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辽宁地区农业的扩张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2021-11-14郎元智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8期
关键词:破坏近代自然环境

摘要:近代伊始,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辽宁地区的人口激增,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高,农业的扩张也就成了必然趋势,然而受制于当时国人对于近代农业技术的无知,大多数的农业扩张成了对自然界的无尽索取和掠夺,故有优渥的自然环境相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亦随之而来,这不仅是辽宁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亦是近代中国农业技术落后以致天人不合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近代;辽宁地区;农业;自然环境;破坏

人类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任何人类的生产生活更是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单独存在。近代以前的辽宁地区地广人稀,相较于关内其它地区而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持的也相对完好。近代以来,随着外来移民的快速增长,辽宁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呈现出加速扩张的景象,然而,由于农业技术所限,许多移民的农业耕作方式相对原始,对辽宁地区的大片荒地、滩涂、森林多进行粗放型的开垦,以致近代辽宁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亦随之而来。

一、近代以前辽宁地区优渥的自然环境

辽宁地区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辽宁地区大部分处于与寒温带,只有南部沿海的少部分地区处于中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辽宁地区四季分明,春秋季节温暖宜人,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两个月左右,夏季炎热潮湿,一般在六至八月间,冬季寒冷干燥,且时间较长,大约持续六个月左右。每年六、七、八三个月是降水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这种雨热同期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辽宁地区的农业活动多集中在四月至九月间。

辽宁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人类活动的一切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说是对近代以前辽宁地区自然资源情况的准确描述。

近代以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地处偏远,清代为了确保“龙兴之地”民风之淳朴,又施行了二百余年的封禁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原生态,生态环境优渥,人为破坏程度较低。总之,近代以前的辽宁地区山水环绕,土地肥沃,既有平原农耕地带、草原游牧地带、又有山区森林渔猎地带。四季分明,春秋季节温暖宜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生态环境优渥,人为破坏程度较低。这些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近代辽宁地区大规模的农业扩张奠定了优渥的环境基础。

二、近代辽宁地区农业的扩张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随着偷越柳条边到东北“闯关东”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加之清初流放犯人至尚阳堡、宁古塔等地,人们开始了对东北地区进行初步而相对原始的开发,辽宁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发生改变,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事故屡有发生,林木植被多被砍伐。近代伊始,列强势力入侵,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由于沙俄在中东铁路沿线肆意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加之草原沙化,无力阻挡西北风带来的沙尘,辽宁地区出现了沙尘暴天气。针对辽宁地区生态破坏的现象,虽然辽宁地方政府也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保护,但从整体来看,收效不大。近代的辽宁地区仍旧处于开发与生态环境破坏并存的进程之中。

清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大致形成了“南豆北麦”的基本格局,主要呈现出在辽宁地区大豆、红豆、绿豆等豆类作物的种植相对较多,而在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的种植相对较多。时至中华民国初年,高粱、谷子、大豆、小麦四种粮食作物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农作物。随着近代辽宁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贸易飞速发展,并成为辽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商品化程度发展很快,并在出口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产值比重也日渐升高,居于辽宁地区所有主要农作物的首位。

据统计,近代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以大豆为首,其商品化率为80-83%;其次是高粱,其商品化率为40-42%。从种植面积来看,受出口增长较快的因素影响,大豆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长到36-42%,高粱、小米和玉米等自给作物的种植面积从60%减至45%。其中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占达总耕地面积的30.3%,大豆、高粱和小米三种农作物加在一起则占达70%。由此不难看出,大豆及大豆三品已经成为近代东北地区最主要出口农产品,并在出口贸易份额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其增长趋势也是逐年上升的。此外,小麦、高粱和玉米等农产品也在出口贸易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其出口增长趋势也是逐年上升的。其中,辽宁作为东北大豆的主要产地,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

然而,这一时期辽宁地区农业经济主要增长方式还是依靠单纯的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的,近代农业机械和农业种植技术应用较低,化肥、农药等近代农业科技产品的使用率几乎没有,由此可见,近代辽宁地区农业生产的近代化属性较低,生产方式不仅落后还很低效。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仰赖天雨的灌溉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很大的,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仍。近代百年间,中国东北地区共发生较大的水灾就有92次,其中辽河流域出现较大水灾的年份主要就有1846、1870、1878、1879、1888、1903、1910、1915、1917、1930、1938、1947。

三、结语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互为依存,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活动反过来又作用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灾害频仍不仅揭示了近代辽宁地区农业的扩张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亦是近代中国农业技术落后以致天人不合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董淑萍.浅议辽宁省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1994(04):37-38.

[2]张家悦,金思敏,刘明涵,等.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8,49(06):109-117.

作者简介:郎元智,(1982-),男,辽宁省鞍山市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東北社会史和近代东北红十字运动研究。

猜你喜欢

破坏近代自然环境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隧道口轻型钢棚洞防护高边坡施工技术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和预防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俄不满波兰“破坏”二战胜利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