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碛口为例浅谈临县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021-11-12刘佳琪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临县秧歌文化

■刘佳琪/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智能手机和别的电子设备也让我们沉溺于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中,享受着足不出户就能看遍世界的便利。高科技的发展确实带给我们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机。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多种多样的文化碰撞中,有的人会追逐别国的文化,比如说,过圣诞节、追捧韩流文化、喜欢日本动漫等等。有的人会在众多的文化中遗忘自己的一些文化,一些特色。韩国日本的文化输出做的非常棒,很多人追韩流就能了解韩国的饮食文化、语言文化等等。但却在别人问起“你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的时候,哑口无言。这对于我国振兴文化产业,建立文化自信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不利于国民树立文化自信。在这里,笔者将通过临县的碛口文化的发展来深入思考临县的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碛口的特色文化

在碛口可以听到的就是老人们唱的伞头秧歌和民歌了。临县有一项传统艺术文化是伞头秧歌,伞头秧歌是临县最为普遍的群众性舞蹈艺术,之所以称之为伞头秧歌,是因为秧歌中除了跳的人,还有人拿着把伞,边跳边唱词。它的特点就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临县伞头秧歌是流行在吕梁山区的一种秧歌形式,属于传统的街头民间歌舞,因其在临县最为盛行,又因“伞头”这一人物位置重要,特别引人注目,所以称之为临县伞头秧歌”。伞头秧歌在临县很是兴盛过,笔者也有幸观看过农村的秧歌队。农村有人举行婚礼主家也会请秧歌团队跟着在迎亲路上跳舞,村里的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来上一段,围观的群众也会随时就加入进去。而在县城,条件比农村好,也已经开始有广场舞这种形式了。县城有一个广场,在一个大场地,每晚七八点的时候总有两个唯一且固定的舞团,一个是华尔兹,另一个圈就是秧歌舞群。在当时,这还是大众普遍的娱乐消遣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快,这种大型娱乐方式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现如今的娱乐消遣,不是网络热歌编的广场舞,就是轮滑、滑板、老年太极等等各种团体。而临县传统伞头秧歌也已经成为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出现在舞台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年轻人不会唱,但是如果能去到碛口李家山也可以请大爷大妈们唱上一段。

其次就是碛口著名的黄河古渡文化。碛口位于黄河边,作为临县的一个古渡口,是古时候临县外出做生意晋商队伍的必经之路。当时也曾用骆驼作为交通工具,但陆路到底交通不太便利,因此水路便发展了起来,兴盛过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是碛口的李家山景区。李家山以俯瞰轮廓像凤凰出名,在村子里一直流传着麒麟的传说。不仅如此李家山的房屋布局也很有特色,错落有致给人以视觉冲击。在2009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非常具有开发意义。

三、碛口文化发展现状

在中原大地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变迁,临县也是有着不少文化资源的。虽然已经有了碛口古镇这种旅游开发文化产业,但总体来说发展依旧是缓慢的。

碛口作为一个旅游区,文化是其一大重点。伞头秧歌虽然在镇子里不常见,但在村子里,有大娘可以随口唱几段秧歌,也有大爷牵着驴拿着麦克风表演民歌,来到碛口李家山的游客大多都有看过民歌表演。但村里还是老年人居多,虽然碛口发展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工作,但年轻人还是更加向往繁华的都市,因此,传统文化艺术也有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自从现代歌舞开始流行后,伞头秧歌就收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舞蹈动作和曲牌现在很少使用了,而且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有很多舞蹈动作和曲牌也失传了,伞头秧歌一度有后继无人的危机。为了保护这一文化,县里有意识的对其加以研究与保护。“临县伞头秧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郭丕汉先后编著了《临县伞头秧歌》和《伞头秧歌精选》,杜云峰编写了《伞头秧歌史话》,这几部作品为伞头秧歌的发掘与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字资料;1994年,临县成立了‘临县伞头秧歌协会’,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县青少年歌手大奖赛,致力于推陈出新,为伞头秧歌的保护发展铺路。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黄河古渡口在成为景区后就被保护起来。在碛口还未成为景区的时候,人们可以去到黄河沿岸捡石头,还能看到废弃在岸上的古摆渡船,没有翻新的环境到处都充斥着一种古老的气息,还没听到解说,就已经能感受到古渡口当时的繁华和如今的苍凉。而现如今古镇翻新,黄河上有了观光船和游艇这些项目,景区娱乐的目的远大过了历史和文化。

