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1-11-17于清泉温国辉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针灸

于清泉 温国辉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症状表现头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疾病发生率高,手术及理疗是常规治疗方法,此类方法可缓解患者症状,整体效果不理想。中医疾病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后,获得广大医务人员关注。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外伤,气虚、血虚,以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均可诱发病症,常见中医治疗方法是针灸、中药口服、中药贴敷、按摩推拿,其可达到舒养经脉、通行气血等功效[1]。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疾病症状,辨证分析病情,为患者行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对治疗成果进行评估,现根据此次研究所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60例研究对象均为纳入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选例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4月,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组主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统一进行。对照组30例中16例为女性,14例为男性;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平均病程(3.11±0.52)年;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3.41±10.66)岁。观察组30例中12例为女性,18例为男性;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平均病程(3.02±0.35)年;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1.11±9.6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提示其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次研究经医院论理委员会批准并通过实施。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颈椎病康复指南》[2]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比较与上述诊断标准基本一致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无损伤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定自愿接受治疗的证明文件等。排除标准:合并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患精神疾病或语言功能障碍者;颈部皮肤有破损者等。

1.4 方法温针灸疗法下针对对照组患者足三里、风池、百会、C4~C6夹脊穴针刺,针刺前,患者呈俯卧位,对穴位消毒后,针刺百会穴、夹脊穴1寸,针刺风池穴1.2寸、足三里穴1.2寸,均为补法。穴位针刺30 min,10 d为一个治疗周期,患者每天针刺1次,间隔1 d行第2次针刺,治疗3个疗程。夹脊穴及风池穴温针灸治疗,艾条燃起插入针柄,艾条燃烧结束后,放置第2条,每次2根艾条。每次治疗30 min,1次/d。周期及间隔治疗同上。观察组在温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辨证分析患者病情。气血亏虚者行酸枣仁、丹参各20 g,龙眼、木香、升麻、柴胡各15 g,川芎10 g。水煎服治疗;肝阳上亢者行桑寄生、夜交藤各20 g,石决明、鳖甲各25 g,天麻、栀子、杜仲各10 g,黄芩、钩藤各12 g。水煎服治疗;痰浊中阻者行茯苓、竹茹、煅牡蛎各20 g,党参、丹参、生姜、川芎各10 g,白术、苍术、陈皮各20 g。水煎服治疗,以上各方剂,患者1剂/d,分2次口服,2组均以10 d为一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中的疗效判定标准,总有效率的计算公式主要参照:(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显效:治疗后,疾病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回归以往正常生活;有效:以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偶尔颈椎疼痛、头晕,工作生活受影响轻微;无效:疾病未达有效、显效的判定标准,且以上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②颈椎疼痛与生存质量。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使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5]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高。③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内皮素(ET)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各采集2组患者的静脉血3 ml,离心并分离血清(3000 r/min),获得血清后依据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NSE、ET水平。④不良反应。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多种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等),计算并对比各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70.00%)显著低于观察组(96.67%),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颈椎疼痛与生存质量评分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均低;2组SF-36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颈椎疼痛与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例,

2.3 血清NSE、ET水平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NSE、E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均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血清NSE、ET水平对比 (例,

2.4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67%、3.3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多数患者是由于各种动力性或机械性因素使得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进而椎动脉出现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大脑缺氧,其可伴有体位性眩晕、肢体麻木、视力或听力下降、活动受限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6]。目前临床上可通过药物、牵引等方式进行缓解治疗。温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式,其可通过对患者的不同穴位进行针刺,达到改善微循环、稳定患椎等功效。

中医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为“项痹”范畴,其病因为外邪侵筋,致气血阻塞、筋骨失养,疾病表现为头晕、恶心、头痛。针刺有利于调气血、疏经络、止痛,艾灸温经络、去痛、调节疾病症状,达到活血通气、舒筋通络、消肿止痛功效[7]。中药辨证治疗据患者病情分型,痰浊中阻型患者以健脾和胃、祛痰化瘀原则治疗;肝阳上亢型患者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原则治疗;气血亏虚型患者以补中益气、健脾升阳原则治疗[8]。酸枣仁、丹参通经止痛;龙眼、木香、升麻、柴胡、川芎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桑寄生、夜交藤祛风通络;石决明、鳖甲、天麻、栀子、杜仲可平抑肝阳;黄芩、钩藤疏散风热;茯苓、竹茹、煅牡蛎和胃利胆;党参、丹参、生姜、川芎有行气活血之效;白术、苍术、陈皮益气健脾、祛风散寒。中药具有降血液黏稠、缓解眩晕之功效。可拓展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阻力降低后,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改善大脑供血及微循环,消除炎性及水肿。通过对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后可发现: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处于较高水平;颈椎疼痛评分较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而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可显著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疼痛程度,提高生存质量,且对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与郑朝怡等[9]研究结果相符。ET大量存在于血管内皮及细胞组织中,其水平异常升高可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损伤,进而抑制病情恢复。NSE的大量释放可破坏患者神经元的完整性,进而加重病情。现在药理学研究表明,苍术中的苍术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维持机体神经元的完整性[10]。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NSE、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可减轻血管内皮及神经功能的损伤,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1]。

综上,椎动脉型颈椎病行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可减轻对患者神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改善颈椎疼痛,且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针灸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