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贴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中的应用*

2021-11-18张嘉怡

光明中医 2021年20期
关键词:耳穴急性期腰椎间盘

张嘉怡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产生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的直接、间接性机械压迫或炎症刺激作用,急性期患者一般表现为剧烈难忍的腰痛以及下肢放射痛,严重限制患者腰椎活动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有着严重的影响。目前,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多在药物镇痛的基础上进行物理治疗,而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可采取外科手术缓解神经压迫症状,但外科手术疗法医源性损伤较大,且远期预后结局难以保证,而药物镇痛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患者接受度与认可度并不高[1]。近年来中医药理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中采取中医技术辅助镇痛可发挥理想的镇痛效果,并对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具有积极作用[2]。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耳穴贴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镇痛中的应用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5.72±9.64)岁;病程时间1~7 d,平均病程(3.52±1.26)d;明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为L4-5节段15例,L5~S1节段19例,多节段突出者11例。观察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46.27±8.54)岁;病程时间1~7 d,平均病程(3.84±1.39)d;明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为L4-5节段13例,L5~S1节段18例,多节段突出者11例。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已通过院内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经MRI检查以及临床症状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部疼痛难忍,VAS疼痛评分≥6分,伴有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叩击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7 d内未服用任何药物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其他严重腰椎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

1.4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常规治疗措施,要求患者硬板床绝对卧床休息,可采用中药方剂舒筋活络散寒制剂局部热敷20 min,每日2次,静脉滴注3 d抗炎药物及脱水剂,脱水剂为20%甘露醇+等渗盐水+5 mg地塞米松,同期可配合适当的腰背部及下肢手法推拿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镇痛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选择神门、三焦、皮质下、腰骶椎、肝穴、肾穴应用探棒按压探查,明确压痛点后标记为敏感点作为贴压标识。首先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干燥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备好的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贴逐一对准耳穴压痕贴敷。后用食指、拇指指腹分别在耳廓前、后相对压迫王不留行籽,每个穴位对应压迫30次,要求手法由轻至重,直至产生酸、麻、胀、痛感。若耳廓发红发热则表示效果更为理想,交代患者每日早、中、晚、睡前各按压1次,活动后疼痛加剧可追加按压1次,两耳交替按压,王不留行籽每周更换2次,持续贴敷治疗5 d,若治疗期间存在脱落或移位现象应及时更换。

1.5 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治疗前、治疗后12 h、24 h、3 d、5 d时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疼痛越剧烈。采用JOA评价2组功能障碍程度,主要通过自我感觉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活动、膀胱功能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0~29分,分数越高则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轻。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功能障碍情况,主要通过生理状态、疼痛程度、坐位、站立以及社会关系等进行评价,总分为0~9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记录2组治疗期间止痛药物应用例数。采用自拟调查问卷统计2组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情况,共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4级,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度与比较满意度之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3 d、5 d时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ODI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ODI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5 d内止痛药物应用情况比较观察组5 d内应用止痛药物者3例,应用率为7.14%;对照组应用止痛药物13例,应用率为28.89%。观察组5 d内止痛药物应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镇痛疗效满意度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对镇痛治疗效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镇痛疗效满意度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患者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角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痛”“痹证”范畴,并通过辨证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湿热下注型、肝肾亏虚型,其中以寒湿痹阻型与气滞血瘀型最为常见,寒湿滞留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患者疼痛难忍、腰部转侧不利,中医多采取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法治疗[3]。而西医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治疗多采用卧床休息以及应用药物脱水、消炎、止痛等措施,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剧烈腰痛持续时间较长,药物止痛、脱水长期治疗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极易导致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极易反复发作,反复、多次应用止痛药物患者接受度、认可度并不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而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耳穴贴压法进行辅助镇痛,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镇痛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各时相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药物应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疗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耳穴贴压法可发挥良好且安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辅助镇痛效果。

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医认为耳穴与经络、脏腑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经脉循行中六阳经均循行分布于耳中及耳周围,六阴经虽未直接入耳但其循行合于阳经之上,因此现代中医也认为耳穴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具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耳穴刺激可发挥良好且具备双向性的调整作用。并且通过耳穴刺激能够在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减轻疼痛应激反应,对促进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睡眠质量具有一定作用[5]。而本研究在选穴方面,神门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在各种疼痛的治疗中可发挥镇静镇痛、消炎效果;皮质下对缓解人体大脑皮质的紧张状态、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具有一定效果,刺激皮质下穴对止痛、抗炎具有一定疗效;三焦作为气穴具有理气止痛、通利关节的效果;而腰骶椎主要为病变部位取穴,通过刺激疏通经脉,达到活血止痛功效;同期辅以肝、肾穴刺激达到养肝补肾的目的,诸穴逐个按压刺激共同发挥镇痛安神、疏通经络、温经散寒之功效。

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认为,当耳穴受到刺激后可使机体内啡肽的生成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并且内啡肽的增多会直接作用于脑啡肽受体从而发挥辅助自体镇痛的效果,并且刺激耳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体液的抑痛、抗痛因素,从而提升机体自身疼痛阈值,对改善机体多器官功能具有一定作用[6]。还有研究显示耳穴刺激后产生的冲动反应至中枢神经部位后,其可与腰痛产生的冲动相互作用,进而间接减轻急性期腰部剧烈疼痛程度。而在应用可行性角度分析认为,耳穴贴压法辅助镇痛操作较为简单,指导患者数次后患者或家属便可自行进行耳穴贴压,治疗方法相对较为简单、易行,对治疗时间、地点等无限制,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症状发作后随时进行耳穴贴压镇痛。并且耳穴贴压治疗费用较低,患者接受度与依从性均较高[7]。而在实际应用治疗过程中,寻找贴压敏感点是耳穴贴压辅助镇痛的关键,准确定位贴压敏感点是良好辅助镇痛效果的关键。因此首先应在医师操作与指导下明确疼痛敏感点,同时在耳穴按压时应注意刺激强度,年老体弱及神经衰弱的患者刺激强度应由轻至重,以患者耐受为宜,而身强体壮及急性疼痛剧烈者刺激强度应适当加重,按压至耳廓局部充血发热为宜,并且在耳穴贴压治疗期间应避免打湿胶带,以免脱落[8]。

综上所述,采用耳穴贴压法可有效辅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镇痛治疗效果,可显著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耳穴急性期腰椎间盘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