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联合脊髓电刺激疗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及对患者疼痛与睡眠质量评分的影响

2021-11-16张青天仝光照许志会黄忠利

陕西中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氧分压麻木患肢

张青天,仝光照,许志会,黄忠利,戴 莹

(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1]。目前,下肢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2]。脊髓电刺激(SCS)早在1976年就已被报道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3]。针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脊髓电刺激具有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改善微循环。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长针”所启发而来,因其形状与麦芒较为相似且细长,因此,名为“芒针”,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及韧性,能够用于深刺及沿皮下透刺[4]。本文选择探究芒针联合SCS疗法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对患者PSQI、VAS评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下肢缺血性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CS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各53例。SCS治疗组包含男28例,女25例;年龄48~59岁,平均(53.5±4.4)岁。联合治疗组包括男28例,女30例;年龄48~58岁,平均(53.2±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对下肢缺血性相关诊断标准[5],确诊为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齐全,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者;②有免疫功能障碍者;③有精神类疾病者;④有药物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西洛他唑(国药准字H20066138)、羟考酮(国药准字J20100119)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镇痛的基础治疗。

1.2.1 SCS治疗组:SCS疗法治疗,在硬膜进行穿刺后,将两根8触电神经刺激电极放置入硬膜外间隙内,按患者情况,调整电极位置,确保电流能对患者疼痛部位全覆盖,后妥善固定电极,连接导线,接体外临时刺激器7 d。测试中,观察患者疼痛状况及下肢血运改善情况,判断患者能否进一步进行植入阶段治疗。植入阶段治疗,将IPG植入患者腹内或者臀部的皮肤脂肪层下,植入位置应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为宜。医师将对患者IPG植入后,密切观察患者治疗情况,以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

1.2.2 联合治疗组:在SCS治疗组的基础上增加芒针治疗,患者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取股骨大转子后方凹陷处,以环跳穴处开针,使用4寸毫针,进行垂直进针,于3寸时,有触电感向下肢放射即可,然后在主穴上方及下方分别1寸行刺各1针,使针感向下传导,配穴以常规针刺,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不同程度行刺,每周6次。两周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皮肤温差、踝肱指数:红外热成像仪(型号:UE-FLRI-E53)对两组患者皮肤温差出现的变化进行记录,以患者双侧足背部测量温度为准。多普勒血流控制仪(型号:ES-i000 SPM)对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进行检测。两组患者皮肤温差及踝肱指数检测,均由我院同一高年资医师负责进行。

1.3.2 患肢冷感评分、麻木评分:根据我院自制量表,评价患者患肢冷感与麻木,冷感评分:0~4分。0分为无冷感,4分为患肢发凉及冷感觉明显,评分越高说明患肢冷感越强。麻木评分:0~4分。0分为无麻木情况,4分为麻木感觉较明显,超出忍受范围,评分越高说明患肢麻木感越强。

1.3.3 经皮氧分压、间歇性跛行距离: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使用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型号:PF5000)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经皮氧分压,由同一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间歇性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的记录与比较。

1.3.4 VAS、PSQ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6]。以一条长度约为10 cm标尺,一端为0,另一端为10,0分表明无痛,10分表明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标出位置,同时由我院高年资医师进行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7]。量表由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等7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均以0~3分制进行,当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4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显著消失,患肢血液循环障碍基本改善;有效: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得到缓解,患肢血液循环障碍有所改善;无效:疼痛、麻木等症状未改善,病情出现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温差、踝肱指数比较 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温差、踝肱指数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SCS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皮肤温差、踝肱指数均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温差、踝肱指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冷感评分、麻木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肢冷感评分和麻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SCS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冷感评分、麻木评分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冷感评分、麻木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间歇性跛行距离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经皮氧分压、间歇性跛行距离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SCS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经皮氧分压、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间歇性跛行距离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SQI评分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患者VAS、PSQ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SCS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VAS评分、PSQI评分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SQI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与SCS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6。与SCS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 论

下肢缺血性疾病常由下肢动脉栓塞或者下肢动脉硬化发展而来,在此基础上出现急性血栓[8-9]。因此,在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表现为苍白、疼痛及皮温下降等情况[10]。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常以改善患者状态及恢复患肢血运为主。血运重建方法主要有动脉搭桥、支架植入等手段,但有部分病例并不适合进行此类手段治疗,且疼痛程度较高,两年截肢率较高[11]。SCS疗法属于交感毁损治疗,是交感神经以物理或者化学手段进行损坏,使血管得到扩张,从而使下肢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以及缓解疼痛。作为神经调控技术的SCS,能够有效恢复局部血流,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抑制溃疡的进展,从而降低截肢率[12]。通过针灸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已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常需要在小腿深部静脉血管针灸,常规针刺较难进行,而芒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及韧性,能够用于深刺及沿皮下透刺[13]。因此,本文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应用芒针进行针灸治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当下肢血管发生狭窄、闭塞,致使供血出现减少,经常会引起下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严重者出现溃疡、坏疽等情况,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更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4]。踝肱指数是临床医师对于患肢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查踝肱指数,能够有效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估[1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芒针联合SCS疗法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皮肤温差、踝肱指数相比治疗前均升高,说明二者联合治疗,能够缓解下肢缺血患者病情,避免截肢风险。

中医认为下肢缺血性疾病属于中医“脱疽”范畴,是外感六淫、饮食失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共同作用下形成,其症状主要为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瘀久化热以及气血凝滞、筋脉不调、脉道不通等[16]。缺血性疾病中患者患肢常伴有冷感及麻木情况,给治疗带来严重困扰[17]。本文选择对患者冷感与麻木进行评分并比较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芒针联合SCS疗法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冷感评分及麻木评分均明显降低,说明二者联合治疗,能够减轻下肢缺血性患者冷感及麻木情况。

经皮氧分压能够有效的反映患者在皮肤组织实际的氧供量,能够有效的评价患者微循环状态,及时检测经皮氧分压具有重要意义[18]。下肢缺血性疾病使得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经皮氧分压下降。SCS治疗能够抑制患者中枢交感神经活性,进而抑制交感性血管的收缩,同时增加芒针针灸对患者下肢血供的改善,使得间歇性跛行改善[19]。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芒针联合SCS疗法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经皮氧分压、间歇性跛行距离均较高,说明二者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皮肤组织的氧供量及下肢微循环。

下肢缺血性疾病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疼痛将更加明显[20]。临床上常使患者通过抑制神经感知,降低患者疼痛[21]。在此基础上,增加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疗法,达到镇痛的作用。对下肢缺血治疗时,改善患者睡眠状况,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因此,对患者睡眠情况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芒针联合SCS疗法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VA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说明二者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芒针联合SCS疗法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下肢缺血性患者冷感及麻木情况,避免截肢风险,改善皮肤组织的氧供量及下肢微循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氧分压麻木患肢
麻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浮生一记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