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1-11-16许亚楠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颈性夹脊椎动脉

许亚楠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凌源 122500)

颈性眩晕主要由于颈部病变造成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颈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体不稳及颈部外伤史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针刺、艾灸有活血通络之功效,起效快、疗效好,临床应用较为广泛[3-5]。本研究用针刺颈夹脊穴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8例,均为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凌源市中医院诊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平均(42.5±3.3)岁,平均病程(3.9±0.4)个月。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平均(42.6±3.4)岁,平均病程(3.8±0.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关于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6],并经检查确诊;②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脑动脉硬化、梅尼埃病;②小脑性眩晕;③心脏、肝脏、肾脏原发性疾病及眼源、耳源性疾病;③患有精神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40mL,1日1次;口服眩晕停1片,1日3次。

观察组用针刺夹脊穴加艾灸治疗。夹脊穴以C2~C7夹脊穴为主穴。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40mm毫针快速直刺夹脊穴,深度约0.7寸,待肩颈部得气后行平泻平补,留针30min。留针期间在针刺针上放置灸盒,将艾柱点燃后放置于灸盒中的网架,热度以皮肤稍红为度,燃烧后换上新的艾柱,每次治疗换3次。

两组均治疗30天。

3 观察指标

颈部血流速度情况: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中医证候评分: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7版)评价治疗后的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等中医证候评分,每项指标按无、轻、中、重依次评分为0分、1分、3分、6分。

4 疗效标准

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7版)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治愈: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颈部动脉供血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度明显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影响较轻,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颈部供血基本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颈椎活动度有所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影响有所改善,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颈部供血有所改善。无效:症状、颈椎活动度、多普勒彩超检查颈部供血情况均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对日常工作、生活影响比较严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cm/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cm/s,±s)

组别 例 椎动脉 基底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4 16.83±1.52 31.97±3.06 17.59±1.66 33.48±3.25对照组 64 16.84±1.53 24.61±2.38 17.57±1.64 25.93±2.40 t 0.037 15.189 0.069 14.950 P 0.970 0.000 0.945 0.000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眩晕 恶心呕吐 头痛 肢体麻木观察组 64 1.32±0.11 0.97±0.08 1.16±0.10 1.04±0.09对照组 64 2.54±0.23 1.84±0.16 2.15±0.19 2.11±0.18 t 38.282 38.908 36.887 42.5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颈性眩晕是指长期劳累、颈椎退行性改变、外伤等原因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中枢性眩晕。颈部结构出现移位、失去稳定性,导致椎动脉、基底动脉受到压迫发生狭窄、闭塞,局部血液流动速度较低,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发作[7-8]。属中医“眩晕”范畴。病位在颈椎,病因为颈部过劳、感受外邪等造成筋脉受损,血脉瘀阻。日久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清窍,脑海空虚,脑失所养。

针刺和艾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功效。颈夹脊穴位于颈部,属于经外奇穴,针刺后能迅速松解局部软组织的粘连,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恢复血流的通畅,从而改善脑部的供血情况,以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9-11]。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效,在颈部直接施灸,能使气血恢复运行,风寒湿邪消散,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针刺颈夹脊穴及艾灸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迅速恢复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提高预后[12-13]。

针刺颈夹脊穴及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颈性夹脊椎动脉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