最后是李家山。李家山因俯瞰像凤凰而出名,如此独特的设计本身就是很好展示资源,其旅游价值但却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当地的人们会做一些副业卖点特产,不知道多余的文化旅游价值只能跟游客讲麒麟的故事。如果李家山的文化价值能被完全开发,可以得到的收益将会更大。

四、临县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不足

从旅游业的规划就可以看出临县的文化输出的不足之处:

(1)不重视文化历史。虽然近些年县里有办过一些宣传文化的活动,但成效不大。例如秧歌盛会,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是“热闹”,但很少能吸引到人学习伞头秧歌或是秧歌艺术。而县里办的很少见的艺术展,也只能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几分钟。对于文化输出工作,却不见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这是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

(2)缺乏高质量人才。在很多文献资料中,谈到传统艺术的传承的时候都会描写到一个问题,就是“后继无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家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当代的高校青年要进行文化教育,要让文化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要让大学生有意识的继承文化,了解文化。临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韵味,就是临县发展自己文化输出系统的现成资源。向前走,也不能忘了走过的路。虽然临县有着“碛口古镇”这一旅游景区,对于宣传建设自己的文化是非常大的帮助,但在2020年再去碛口却发现这一古镇商业化气息远超出了古镇本身的文化韵味。这一文化宣传“利器”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如何规划、利用现有的资源,还需眼界更加宽阔的人才来考量。

(3)文化机构宣传不到位。文化活动的策划目的之一就是要调动起居民们的参与积极性。临县的文化管理和宣传机构还不够好,组织大型的、全民性宣传传统文化的文艺活动不多,内容不够丰富,这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改善。临县的文化活动往往只是参与者的狂欢,不具备全民性质,这样的活动对于文化建设和输出并不会有帮助,要输出自己的文化,就要往相关管理机构中注入活力。如果相关机构内部没有活力,那么临县的历史文化建设自然跟不上。

五、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策略

(1)开展文化历史教育。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与家乡历史的不重视有很大程度和县里不重视有关,临县的经济发展重心不在文化建设和输出上,因此要做好文化输出,县里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和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通道。另一方面针对大人,可以利用电视节目或者社区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对建立文化自信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也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对此党员领导干部也需要认真学习领悟新时代国家的思想。临县的文化输出工作做不好,有部分原因是文化缺乏活力,这股活力需要通过注入“新鲜血液”来实现。要做好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实现文化传承。而这一步还需贯彻落实新时期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少年学习领悟文化自信思想。

(2)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临县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碰撞而衰落,有自身的原因。拿伞头秧歌来说,唱词内容有些过于低俗,不被年轻人所接受,这是被当时的教育条件所限制的结果。现在可以做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秧歌从开始的祭祀变为平常的娱乐活动,唱词也在不断变化。年轻人紧跟时代的潮流,国家也一直强调事业发展要结合实际情况、跟随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在继承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再创作,让临县文化艺术走的更加长远。

(3)完善文化产业管理。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丰富大型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比如说伞头秧歌词曲的挖掘与保护、碛口古镇黄河文化的重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要求,也是临县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六、结语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不能仅以一成不变的思维来看待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立足当下,结合实际,把握时机,勇敢的朝前方迈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将优秀的家乡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就是新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也是搞好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只有党民团结一心,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那么临县文化产业的繁荣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临县秧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临县野菜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建议
谁远谁近?
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