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5年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概况*

2021-11-18梁丽艳杨文怡罗杰华张继苹

光明中医 2021年20期
关键词:蜂针选穴疗程

邱 静 梁丽艳 杨文怡 罗杰华 张继苹 杨 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侵蚀性关节炎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多呈对称性分布,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2]。RA属中医学“痹证”“历节风”范畴,是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之一[3]。蜂针疗法是一种兼有针刺、药物、温灸作用的复合型针灸疗法,一方面通过蛰针刺激人体经络腧穴,可调节经络脏腑,起到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4];另一方面蜂囊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可减缓炎症反应进程,起到消炎止痛、抗风湿、免疫调节等作用[5]。近年蜂针疗法在RA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发表量也日趋增多。本文通过检索国内2015—2019年公开发表的关于蜂针疗法治疗RA的临床文献,归纳蜂针疗法的应用种类及疗效,分析文献中关于选穴、刺法、治疗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研究者应用蜂针疗法治疗RA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以期了解其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研究思路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文献概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筛选以蜂针疗法、蜂针为一组关键词,以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另一组关键词,2组关键词分别两两组合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范围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资源数据库(Wanfang)、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限定发表时间为 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1.2 纳入标准公开发表在国内期刊,并收入CNKI、Wanfang、VIP、CBM 数据库,语言为中文,内容为采用蜂针疗法治疗 RA的临床研究类文献。

1.3 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内容不符的临床文献、综述类文献、医案经验类文献、动物实验类文献。

1.4 文献分类及处理将筛选纳入的文献按具体治疗种类进行归纳分类,相关数据导入 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检索出有关蜂针疗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文献共187篇,阅读标题、摘要、全文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文献13篇。文献中共28个治疗组。纳入研究的总治疗例数共1115例,其中报道例数最多有160例,最少有32例,例数在100例以下(<100)有9篇(69.23%),100例及以上(≥100)有4篇(30.77%)。见表1。

表1 13篇文献情况统计

2.2 治疗种类及疗效参考表1可知,文献治疗组中涉及蜂针疗法的共20组,可分为3类:单用蜂针疗法、蜂针结合西药疗法、蜂针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单用蜂针疗法有11组,其他两种分别有5组、4组,3组中蜂针组总有效率≥90%的分别占18.18%、80.00%和50.00%,单用蜂针疗法中总体有效率≥80%的有8组。统计20组蜂针疗法,有17组的总体有效率≥80%,有8组的总体有效率≥90%。

2.3 蜂针选穴结合13篇临床文献可知,共有9个研究明确提及蜂针治疗组的选穴方式,其选穴原则均以局部阿是穴为主,其中有4个配合辨证取穴及循经取穴。从整体选穴来看,出现频率较高的穴位有:阳陵泉6次;其余均4次。见表2。

表2 穴位出现频次(前10)情况统计

2.4 刺法纳入研究的13个文献均提及蜂针进针方式,其中有12个用活蜂尾部自然蛰刺相应腧穴,文献[6]设2种针刺方式的分组,将活蜂蛰针取下运用散刺法和直刺法刺激相应腧穴。12个研究中有7个提及活蜂蛰针后留针时间,分别有留针1~3 s、1 min、5 min及15 min,其中以留针15 min多见(占42.86%)。

2.5 治疗量与疗程在纳入文献的13个蜂针研究中,蜂种选用意大利蜂和中华蜜蜂,其中有7个研究组选择中华蜜蜂。有5个研究组提及一次活蜂刺激量为平均8~15只,文献[7]显示,一次蜂针刺激量最大可达20只。一般首次给予1~2只活蜂蛰刺,随后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病情反应情况等调整刺激量。临床研究中蜂针治疗频次有每天1次、隔日1次、1/周,其中隔日1次占比76.92%,蜂针研究的疗程最长为3个月,最短为1周,其中有23.08%研究在疗程间期停止蜂针治疗1周,待机体调整后接下一个疗程。

