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产后身痛临床观察

2021-11-17朱文燕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身痛伏贴独活

朱文燕 王 岩

产后身痛发生在产褥阶段,有肢体或关节酸痛麻木及重着的症状,为“产后身痛”。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1]。产后是妇女的特殊生理时期,百脉空虚,气血不足,加之寒湿之邪外袭,气血凝滞不通而痛,或者百脉失养而身痛。临床上也有好多治疗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在治疗产后身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求更安全有效的方法,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满意度。加味独活寄生汤用于治疗风寒型产后身痛疗效显著,可较好改善病情,联合三伏贴穴位贴敷疗法可进一步提升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所以,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风寒型产后风寒证患者,分组研究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三伏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的80例参与者,均为聊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6月就诊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年龄23~40岁,病程30~100 d。对照组40例中:7例为剖宫产患者,30例为正常分娩患者,3例为中晚期引产患者;平均年龄(30.68±4.71)岁;平均病程(59.75±16.05)d。观察组40例中:9例为剖宫产患者,30例为正常分娩患者,1例为中晚期引产患者;平均年龄(30.00±4.40)岁;平均病程(57.10±17.65)d。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发病年龄和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妇科学》[1]中产后身痛相关的诊断标准。①病史:在产时或者产后有失血量大的情况,产褥期出现过多出汗,又感受风寒外邪,住所又湿又冷。②中医辨证:风寒型;主要症候:产后关节肿胀疼痛;次症:恶风畏寒,肢体麻木;舌及脉象:舌质为偏淡,舌苔为薄白,且双侧脉像浮紧感。③辅助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无异常,红细胞沉降率报告和类风湿因子检查等项目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本次的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与,与本次中医诊断标准相一致;②所有参与者对本次治疗所使用的全部药物没有过敏反应。排除标准:①产后身痛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有心肝肾等原发病;②辅助检查有异常;③近期服用止痛药物且在半衰期内者;④皮肤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加味独活寄生汤。加味独活寄生汤:独活18 g,桑寄生18 g,秦艽15 g,防风12 g,细辛3 g,当归12 g,川芎12 g,白芍15 g,熟地黄15 g,桂心10 g,茯苓12 g,杜仲10 g,党参15 g,牛膝12 g,甘草6 g,菟丝子15 g,鸡血藤15 g。中药煎汤口服,早晨和晚上服用温度适中的中药汤剂150 ml,1个月需连续口服温度适中的中药汤剂10 d,本次研究需参与者服用此方剂3个治疗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再联合三伏贴进行有针对性的穴位贴敷疗法,本次三伏贴是由白芥子、细辛、延胡索、肉桂、艾叶等中药材制成细粉,配上姜汁或蜂蜜,把细粉按照比例配好,手工调制,均匀地抹在敷贴中央,贴在特定的穴位上。本次研究主要的穴位选取如下:督脉的命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穴、任脉的关元穴、三阴交穴。配穴:上肢取肩井、肩髃、阿是穴;腰骶及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阿是穴。依据所有参与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治疗时候加减配穴。贴敷时间为2~6 h,根据患者皮肤及耐受能力而定,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天的一、二、三伏第1~3天贴敷,每伏1次。

