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痉纠偏针法对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血流动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11-18万秋实张立德

光明中医 2021年20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血流

万秋实 张立德

出血性脑卒中(HI)是一种由于非外伤性受损性脑实质血管破裂诱发出血的神经内科常见疾病[1],又称为脑出血、脑溢血,本病的病因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病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急性期的病死率为30%~40%,即便经治疗仍存在部分患者认知、运动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为严重[2]。中医学认为,本病隶属于“中风”范畴,随着中医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优势,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3]。本试验就解痉纠偏针法对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流动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9年6月—2020年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82例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50~75岁,平均(63.54±6.78)岁;出血位置蛛网膜下腔15例,小脑2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50~76岁,平均(64.01±6.74)岁;出血位置蛛网膜下腔16例,小脑25例。2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及出血位置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参考《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4]中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核磁共振成像和CT等影像学检测证实,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有明显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由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外伤性脑出血;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意识功能障碍者;合并肺、肾、肝等功能异常者;伴有失认症、智能障碍、癫痫等精神病,无法合作者;同时服用其他具有骨骼肌松弛作用的药物者;由于缺血性脑卒中等其他原因诱发的肢体功能障碍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2组接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由专业康复医师进行训练,服用益气活血通络汤,处方:黄芪25 g,党参25 g,当归10 g,桑寄生10 g,桂枝10 g,川牛膝10 g,川续断15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红花10 g,白术10 g,桃仁10 g,全蝎6 g。上述药物水煎煮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参考《针灸推拿学》[5]进行常规选穴,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穴:双侧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及昆仑,选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日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试验组予以“解痉纠偏”针法,主穴:百会、至阳、双尺泽、双委中、双小海、双照海;辅穴:神庭、双承山、双阴陵泉、双阳溪、双郄门。针刺穴位消毒后,主穴中百会、至阳选择平补平泻法,尺泽、委中、小海选择捻转泻法;辅穴中神庭选择平补平泻法,承山、阴陵泉、阳溪、郄门予以捻转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日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症状总评分比。治愈为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症状总评分比超过85%,身体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为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症状总评分比为60~85分,NIHSS评分降低超过80%,ashworth分级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为临床症状缓解,症状总分比为30~59分,NIHSS评分降低超过40%~79%,ashworth分级降低1级;无效为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症状总分为<30分,临床无法运动。临床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2 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应用CV320型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仪对2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指标包括脑血管外周阻力(R)、动态阻抗(D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Vmin)。

1.5.3 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运动功能检测采取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提示运动障碍越小。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意识水平、下肢功能、上肢运动、语言以及感觉等内容,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越差。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Fugl-Meyer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Fugl-Meyer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例,

2.3 2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R值降低,DR、Vmin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R值较低,DR、Vmin评分较高(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例,

3 讨论

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存在意识障碍、头痛以及呕吐症状,本病发病突然,临床进展快,预后较差,脑出血的发病诱因与颅内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及微血管瘤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7]。西医治疗本病以卧床休息、降颅压、调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及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等对症处理为主,虽然能够改善出血症状,但对患者存在的偏瘫等治疗效果不明显[8]。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因为火、风、血、痰,由于气虚痰瘀导致血滞脑部,血脉瘀阻、颅压升高诱发脑血管破裂,出现出血。机体是通过经络将各器官、组织连接构成整体,穴位遍布经络周围,通过针刺对应穴位能致使感受器传入性冲动,直至大脑中枢,促进中枢肢体运动通路,加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9]。

解痉纠偏针法思路源于醒脑开窍疗法,是临床神经内科针对偏瘫治疗的重要手段,这一方法不仅有益于患肢局部,还能够调整机体内经络气血循行,针对偏瘫等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经气;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从经络结构方面,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互沟通,督脉与肾、脑紧密相连。解痉纠偏针法则以督脉穴位为主,达到“督脉通,脑窍聪”的作用,从而治疗中风病,缓解偏瘫,改善肢体功能。百会穴和脑联系紧密,能贯通诸阳经,属于百脉朝会之处,具有振奋经气、补益脑髓的功效。研究发现,中风病偏瘫患者体质多为肝肾阴虚,将足少阴肾经照海穴作为主穴,能够发挥育阴潜阳的功效[10]。又由于手足太阳经循行所过系偏瘫的拮抗肌,将小海、委中穴进行针刺治疗,能够使拮抗肌张力增强,显著改善肢体障碍。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Fugl-Meyer、DR、Vmin评分较高,NIHSS评分、R水平较低,提示经解痉纠偏针法治疗后,患者的脑血流动力指标得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运动功能修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本试验通过对82例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运动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证实了解痉纠偏针法能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促进运动功能康复,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血流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