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勇气,才自由

2021-11-10孙志霞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阿德勒自由

摘要: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在一生中,我们总是被他人的关系所羁绊,为他人所累。想自由却不得解脱。而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两位作者却用青年和哲人诙谐有趣的对话形式深入浅出的解读了阿德勒心理学——你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而解决烦恼就要做好客体分离和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关键词:阿德勒 勇气心理学 自由 课题分离

1.有勇气去改变

1.1 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

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人们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陷入决定论便难以改变。如果只是在歸因,就永远无法从因果循环里逃脱出来,把造成自己现状不满的责任推给别人,推给命运的不公,心安理得的不作出改变,不做出努力,无奈地说着:你看,不是我想这样的,是因为什么什么我才会这样的,过去的客观事实成了现在不幸的替罪羊。而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阿德勒曾在否定创伤论时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因为改变你的是你的目的,你的选择。

1.2 “弱势具有特权”

在我们的文化中,谁最强大?答案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很多人成年以后表现出了婴儿的特点,比如有些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负伤之人所说的“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之类的话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事实。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的一生确实不辛,但是她奔走于大街小巷诉说自己不幸的这一举动并没有改变她的悲惨命运,反而消耗了大家对她的同情,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过去的创伤是现在不幸的保护色。失去它就失去了别人的关注和谅解。可事实是,这层保护色也隔绝了别人对真实的你的一种理解和接纳,让想关心你的人无法进入你的世界。过去的创伤不应该为现在的不幸买单,它也不是你现在糟糕生活的借口。

1.3 人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理论的观点是,以现在为中心对未来的预期和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回忆过去的方式和当前的活动方式。阿德勒认为,个体最早期记忆仅仅是对最有价值的当前趋势和个体生活目标的反映。为了与个体一贯的态度保持一致,记忆会被修正和重塑(励骅,郭本禹.2012)。就像很多抑郁症患者,无限放大过去生活中的不幸,造成了现在生活消极的态度,而现在的态度又反过来改变着他们对于过去的记忆。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相比不变带来的“不满”你更害怕变化产生的“不安”。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2.有勇气去分离

2.1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无拘无束,可以逃离世间的纷纷扰扰。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想逃离这个世界?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要承担一些标准的角色,比如,考上大学的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结婚生子才是一个成年人的义务。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我们要做别人眼中定义的“我”就只能压抑真实的“我”。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2.2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岸见一郎先生曾经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国使用的地图,那么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位置,也许法国人在看中国版世界地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协调感,认为自己被非常不当地赶到了边缘。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时候又会如何呢?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其实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但是我们常常误以为在我们也是他人的生活中的是主角。为了在他人的世界里做好一个主角,我们常常要花费额外的精力,消耗自我的力量。其实人际关系应该像是地球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心,但是我们只能做自己的人际关系的中心。人际关系的王牌掌握在你自己手里。阿德勒认为我们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2.3客体分离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又一大贡献。但是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人都在别干涉别人的课题,这是因为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例如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它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所以我们才是自己课题里的主人。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的课题,对于他人的课题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地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作者举了一个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客体分离是守好边界,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3.有勇气被讨厌

3.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人生在世免不了被比较,被比较就会有高低,有高低就会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就会产生痛苦。阿德勒认为虽然人有“追求优越性”的需要,但“优越感”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人生不是一场竞赛,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合作共赢。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你的成功不代表我的失败,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我,我不需要你的认可,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

3.2人只能自我救赎

我们能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这就像我们只能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前面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对方的课题。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应该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自由地生活。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感觉。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人生是一连串剎那。活好每一个当下,刹那即是永恒。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不要总是为未来做准备,人生的高光不在未来而在此时此刻。

4.结语

看到书名《被讨厌的勇气》,我一直在想作者的重点是在于说勇气是一直被我们忽视和讨厌,还是说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现在看来,其实是两者都有,中国的文化一直在强调要顺从,要听话,要做个好学生,要做个乖宝宝。比如妈妈说在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在家要好好听父母的话。我们好像很少强调要听听自己怎么说,更不用说要有勇气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听起来好像不符合我们日常的观念,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追求不必要的才会造成我们的诸多烦恼。你永远活不成每个人都期待的样子,你只能活成自己,自由就是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追求目的论,反对原因论。但是我认为我们需要原因论原谅我们的过去,正视我们的现在,指引我们的未来。很多有心理问题的患者会问:“不是我的错,但为什么是我?”一味追寻原因是没有意义,因为有个词叫做意外。既然不能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改写事实,那我们就正视现实,来看看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自己的选择更为重要。寻找原因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客观的看到和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寻找支持,做出改变。有人说,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翩眇虚无的大道理远不如自己的亲身感受和身边人的一句安慰来的真实。

别人可以责备我们,我们可以祝福自己。责备我们是别人的课题,祝福自己是我们的课题。有勇气去改变,有勇气去分离,有勇气被讨厌,那么大千世界纵有靡靡之音,也丝毫不能扰乱你的心。

参考文献:

励骅,郭本禹.阿德勒心理治疗方法与当代心理治疗整合精神的契合[J].心理科学,2012,35(05):1267-1271.

(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M]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孙志霞(1996——),女,汉,山东省临朐县,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阿德勒自由
把童年还给童年
杜威与阿德勒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
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启示
把书包留在墓地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分析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