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把握散文的主题

2021-11-17杨丽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文眼散文文章

杨丽

在有些语文教材选材中,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取材范围广,形式活泼多样,手法不拘一格,他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因为散文的取材广泛,联想丰富,古今中外,四面八方,无所不包,加之或以小见大,意义深远,或寓情于景(事、物),言近旨远,又常常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其主题。

1、标题上明察主题

标题本来就是标明文章,作者内容的简短语句。有的标示出人物,时间;有的则标明与作品的内容有关的事物;还有的标明写作的对象和提出范围;也有的直截了当,点明主题,所以对于有些作品,我们单是从其标题就可以明察出作品的主题。比如老舍的《我爱新北京》;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等。

2、文眼中揭示主题

同诗有诗眼一样,文章也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至关重要的,最传神的一个语句。文章的文眼有的出现在篇首,统领全篇;有的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有的则出现在篇中,画龙点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便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便是文首至关重要的一句。“不宁静”说明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苦闷极了,便想寻找解脱,于是便去欣赏荷塘月色,以求得片刻的逍遥。于是才有这淡淡的喜悦和思思的哀愁。所以,在本篇中我们若是抓住了出于篇首的这个“文眼”,也就是抓住了理解文章主题的钥匙了。又如,郑震译的《海燕》,文章在结尾处写下了这样深情的文字:“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他将作者的那种被迫去国离乡而又思乡恋国的情怀,深沉鲜明的表露了出来。再如,叶圣陶的《牵牛花》,在篇中对牵牛花那嫩绿的头作了充分描写之后,赞叹道:“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这些语句就比较明确的为我们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所在。

3、从作者遣怀中提炼主题

遣怀就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的议论抒情,是作者强烈而浓厚的感情的直接流露。有些文章的主题是被包涵在作者遣怀的文字中的。这种文字有的是一、二句,有的则是前前后后,数据联合。我们只要对其加以提炼,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题了。

如郭沫洛的《石榴》,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直接胸臆写道:“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时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在此之前,作者曾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清人刘熙载说:“眼如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读文章,不仅通体之眼,数句之眼也要抓,只有这样,才抓住了神光所聚。

4、从状景中领悟主题

散文的写作是千变万化,并非所有的作品都以极明确的语句来揭示其命意。对于这类作品,我们不妨从分析具体的景物描写入手,即景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是景胜处,也正是情浓的地方,着力地写景正是为了充分的达情。比如朱自清的绿,作者以特写的艺术手法,或比喻,或比较,或拟人,或想象,把个梅雨潭的绿谢得那样纯洁,那样瑰丽,那样神奇,那样的无与伦比,着实“可爱”,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它的十分喜爱和由衷的赞美。若有此入手分析,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出作品流露出的作者的那种轻松明快,追求光明美好的思想感情。

再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借三峡雄浑险峻的山势水势山影水影,山光水光以及历史文物,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山河的壮美,还歌颂了与险滩恶水作斗争的英勇的人民和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时带领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英明的党。这一点,只要我们看看作者所描绘的青滩的惊险水势和逆江而上的木船的情景就十分清楚了。

5、从记事中挖掘主题

如果说借景抒情的方式是散文艺术表现的常法,那么,寓情于事,因事见情也常常被散文家所采用,比如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文字以仿古记游的形式将地里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献资料、残存古迹和自然风光等结合起来,无论是介绍阴山的战略地位,追溯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还是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无论是写汉代古堡,强调和平往来,还是写青冢,歌颂昭君精神,它无处不表现作者希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童年时代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把乐园式的百草园生活通可恶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这就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了陈腐不堪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

6、从咏物中联想主题

有的散文通篇采用比喻,象征手法,蕴蓄深沉,意在言外。要把握这类作品中的主题,还得从文章所咏之物入手,即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中去捕捉,去体会,像巴金的《灯》,文章抓住灯的特征,描绘了它能给人以光明,指引人前进的道路;能给人以温暖,驱散人“心灵里的黑暗”;能给人以安慰和勇气,使人获得新生的力量。由此而展开联想,就不难由灯光的特征而想到革命。透过作者对灯光的这些特征的歌颂,难道我们体会不出作者追求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也是以白杨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我们中华民族力求上进的精神的。

还有袁鹰的《井冈翠竹》,把毛竹比作井冈山的革命人民,他们不怕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直到迎接解放……。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埋在地里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读着这段文字,你能不把井冈山的毛竹和井冈山的革命人民联想在一起吗?

7、從背景中体察主题

作品的主题,是作者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表现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们分析作品的主题,还要联系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作者立场、态度以及经历,一同去分析。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比如我们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他的散文诗集《野草》,都得认真研究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住作品的主题,才能更好的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并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厚,境界之美,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猜你喜欢

文眼散文文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散文阅读有方法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