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加中药熏蒸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2021-11-17王德贞朱梅红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熏蒸针刺

王德贞 朱梅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的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性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四肢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功能减低,主要累及患者手、腕、膝、踝关节,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进展为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四肢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成为导致我国劳动力下降及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2]。目前西医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通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炎性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其治疗效果难以保证且长期应用激素、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极易导致肝肾功能损害、骨髓移植、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作用的发生[3],患者接受度与依从性并不高,同时还给患者经济、精神双方面带来沉重负担。而中医药近年来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临床可通过内服外用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且疗效可靠、安全无创,尤其适用于身体机能衰退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中医疗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60例老年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熏蒸配合针刺疗法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中男9例,女21例;年龄65~72岁,平均年龄(68.5±4.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7±0.6)年。观察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65~73岁,平均年龄(68.2±4.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0.8)年。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满足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5];年龄≥60周岁;病程≥6个月。排除标准:精神疾病;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合并其他严重皮肤疾病;急慢性感染;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首先口服常规西药进行治疗,选用美罗药业生产的来氟米特片(国药准字J20080047,规格为10 mg/片),剂量为200 mg/次,每日2次,同期接受中药熏蒸治疗,中药材选择制川乌1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川芎20 g,桂枝15 g,白芷20 g,细辛10 g。将药材置入熏蒸布袋内加水煎煮至沸腾,患者全身暴露卧于熏蒸治疗床上,蒸汽通过熏蒸床上的蒸汽孔冒出接触患者皮肤,每次熏蒸时间为20 min,熏蒸温度控制在45 ℃左右,每日治疗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关元、外关、太溪,首先对穴位及周围皮肤表面进行消毒,采用0.25 mm×40 mm毫针以单手进针法快速进针,足三里、关元、外关、太溪穴施以补法,对于累及肩关节需追加肩前、肩贞穴,肘关节追加曲池、尺泽穴,腕关节追加阳池、腕骨穴,指关节追加合谷、八邪穴,膝关节追加阳陵泉、血海、膝眼、鹤顶穴,踝关节追加昆仑、申脉穴,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并根据不同穴位调节进针深度,每日治疗1次。2组均连续治疗20 d。

1.4 观察指标基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评价治疗效果,显效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恢复正常;有效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ESR、CRP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则为症状体征改善效果不明显或进展,治疗前后ESR、CRP水平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总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CRP水平,并采用魏氏法检测治疗前后ESR水平。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主要观察项目为肿胀关节数、晨僵持续时间以及握力。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RF、ESR以及CRP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RF、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RF、ESR、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RF、ESR、CRP水平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关节肿胀数、晨僵维持时间以及握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晨僵维持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例,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整体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均明显升高,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病理生理学已明确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关节滑膜慢性炎性疾病,虽尚未完全明确其具体病因病机,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感染、激素、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均具有密切联系,且目前临床仍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为不可治愈的终身性疾病,缺乏特效药物彻底根治[7],仅可通过积极对症治疗缓解炎性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临床上西医治疗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进行抗风湿治疗,其中来氟米特、塞来昔布均为治疗中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用的药物之一[8],具有良好的抑制炎性细胞、抗炎作用与体液免疫的功能,可阻断免疫球蛋白合成并降低T、B淋巴细胞的增生速度,进而达到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以及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9],但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来氟米特、塞来昔布均会对患者肝肾功能、心血管产生一定的损害,不适用于长期维持性治疗,尤其是代谢较慢、机能减退的老年人群[10]。

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内外合邪所致,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属于“痹证”“鹤膝风”范畴,在中医药典籍《素问·痹论》中便有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记载,将其描述为“风寒湿三气杂致,合而为痹也”,进而分析其中医病机主要为风寒湿外邪阻闭经络从而影响患者气血运行,气血不畅则痰浊内生、瘀血阻滞,引发痹证并随着病情进展导致血脉经络痹阻,痰瘀互结于经脉、筋骨,进而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经久不愈、反复发作[11]。因而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活血化瘀、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为核心[12]。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RF、ESR、CRP水平以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表明中药熏蒸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显著提升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治疗效果,并可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在本研究采用的中药熏蒸药材中制川乌为君药,其具有的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痹证引起的关节僵硬等临床症状,而威灵仙可发挥良好的祛风除湿效果,同时伸筋草、透骨草具有良好的舒筋通络、祛风除湿功效,川芎可活血止痛,细辛散少阴之风,白芷祛风散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除湿散寒之效[13]。针对方剂中各中药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也显示,制川乌中富含的有效活性物质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止痛、抗炎效果,其中二萜类生物碱可通过抑制PGE的合成发挥良好的抗炎效应,在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身炎性反应状态具有良好表现。而威灵仙中的有效成分皂苷也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从而抑制相应细胞因子与E2发挥一定的止痛、镇痛效果[14]。而针刺选穴方面主穴选择足三里、关元、外关,可发挥祛湿、通络、止血、助阳的功效,循经取穴可有效发挥温肾壮阳、疏风散寒、健脾利湿的功效[15]。并且针刺治疗无医源性损伤,治疗操作简单、易行、方便。中药熏蒸外用与针刺联合应用可进一步发挥止痛镇痛、健脾利湿、疏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可有效避免因长期、大量应用西药激素控制病情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降低激素用量或直接杜绝激素应用,患者接受度高且治疗费用相对更为低廉,治疗后复发率相对较低,不会给患者精神、经济方面带来过重的负担[16]。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针刺疗法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更为理想,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的消退,改善类风湿相关实验室指标,并且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风湿性关节炎熏蒸针刺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药熏蒸治鼻炎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延长磷化氢熏蒸有效时间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的影响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