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愈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2021-11-17桂慧俐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艾炷肾阳虚结肠镜

桂慧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目前尚不清楚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1],在临床上可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个体症状表现及轻重程度不一,该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则成慢性病程,易提高结肠癌患病风险[2]。西医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水杨酸类等药物治疗,但因较高不良作用及复发率、疗效差等原因临床上应用率较低。中医药治疗上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辨证施治,针对性强,不良作用低,广为大众接受[3]。本研究予自拟愈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 UC,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收集的病患均来源于九江市中医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肛肠科门诊及住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80例,中医辨证均符合脾肾阳虚型,每组40例,分为自拟愈溃汤联合温针灸组(治疗组)和美沙拉嗪肠溶片组(对照组),该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组性别分类: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9.83±3.65)岁;病程1~6年,平均(4.83±0.65)年。对照组性别分类: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8.57±3.77)岁;病程1.2~7年,平均(4.79±0.78)年。以上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5],自拟。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者。

1.3 纳入标准①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症);②病程1~6个月;③男女不限,年龄18~70岁;④1周前未使用该疾病相关治疗药物治疗;⑤生命体征正常,对本次研究所有相关操作均能积极配合。

1.4 排除标准①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不适;②存在认知、视听及精神疾患,不能配合研究者;③存在严重的心、肺等脏器疾病患者;④不能参与并完成整个完整疗程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佳木斯葵花药业集团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19980149,规格:0.25 g×12×2板) 0.5 g/次,每天3次,三餐前0.5 h温水送服。疗程持续30 d。治疗组分2次进行治疗:先取仰卧位,取中脘、天枢(双侧)、关元、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均予垂直进针,进针可根据体型进针0.8~1.2寸,之后将每个针柄上放上长约2 cm的艾炷(每个艾炷在放之前先在下端中心戳约1.5 cm的洞,并点燃),艾炷离皮肤2~3 cm,为了避免烫伤皮肤可在穴位上方放置纸壳片隔热。共燃尽2次艾炷,灸后起针。再取俯卧位,取脾俞、肾俞、大肠俞,采取45°斜刺快速进针得气即可,余操作同前。每周6次,周日休息。在此基础上加自拟愈溃汤治疗。方药剂量如下:黄芪2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干姜10 g,吴茱萸6 g,补骨脂15 g,黄连3 g,白头翁15 g,炒薏苡仁10 g,五味子10 g,甘草6 g。颗粒制剂,温水冲服,早晚各服用1次,2袋/d,疗程持续30 d。

1.6 观察指标①中医主症(包括腹泻、黏液脓血便、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食少纳差)分4个程度进行积分,无、轻、中、重分别对应0、2、4、6分,次症(包括腹痛、腹胀、神疲懒言)分4个程度进行积分,无、轻、中、重分别对应0、1、2、3,计算出治疗前后积分,并比较。②疗程后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结肠黏膜Baron内镜分级进行评判。显效: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提示既往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己形成瘢痕);有效: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无效:黏膜病变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或严重者。③进行2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具体如下。显效:无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或无活动性炎症;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指标无改善。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结肠镜分级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结肠镜镜下分级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结肠镜分级对比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对比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一般属于“肠风”“痢疾”“泄泻”“滞下”“肠僻”“脏毒”等疾病,该疾病迁延难愈,发作反复,发病于脾,日久则累及于肾脏,最终致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脏亏虚,则水湿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无力滋养肾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无力温煦脾阳,而出现五更泄泻[6]。目前,中医药对该病的相关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入,在本病的治疗加用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的中医药治疗普遍可见[7]。本研究采用自拟愈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本病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针刺选取足三里,本穴是胃的合穴及下合穴,有扶正培元、调理胃肠、理气活血的作用,在胃、肠病治疗上有特效。关元穴为足三阴、任脉两经交会穴,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功效,也是小肠经的募穴,有腹部疾患取募穴,可调畅肠道。上巨虚具有理气活血、调畅胃腑之效,对胃肠道疾病包括腹痛、肠痈、腹泄等有疗效甚佳[8]。气海为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之地,可补脾气、畅通全身气机;天枢与上巨虚同时选取,可起到补虚泻实的作用,又能化瘀活血、通调经络,让大肠气机通畅,促进肠道局部炎症的吸收、消退,促血行,使疡面好转。配伍肾、脾、大肠之背俞穴,来增强健脾温肾之功用。配合使用艾灸,一方面让针下温热,加强诸穴针刺之功;另一方面将艾叶药效透入皮下,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方药上主要由黄芪、炒白术、党参、茯苓、干姜、吴茱萸、补骨脂、白头翁、黄连、五味子、炒薏苡仁、甘草组成。其中黄芪、炒白术、党参、茯苓为君药,有四君子之意,起到补益脾肾、渗湿止泻之效;干姜、吴茱英、补骨脂为臣,可暖脾温肾,命门之火旺盛,而见脾阳健运;黄连、白头翁性苦、寒,为佐药,可燥湿止痢、解毒清热,有止痢燥湿之效。五味子、薏苡仁则为使药,增强渗湿止泻之功效。甘草调和药性。全方脾肾兼顾,补气化血,寒热、虚实全方位、多角度施治,最终疾病可愈也[9]。

自拟愈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或者改善肠道功能,为临床该病提供借鉴,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艾炷肾阳虚结肠镜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Chinese Acupuncture
巴戟天及其炮制品对肾阳虚大鼠HPA轴功能的改善作用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