个案在与同伴交流时存在困难,有非常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而这已经影响到个案自身以及正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个案由于存在社交障碍,在完成集体活动时很难与同伴建立合作关系,影响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个案无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通常采用尖叫或拍打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这影响到了个案的正常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将个案的目标行为定为以下五个方面:主动向他人问好、主动邀请他人、以动作/手势表达需求、模仿简单动作以及拒绝他人,从而达到提升个案社交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工具

1.主动沟通行为记录表

该表是参照已有的研究资料,根据本研究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编制的主动沟通行为记录表。该表包括观察时间、被试姓名、目标行为出现次数及具体内容等。通过记录儿童的主动沟通行为,观察儿童手势动作和口语表达的次数和具体内容,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出儿童主动沟通行为的发展水平,更有利于开展研究调查。

2.同伴介入法介入游戏活动

在同伴介入法干预过程中,介入活动以游戏活动为主。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了以下游戏:“插雪花片”“搭积木”“123木头人”“传球游戏”“吹泡泡”。同时辅以代币制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具体而言,在游戏中,每成功一次,给学生一枚卡通笑脸,六枚卡通笑脸可以兑换一个礼品,礼品有绘本、小零食、学生喜欢的小玩具等。

(四)研究设计

采用单一被试A-B-A实验设计,基线期A1,为期3天,干预期B,为期21天,维持期A2,为期6天,整个实验共30天。

1.基线期A1

在基线期A1不进行任何的干预,每天采用主动沟通行为记录表观察并记录自闭症儿童在自然教学情境下目标行为的发生次数。

2.干预期B

在干预期B进行同伴介入法的干预,每次干预结束后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具体的干预方案如下:首先进行示范教学,主要是对同伴运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和同伴引发训练的方法使其学会如何与自闭症儿童互动。研究者以讲解示范、角色扮演的形式对受训同伴进行训练,训练主题包括“引起注意”“恰当方式回应”“恰当给予选择机会”“示范协助”“轮流等待”“扩充对话”。其次进行游戏练习,主要是整合性游戏团体的运用。研究者设计以发展社交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同伴共同参与。游戏练习共有5个子主题,每个主题三个课时,包括:“插雪花片”“搭积木”“123木头人”“传球游戏”“吹泡泡”。在游戏练习中,受训同伴被要求将所学互动技巧运用到该活动中,以此强化和塑造自闭症儿童的目标行为。

3.维持期A2

在维持期A2撤除干预,仅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研究结果

经过同伴介入法为期一个月的干预,花花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邀请他人一起进行活动、完成主动问好行为,不需要外界的辅助。她的主动意识也有所提高,遇到熟悉的人会主动打招呼问好,遇到不认识的人会主动抬头望着,具有探索意识。这说明经过一个月的干预,花花的社交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学会了用言语或非言语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学会主动邀请他人,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主动向他人问好、主动邀请他人、以动作/手势表达需求、模仿简单动作以及拒绝他人等五种目标行为在基线期A1、干预期B、维持期A2的均值及标准差见表1,之后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数据分析。

1. 向他人主动问好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向他人主动问好行为方面,基线期A1、维持期A2与干预期B的差异显著(F(2,27)=27.158,p<0.001),多重比较发现,基线期A1小于干预期B(p<0.001),干预期B小于维持期A2(p<0.001)。

2. 主动邀请他人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主动邀请他人行为方面,基线期A1、维持期A2与干预期B的差异显著(F(2,27)=21.524,p<0.001),多重比较发现,基线期A1小于干预期B(p<0.001),干预期B小于维持期A2(p<0.001)。

3. 以动作/手势表达需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以动作或手势表达需求方面,基线期A1、维持期A2与干预期B的差异显著(F(2,27)=22.133,p<0.001),多重比较发现,基线期A1小于干预期B(p<0.001),干预期B小于维持期A2(p<0.001)。

4. 模仿简单动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模仿简单动作方面,基线期A1、维持期A2与干预期B的差异显著(F(2,27)=18.819,p<0.001),多重比较发现,基线期A1小于干预期B(p<0.001),干预期B小于维持期A2(p<0.001)。

5. 拒绝他人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拒绝他人方面,基线期A1、维持期A2与干预期B的差异显著(F(2,27)=5.400,p<0.001),多重比较发现,基线期A1小于干预期B(p<0.001),干预期B与维持期A2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同伴介入法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干预,主动向他人问好、主动邀请他人、以动作/手势表达需求、模仿简单动作以及拒绝他人等五种目标行为均有明显增加。数据分析也发现,干预期B的目标行为均高于基线期A1,验证了干预的效果,且干预期B高于或等于维持期A2,说明干预停止后,效果仍然存在,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存在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这一发现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同伴介入法可以有效地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这更说明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常的社交环境,来自同伴的支持和理解、身处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这都能较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成长。

虽然本研究证实了同伴介入法可以有效干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但在五种目标行为中,干预的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主动向他人问好、主动邀请他人、以动作/手势表达需求、模仿简单动作这四种目标行为增长幅度较大,且在干预停止后继续增长。而拒绝他人这一目标行为只显示出少许增量,且在撤销干预后,并没有继续增加。这种差异有可能是因为拒绝他人对于孩子来说是较为高级的能力,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才能看出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亚鹏,邓慧华,梁宗保,等.早期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6):719-728.

[2]White SW, Keonig K, Scahill L.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7, 37(10): 1858-1868.

[3]Gifford-Smith M, Dodge KA, Dishion TJ, et al. Peer influ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rossing the bridge from developmental to intervention scie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5, 33(3): 255-265.

[4]Odom SL, Strain PS. Peer-mediated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A re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84, 54(4): 544-557.

[5]田金来,张向葵.同伴介入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35-40.

[6]连福鑫,王雁.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教育学报,2017,13(3):79-91.

[7]李雪.同伴介入法应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干预的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8(8):75-80.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学会学习”策略探索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康复发展的模式研究
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