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理解古代诗歌中人文精神的途径

2021-11-10蒋琳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蒋琳

摘要:本文结合古代诗歌的审美与高中生对古代诗歌的认知水平,提出了三条途径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词:古代诗歌;人文精神;理解途径;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随处可见,好像很具体、触手可及,但这一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却难以落实,如云如雾,不可捉摸。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师生对理解古代诗歌人文精神的途径缺乏思考,难以具体化。

综合多方认识,我认为古代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与认识,是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对生命的认知与觉醒,是对生命尊严与生命价值的维护、追求。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结合古代诗歌的审美与高中生对古代诗歌的认知水平,我觉得有三条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二是丰富多样的人世情怀三是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人的情感中总是包含着生于斯而死于斯的大地情怀。古人对自然中的万物皆熟知,如亲人、手足,有一种依恋之情。他们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物质,同时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也由外界万物感发:春花烂漫,故内心柔婉温情;初夏繁茂,故生命勃发激荡;秋树凋零,故心绪枯寂淡泊;冬雪皑皑,故意趣高洁邈远……古人把小小的自己放进大大的自然中,融入无边无际中,达到人与自然合一。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点一滴便饱含古人真诚而丰富的感情。这种被中国哲学称为“天

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自然万物随形揉进了古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自然在古人的诗歌中起舞。

要理解诗歌的人文世界,我们要通过观察、认识、体悟诗歌的花草虫鱼、阴晴圆缺、风霜雨露、山川大河、天地宇宙来理解,从而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走进诗歌的人文世界。走进诗歌的自然中,方能看见诗中的那个人,那颗心。

对许许多多的古代诗歌而言,如果我们不从诗歌中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入手,不从诗中那些旷野、清流、明月、寂树、山涧等入手,我们又怎能体会到诗人在自然中所表达的感悟、反思、情感?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应该通过“物象一意象一意境一情感”(主旨)诗歌构思这条线,通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诗歌表现手法,让学生细细品味古代诗歌中的自然万物,还原那个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自然环境,领悟自然中所包含的情感世界,从而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二、豐富多样的人世情怀

学者刘梦溪说:文学艺术的经典经过时间河流长期涤荡冲刷后沉积下来,表达的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种种严肃思考,所展示的是种种独特、宏大高尚的精神情怀,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空间。

叶嘉莹曾说,我们至今还被千年前的诗歌深深感动,是因为古代诗歌中涌动着浓浓的人世情怀,正是这些情怀使得古代诗歌穿越千年走进我们的精神世界。

当我们漫步于古代诗歌中,由于时代、背景、个人处境的不同,我们发现每个诗人总具有独特的情怀,他们如熠熠繁星,组成一幅广阔无边的星空画卷:屈原“九死其犹不悔”的深沉与执着的情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宁静的情怀;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之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

时已惘然”的缠绵爱情与眷眷不舍之情怀;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通透的情怀……可以说一部部诗歌集就是一部部人世情怀的记载体,千百个诗人便是千百种人世情怀。

于是,我们要进入古人的世界,便需要以丰富多样的情怀来呼应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和生命。只有一颗饱含丰富多样人世情怀的心才能读懂古代诗歌群体雕像,理解诗歌的人文精神。任何忽略和无视情怀的读者,都谈不上真正进入诗歌的人文世界。

我们可以来读一首短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千古流传,熠熠生辉,表现了一种大悲,一种纵贯古今,穿越无数个体生命的大悲。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感触的一种大悲: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生命孤独感。试问,如果一个不能回应这种孤独且浩瀚情怀的人,他如何来理解和进入这首诗?他如何发现这首诗进而发现他自己呢?一个没有哭过长夜的人,是读不懂这首诗的。

因此,要理解古人丰富的人世情怀,我们必须要在平时培养学生拥有一颗对人世敏感且宽广博大的心,培养他们对丰富多样的人世情怀的感受能力: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知人论世”“因声求气”“以意逆志”等手段,启发学生通过诗歌本身来揣摩和体会人世情怀;通过朗诵等活动,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相识相知;通过类比阅读或专题阅读,扩大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范

围,培养不同的人世情怀……从古代诗歌开始,在自己生命中升华,从而理解古代诗歌的人文精神。

三、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点明,古代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有着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这些文学特色有文体上、形式上,同时也有着写作理念、文字美学上的。这些特色造就了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特色。是古代诗歌人文精神的内容。

古代诗歌的文学特色有很多:如体例上的不同,古体诗的自由摇曳,近体诗的严谨整齐,绝句的含蓄内敛,律诗的铺排宏阔,小词的幽约深缈,长调的丰富深沉,曲的通俗浅近等;如古代诗歌的音乐性,诗歌的押韵,用字的平仄,唱腔的宫调,

句式的长短,结构的整齐等……如果我们不接触和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特色,古代诗歌的美,乃至古代诗歌文学的审美内涵就难以体会,古代诗歌的人文精神也难以全面理解。

我们可以举李清照的《声声慢》前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窥古代诗歌文学特色一隅。

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而最佳解读应该是从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和句式来展开最为恰当和深刻。此句三组词,由“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构成了叠字句,内容丰富而有致,有动作,有环境,有心情,经过层层烘托,无奈、冷清和愁惨情感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同时叠字的语言形式强调和丰富内容,叠字的舒缓节奏暗含了情感的律动。三句叠字的连用,有如高空的流云于飘动之间顷刻要出现电闪雷鸣,词人久蓄的情感在迭转之下形成骤然迸

发之势,为其后的叙述与描写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与气氛烘托。同时,“觅、凄、戚”均为入声字,押的是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词作用韵的改变,也是她对《声声慢》的曲调创造性的变革。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仄声韵,原韵的徐缓节奏由此一变而为急促。因为入声字具有短而促的特点,字调压抑沉降。这种对韵脚的创造性变革独具匠心,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婉凄厉之情调。需要是创新之母,仄声韵适合了词人表达压抑悲凉心情的需要,与本词悲怆的基调形成了完美的匹配。

如果不从古代诗歌的文学特色来鉴赏的话,很难有这样的体会和认识。

古代诗歌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如果能找到一些具体的途径,便可把古代诗歌的人文精神落实,让学生学有所获。以上三条途径的思考只是自己粗浅的看法,有待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J.北京:中华书局,199&

[2]刘梦溪.论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