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2021-11-18覃一珏黄龙模覃光地

光明中医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脉象阵发性阴虚

郭 全 覃一珏 黄龙模 覃光地 陈 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其人群患病率为8 %,终生患病率为2.4%,10年复发率为50 %[1,2]。目前关于该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资料较少,探索研究其证候分布规律,对于发挥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82例BPPV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等临床资料,对其中医证候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探索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丰富其中医证候学研究资料,以期为其中医辨证及中医临床干预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2017年5月—2020年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2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5.28±11.25)岁。其中男性32例,年龄 41~81岁,平均年龄(62.41±11.50)岁;女性 50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7.12±10.80)岁,男女性别比为1∶1.56。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3]。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4]《中医诊断学》[5]及《中医耳鼻咽喉科学》[6]中相关证候的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有一定表达能力;③年龄18~85岁,愿意受试并能配合完成调查的患者;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听力或视力有严重损害者;②存在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中耳炎等内耳疾病史;③伴有颅脑外伤及头面部手术者;④伴发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等中枢性眩晕者;⑤酒精、镇静药物及毒品滥用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4 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讨论,结合临床经验,制定中医证候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包括眩晕、头晕、视物旋转、乏力、恶心、呕吐、胸闷等临床症状及舌相、脉象、中医证候诊断等,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医师进行填写,西医诊断由耳鼻咽喉头颈科专科医师会诊后确立,参与资料采集者经过前期统一培训后系统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资料、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信息。

1.5 资料采集内容①中医症状分布情况,记录相关症状的出现频率;②舌相、脉象特点;③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四诊资料等进行辨证分型,辨证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医师进行;④病程、年龄及合并常见慢性病的情况。

2 结果

2.1 中医症状分布82例患者的常见中医临床症状按频次分布依次为眩晕(64.6%)、恶心(58.5%)、视物旋转(50%)、呕吐(45.1%)、行走不稳(42.7%)、头重如裹(42.7%)、胸闷(41.5%)、失眠(40.2%)、头晕(35.4%)、头昏(32.9%)等。见表1。

表1 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中医症状分布 (例,%)

2.2 舌相及脉象分布特点82例患者的舌质以舌淡胖、舌暗、舌红及舌淡为主,舌苔以苔白腻、苔薄白及少苔为主;脉象以脉弦滑、脉弦、脉滑、脉涩多见。见表2。

表2 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舌相脉象分布 (例,%)

2.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82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浊中阻最多(31%),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24.4%)、痰瘀阻络(19.5%)、肝阳上亢(9.8%)等,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64,P=0.544,P>0.05)。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例,%)

2.4 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18~39岁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痰浊中阻、风痰上扰、风邪外袭;40~49岁主要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瘀阻窍;50~59岁以痰瘀阻窍肝肾阴虚为主;60~69岁以痰浊中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为主;70~79岁患者以痰浊中阻、肝肾阴虚为主;80岁以上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痰瘀阻窍、痰浊中阻。各年龄段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17,P=0.002,P<0.05。见表 4。

表4 不同年龄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例,%)

2.5 病位病性要素分布通过对82例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到3个最常见的病位要素,按出现频次依次为肝、脾胃、肾。通过分析得到8个常见的病性要素,按出现频次排列依次为痰、瘀血、阴虚、阳亢、风邪、气滞、气虚。见表5。

表5 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要病位病性要素分布 (例,%)

2.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合并的常见慢性病通过对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合并的常见慢性病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病、颈椎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其常见合并病。见表6。提示临床诊治该病时,应监测控制血压,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注意排查及治疗颈椎病。

表6 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合并的常见慢性病 (例,%)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耳眩晕的范畴,虽然手法复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西医手法复位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文献报道其10年复发率达50%[1],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降低本病的复发率,并有效治疗其手法复位后残余眩晕等症状。证候是中医学理法方药诊疗体系的核心与纽带,对该病的中医证候进行总结及研究,可以为其中医药干预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显示,82例患者平均年龄65.28岁,60~79岁年龄段居多,老年女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56,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吻合。女性患者平均年龄比男性患者大,高龄伴有基础病多的女性更易发病,妇人易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说明痰瘀对于发病有重要影响,而老年患者肾虚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更容易发病。

通过对82例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行走不稳、胸闷、失眠等症状,说明本病以肝系、肾系、脾系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兼夹多个脏腑的症状,其中眩晕、恶心、视物旋转、呕吐、行走不稳、头重如裹及胸闷症状的出现率在40%以上。分析82例患者的舌相特点可以发现,舌淡胖、苔白腻的出现率大于20%,且脉象以弦滑脉、弦脉、滑脉、涩脉为主。本次研究显示该病的病性要素以痰为主(56.1%),其次是瘀血(23.2%)、阴虚(20.7%),病位要素以肝为主(34.1%),其次是脾胃(30.5%)、肾(24.4%),反映出痰浊瘀血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痰浊中阻、痰瘀阻窍、肝肾阴虚是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病机。

从中医证型分布来看,痰浊中阻所占比例较高(31%),其次是肝肾阴虚(24.4%)、痰瘀阻窍(19.5%),3个证型合计占到75.6%,通过对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发现,18~39岁患者的证型主要为痰浊中阻、风痰上扰;40~49岁主要为肝阳上亢、痰瘀阻窍;50~59岁以痰瘀阻窍、肝肾阴虚为主;60~79岁以痰浊中阻、肝肾阴虚为主;80岁以上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痰瘀阻窍、痰浊中阻。各年龄段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经卡方检验,P<0.05。由此可见,BPPV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特征,对于不同年龄、合并不同基础病的人群,由于其体质、饮食、生活习惯等不同,导致证候出现差异。本研究归纳的8个常见证型,与文献报道中的该病中医辨证分型资料稍有不同,准确地把握本病的证候要素,深入认识其病机和证候特征,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度,以利于该病的个体化中医诊疗。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中老年女性多见,以眩晕、恶心、视物旋转、呕吐、行走不稳、头重如裹、胸闷、失眠、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中医证型以痰浊中阻为主。其次为肝肾阴虚、痰瘀阻窍,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证候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病机特点以虚、痰、瘀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肾,与脾胃相关。痰瘀是其病理核心,痰浊中阻、痰瘀阻窍、肝肾阴虚是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病机。因此中医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应注重滋补肝肾、祛痰化湿、祛瘀活血的治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对本病进行中医证候总结研究,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指导其中医临床辨证,为其中医临床干预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使辨证更加规范,但由于样本的局限性及相对有限性,本次研究仅就其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及探索,今后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多中心的临床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总结其中医证候学内容,为其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更加客观丰富的依据。

猜你喜欢

脉象阵发性阴虚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