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项指标变化的影响

2021-11-20徐倩欧阳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失血性使用量休克

徐倩 欧阳春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输血科,武汉 430030

失血性休克属于危急重症,由严重创伤引发的大量失血所致,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早期大量输血是其常见治疗手段,能维持血容量,预防急性缺氧情况的发生,纠正血液凝固障碍[1]。但大量输血会稀释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病死率[2]。目前临床血浆与悬浮红细胞以适当比例进行成分输注应用广泛,能有效改善血凝状态,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但输注比例仍有待进一步讨论,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3-4]。本研究采集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1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对凝血4项指标变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采集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6 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中相关标准[5];手术24 h 内红细胞输注量≥10 U;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输注前曾接受过抗凝治疗;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伴有传染性疾病。按照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分组,其中低比例组43例,等比例组46例,高比例组47例。

1.2 方法 保证呼吸通畅,常规监测血常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有创动脉压,并开通两条静脉通路,采用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正常血容量,微泵输注多巴胺升压,维持收缩压在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并改善机体缺氧、酸中毒、血液浓缩瘀滞状态;然后进行输血,其中低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0∶2.5 输注,等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0∶1.0 输注,高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5∶1.0 输注;然后根据凝血功能指标适当补充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并尽早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致命性出血,同时采用各种复温手段恢复并维持体温,对酸碱平衡进行监测,必要时给予5%碳酸氢钠液纠正。

1.3 观察指标 (1)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2)3组患者血制品使用量,包括血浆、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3)输血前后3组患者的凝血4项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4)3组患者治愈率、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经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3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见表1。

表1 3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血制品使用量 3 组患者悬浮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升高,血浆使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见表2。

表2 3组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制品使用量比较()

表2 3组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制品使用量比较()

注:低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0∶2.5 输注,等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0∶1.0 输注,高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5∶1.0输注

血小板(U)0.77±0.21 0.74±0.22 0.79±0.19 0.689 0.505组别低比例组等比例组高比例组F/χ2值P值例数43 46 47血浆(L)0.51±0.20 1.42±0.56 2.13±0.63 115.341<0.001悬浮红细胞(U)21.45±3.57 20.87±3.61 21.84±3.72 0.836 0.436冷沉淀(U)0.16±0.10 0.14±0.09 0.17±0.08 1.332 0.267

2.3 凝血4 项指标 输血前3 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3 组PT、TT、APTT 长于输血前,FIB 低于输血前,但等比例组PT、TT、APTT 短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FIB 高于低、高比例组(均P<0.05)。见表3。

表3 3组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项指标比较()

表3 3组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项指标比较()

注:低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0∶2.5 输注,等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0∶1.0 输注,高比例组采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1.5∶1.0输注。与输血前同组比较,aP<0.05;PT为凝血酶原时间,TT为凝血酶时间,APTT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为纤维蛋白原

FIB(g/L)3.21±0.59 3.38±0.54 3.19±0.61 1.483 0.231 2.03±0.39a 2.72±0.48a 2.38±0.41a 28.737<0.001时间输血前例数43 46 47输血后组别低比例组等比例组高比例组F值P值低比例组等比例组高比例组F值P值43 46 47 PT(s)13.45±1.56 13.14±1.49 12.96±1.60 1.139 0.323 22.41±2.38a 14.56±1.95a 17.85±2.14a 147.805<0.001 TT(s)17.42±2.48 17.81±2.64 17.30±2.39 0.523 0.594 25.41±3.02a 19.89±2.67a 22.67±2.84a 41.921<0.001 APTT(s)32.59±3.47 32.08±3.56 31.84±3.68 0.511 0.601 41.25±5.95a 35.74±5.69a 38.98±5.77a 10.179<0.001

2.4 治愈率、生存率 低比例组治愈率为81.40%(35/43)、生存率为90.70%(39/43),等比例组治愈率为84.78%(39/46)、生存率为93.48%(43/46),高比例组治愈率为78.72%(37/47)、生存率为93.62%(44/47),3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治愈率=0.571,P治愈率=0.752;F生存率=0.351,P生存率=0.839)。

3 讨 论

失血性休克生理病理改变是机体循环血量的减少及微循环障碍,导致灌流不足;且氧自由基迅速增加聚集会引发弥漫性组织氧化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

血量的及时补充是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方法,临床应短时间内快速补充红细胞,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从而改善休克状态[7]。但目前临床对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说法不一,以不同比例输注会产生不同效果及预后[8]。基于此,本研究分别采用 1.0∶2.5、1.0∶1.0、1.5∶1.0 比例作为低比例组、等比例组、高比例组,并据此分析其不同临床价值,结果显示随着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升高,血浆使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表明临床可通过调整血浆输注量控制血液成分输注比例。同时,短时间内大量输注血液成分,会导致血液稀释,影响血小板水平,降低凝血功能,导致PT、TT、APTT 时间延长,FIB 水平降低[9-10]。从而证实本研究中输血后 3 组 PT、TT、APTT 长于输血前,FIB 低于输血前(均P<0.05)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更应准确控制输血治疗中各个血液制品比例。但输血后等比例组的PT、TT、APTT 短于低、高比例组,FIB 高于低、高比例组(均P<0.05)。若血浆占比过低无法弥补流失凝血因子,止血效果有待提升[11];若血浆占比过高则会增加血浆蛋白过敏风险,在凝血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优势,临床意义不大[3]。因此,临床推荐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血配比最佳为1.0∶1.0,是降低临床救治风险的重要保证。另外,3组治愈率、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通过及时对症处理及科学输血,3种比例成分输血预后均良好。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患者等比例输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能调整血浆输注量,维持凝血4项指标变化,预后效果好。

猜你喜欢

失血性使用量休克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以虫吃虫”这家大棚农药使用量减少30%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В Китае снизился объем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пластиковых пакетов 中国塑料袋使用量减少
未来汽车的塑料使用量将呈倍数增长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