1.5 观察指标①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②对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肿胀和疼痛指数进行比较;③对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评分:根据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的程度,本次研究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方法,针对各部位的关节肿胀和疼痛进行0~10分评分。其中:0分代表无肿胀及痛感;0~10分代表肿胀及疼痛的严重程度;10分代表肿胀和疼痛程度剧烈。研究人员协助参与者填写各部位的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来评分。各部位的关节肿胀和疼痛越明显,相应的评分就会越高。疗效评估:治愈: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感消失,评分为0。有效:患者治疗后改善了关节肿胀和疼痛感,评分降低。无效: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和疼痛没显著的变化,有些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评分没降低。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满意率:结束治疗后,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让患者自己填写。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实行χ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理想(97.5%),高于对照组(8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肿胀和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2组参与者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肿胀和疼痛指数均相当,P>0.05;治疗后2组参与者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肿胀和疼痛指数都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肿胀及疼痛指数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后满意率比较观察组参与者满意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关于产后身痛有很多中医方面的论述,也有很多名家,提出各自的心得体会。《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产后特殊阶段过度气血亏虚,人体遭风寒或湿邪外袭,导致痹病[2]。傅青主指出产后阶段最容易侵犯的外邪因素是感寒饮冷,尤其是这个阶段正气不够旺盛,应注意避免[3]。蔡圣朝教授指出,该病的内部主因为产妇体质虚和瘀,外部原因是风寒湿邪趁空虚时来犯。蔡教授认为针刺和通脉温阳灸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4]。洪丽美指出产后气血亏虚是主因,临床治疗谨记此主因,如果还兼挟外邪,治疗重心是调整气血,还要佐通络药,风药不可大量使用[5]。胡国华在朱南孙教授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产后身痛多因虚实夹杂,纯虚者并不多见,基于妇人产后的特点,对于产后身痛的治疗应遵循“勿拘泥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辨证论治[6]。

历代医家主要从气血虚、血瘀、风寒等方面辨证后治疗本病。本研究所用方剂选自《备急千金要方》[7]。独活擅长治疗伏风,祛痹。细辛、秦艽、桂心、防风联合使用,可达到祛除风湿又温养的效果。配伍补肝肾的桑寄生、杜仲,加入牛膝来通利筋脉。佐以养血和血的当归、熟地黄、白芍及川芎。用茯苓、人参和甘草来舒筋补气。加入菟丝子来补肝肾、益精血、坚筋骨。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的常用药。

三伏贴属于中医学的外治法,该法可益气温阳,使人体抵抗力得到增强,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是天人合一治疗产后身痛的绿色疗法。利用三伏天温度高,人体阳气充沛,气血通畅,腠理开泄,药物容易深达脏腑,祛除寒气,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时期[8]。“治病求本”是中医的治疗优势,外治法有扶正祛邪之功,加快病情痊愈[9]。中药贴敷在特定穴位后,阳性的药物使局部穴位周围血液循环加快,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了良好的药理作用。本研究以清代《张氏医通》的三伏贴配伍为基础加减。白芥子可温经散寒止痛。细辛辛温发散,可安关节痛。延胡索对血中的气滞之证,有很好的改善。《本草纲目》:“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延胡索乙素可以起到很好的镇痛疗效,还可以达到催眠与安定的治疗效果[10]。肉桂疗风湿寒痹效佳。肉桂镇痛,又有加快血液循环的作用。艾叶气香味辛,温经散寒。全方为阳性药物,透皮性好,吸收良好,作用显著。使用三伏贴对患者的命门、肾俞、关元穴、三阴交穴,并辨证取穴,在肿胀疼痛关节部位贴敷治疗。调节阴阳平衡及神经内分泌系统[11]。中医主张“天人相应”,意在人应当遵循自然界的规律[12]。贴敷使用的药物大都是温热性质的,结合夏季阳气充足的特点,能更好发挥祛除患者自身寒邪的效果[13]。具有可靠的理论渊源及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治疗效果得到广泛认可[14]。“三伏贴敷”满足中医技术推广对“简、便、验、廉”4个方面的要求[15]。

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三伏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风寒型产后身痛疗效佳,患者症状改善好,安全度高,且患者满意率高,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治疗产后身痛方面,有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优势,内外联合应用治疗,辨证用药及取穴,提升了临床疗效,产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种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推广价值较大。

猜你喜欢

身痛伏贴独活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独活寄生丸临床新用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独活水提部位化学成分的HPLC-ESI-Q-TOF-MS分析
三伏贴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现状
玉屏风配合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
药浴治疗产后身痛的护理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