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汉语时政术语翻译

2021-11-10廖倩殷兰崔月张娟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料库大数据互联网+

廖倩 殷兰 崔月 张娟

【摘要】研究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探讨汉语时政术语英译策略问题。研究通过自建汉语时政术语双语语料库,采用量化对比与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概括出其英译路径和策略。研究发现,汉语时政术语翻译应根据英汉语言中术语含义、术语构成、术语修辞的使用三个方面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语料库;汉语时政术语;英译策略

【Abstract】Based on “internet plus” and big data, the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political term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uilding a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political ter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political terms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By researching, it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terms sh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in meaning, form and rhetoric in both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so a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 can understand.

【Key words】Internet plus; big data; corpus; Chinese political term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廖倩,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翻译专业;殷兰,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翻译专业;崔月,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本科翻译专业;张娟,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英语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特色时政术语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2011318029)。

一、引言

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语料库翻译研究不断蓬勃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二者結合起来,并广泛运用在各类翻译研究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语料库研制方法和自动化技术的逐渐成熟,获取、加工和利用大规模双语资源变得更加便捷。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向前,代表时代印记的汉语时政术语也不断产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汉语使用市场逐渐扩大,本研究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对主流媒体中的汉语时政术语英译文本进行检索、筛选、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搜索双语平行语料库,归纳总结出既符合汉语文化背景、又契合英语语言文化的汉语时政术语英译策略。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量化对比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术语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将“互联网+”大数据检索结果作为本研究语料的重要来源,建立可搜索的语料库;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汉语时政术语英译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相互转换,本研究会从语料库选取典型语料,对术语的含义,术语的结构与术语所用修辞层面进行探究。

2.语料库的建立。第一步,确立汉语时政术语。汉语时政术语是中国长久发展以来的特殊产物,它能够准确表达中国在不同时代的主旋律。汉语时政术语通常具有高度概括性、鲜明时代性、全面涵盖性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

第二步,以 China Daily, CNN, Times,北京周报,新华网等网络媒体中有关汉语时政术语作为本研究语料的来源,利用大数据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检索,再通过人工筛选,整合与校审,将时政术语与译文一一对应。

第三步,借助国内语料商城 Tmxmall 进行语料在线句句对齐,输出TMX格式,最后利用 CAT 工具 YiCAT 导入TMX格式,再次进行人工校对,最终导出汉语时政术语双语双向可搜索语料库,完成具有10万字平行语料库的构建。

三、语料分析

1.从术语的含义差异分析。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汉语词条转换成其他语言自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中英两种语言使用的术语在不同的概念内,可能会出现原文与译文一一对应,也可能会出现一个原文对应多个译本;也会出现多个原文对应一个译本;甚至也可能出现在同一个概念范围内原语言无法在目的语语料库中找到与其含义一一对应的译本。因此,通过进一步对汉语时政术语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统计其使用频率,并在此基础上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使用频率高的术语的上下文语境来了解这个对等的译文术语的含义与原文术语的关系是如何的,并且对其不同含义与用法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语料库检索三个高频关键词:“文明”“精神”和“思想”进行分析。

(1)文明。不少学者认为,在汉语中,文明与文化是不同的,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化出现比文明要早,文明具有地域性,文化则是多方面的。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生态文明 (Eco-civilization)、文明交流互相鉴(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文明繁盛(the prosperity of civilization)等中“文明”在汉语中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或有文化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指社会发展进步状态而不是单一的“文化”的含义,不能简单地使用“culture”来进行翻译。实际上,“文明”的英文词典对应义项来自拉丁语civils,演化为civilization,其本源和“城市”和“城市市民”有关,意思是“a state of human society that is very developed and organized”。文明译为“civilization”替代“culture”就很好地切合了此时文明在汉语中的意义。