2.6 不良反应与处理统计13个临床研究,有12个在开展蜂针治疗之前,进行蜂毒过敏试验,以排除出现全身反应症状的患者。据公布数据的257例患者,有70例(占27.24%)在蜂针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皮疹、瘙痒等)、胃肠道反应(恶心、腹胀不适等),其中以发热反应较为常见,其次是过敏反应,两者常同时出现。大多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可自行缓解,发热者必要时可予口服解热镇痛药,过敏反应者必要时可予口服抗组胺药等。文献[16]显示,有2例因蜂针过敏反应而退出蜂针治疗组。

3 讨论

3.1 蜂针治疗种类及疗效临床研究报道总体表现出蜂针治疗种类多样,主要以单种蜂针疗法研究为主,其次是蜂针结合西药疗法,常用药物有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从文献统计可知,超过4/5的蜂针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80%,其中蜂针结合西药疗法治疗RA疗效确切且良好。结合目前临床西药治疗方案,抗风湿药长期使用后可改善病情和延缓疾病的进展,而蜂针组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快速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不良作用较小,临床上可开展蜂针联合抗风湿药疗法,将有助于提高RA的临床疗效。

3.2 蜂针选穴原则RA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基本病机是邪气痹阻经脉,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19]。从本文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可知,蜂针选穴原则为“以痛为输”,即以局部阿是穴为主,可根据患者情况结合循经、辨证取穴,以扶正祛邪、宣痹通络,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从表2中的穴位分布来看,选取的穴位以阳陵泉出现频次最高,阳陵泉归经足少阳胆经,属其合穴、下合穴,且是八会穴之一“筋会”,故治疗筋骨关节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其次出现的穴位归经属阳明经最多。总体而言,蜂针选穴配伍,其归经以手足三阳经为主。

3.3 蜂针刺法与治疗量蜂针疗法是以镊子夹持蜜蜂,使其尾部蛰针蛰刺人体相应腧穴,将蜂毒的药理作用与穴位的治疗作用相结合的一种疗法[20]。蜂尾蛰针脱离蜂体后,可根据研究情况选择立即将其拔出或停留在腧穴上持续发挥刺激作用。从文献统计可知,临床上多用活蜂直接蛰刺腧穴,留针时间偏短,可操作性强,留针时间愈长对机体的刺激调整作用愈久,临床研究中蜂针留针时间可至15 min;一只活蜂仅刺激一个穴位,一次治疗的蜂量平均维持在15只以下,但活蜂囊中存有多种活性物质,且不同蜂种的蜂囊所含活性物质量不同,临床上要增加蜂针刺激量时,需结合考虑蜂针累积的药物作用。

3.4 蜂针疗程与不良反应RA是一种慢性持续、反复发作的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其治疗需经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21]。从文献统计可知,临床上蜂针组治疗频次多为隔日1次,疗程多在3个月内,尚缺乏长期蜂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研究数据。活蜂蜂囊中含有人体易致敏的蛋白,在开展蜂针疗法之前应必须进行蜂毒过敏试验,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蜂针不良反应仍是目前阻碍蜂针推广的较大影响因素,将蜂毒中主要有效成分提纯成穴位注射剂可待进一步的研究。

4 小结和展望

近年来,临床上蜂针疗法治疗RA的研究不断深入,总结了一些临床经验,表现在:①蜂针疗法选穴原则以“以痛为输”即局部阿是穴为主,可结合循经及辨证配穴,其穴位归经以手足三阳经为主;②蜂针疗法针刺方式以活蜂尾部蛰针直接蛰刺为主,留针时间较短,可操作性强;③蜂针一次治疗量平均维持在15只以下,临床上需考虑蜂种、蜂数对机体的刺激作用;④蜂针短期疗程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其蜂囊活性物质与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可做进一步优化提纯研究。

目前在RA的临床治疗上,仍需加强整理影响蜂针治疗RA疗效的相关因素(如选穴处方、针刺方法、治疗量、疗程等),开展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及主次地位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提高蜂针疗法的临床疗效,并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制定出治疗RA最佳的蜂针疗法方案,使蜂针疗法在临床RA的治疗中得到更广泛安全的应用。

猜你喜欢

蜂针选穴疗程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蜂针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蜂针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验案一则
蜂针疗法安全性研究的思考及对策
蜂针临床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