(2)精神。“精神”一词是汉语时政术语中的常见词,意义抽象,内涵丰富,为翻译带来不少困难。通过语料对比发现,“spirit”是“精神”最普遍的翻译,使用频率最多,对于精神的第一释义“spirit”,通常表示“人的意识,人的情感依托,一种普遍的、典型的品质或精神状态”,这时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女排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Women's Volleyball Team),工匠精神(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丝路精神(The spirit of Silk Road)。

然而汉语中“精神”也会有多重涵义,西方宗教信仰者所讲的精神与汉语不同,西方是对意识的一种神化。所以翻译时,该词所处的语境与搭配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英文表述,这时需通过“替代”的翻译策略,利用偏离原意的“精神”的对等词,如:“moral”“ethos”“model” “tradition”“inspiration” “character”等对在英语表达中缺乏所指对象或容易误解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运用对等含义——“道德”(Moral),“模范”(model),“传统”(tradition)。“Moral”表示“为社会所接受或认可的行为准则”,如精神境界(Moral outlook);精神追求(Moral pursuit)等。“model”表示“个人作为一种模范而形成一种精神”,如雷锋精神(Lei Feng as a model)、铁人精神(the Model of An Iron Man);“tradition”表示“从历史事件传承下来的精神”,如红船精神(the Tradition of the Red Boat)、苏区精神(the Tradition of the Former Soviet Bases)。

(3)思想。在“思想”一词的理解上,中西也有很多差异。西方的思想一般是指个体独立思想,而汉语中的“思想”则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统一思想。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使“思想”一词在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解释和替代,不能直译为“think”。

思想路线(Ideological line),其中“ideological”是指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用“ideological”替代“think”来释义“思想”一词,更能表其中“思想”的内涵,更便于读者理解。指导思想 (Theoretical guidance),指导思想一般是具有理论性的,所以用“theoretical”来解释思想的潜在含义。解放思想(emancipating the mind),其中,“思想”在该术语中是指客观存在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及形成的观念,因此采用 “mind”进行直接翻译。

由以上可以得出,不同的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词汇会深深烙印上源语言的文化内涵与特点,所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汉语中的词译成英语中的词时,在有两种语言直接对应,并且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可采用直译。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两者语言间往往没有直接对应的意义,所以需要采用替代,释义等翻译方法。

2.从术语的结构特点分析。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主要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由此进一步导致中英逻辑思维表达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特征,包括一个民族共有的情感、习惯、风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都是不同的。这种心理意识是在共同的外部生存条件下与内部交流的长期磨合中不断构筑,由民族发展的共同历史条件形成的。比如中文表达多呈现“左端开放”(left branching),“左端开放”结构通常把时间、地点、条件、原因、修饰成分等外围成分置于首位,然后将主要内容后置,也称为“后重”;而英文与之相反,呈現“右端开放”(right branching)。在英译中,这种左右端不同开放的现象造成的语序变化,需要利用重组法,增译法或减译法重新调整术语内不同结构的主次。

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People's need for daily necessities such as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transport is better met),衣食住行用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可增加主语译为:“People's need”,再采取“右端开放”的补足性手段,把成分重组,利用“such as”将“衣食住行”解释成分置于句末。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Take innovation a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and win the upper hand in global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主动权”的赢得是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中而产生的,因此应将该条件性成分后置。

汉语与英语存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所以要想将汉语译成英语时,能体现一种用英语表达汉语的效果,就必须分析术语的成分,采用重组法,必要时甚至需要采用增译法或者减译法将一些成分修补或者删除。

3.从术语采用修辞角度分析。

(1)积极修辞。根据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的两大分野”的理论体系,即“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指主动运用各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文字呈现出形象性和具体性,并因此诉诸读者或听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其特点可概括为“具体的、体验的”,能在听者读者的心里唤起一定的具体的影像。通过语料对比发现,一些汉语时政术语表达典雅,含蓄而又生动,使得其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例如:推土机精神“The moving forward steadily and firmly spirit”,没有直接翻译成“the spirit of the bulldozer”,而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国致力于发展勇往直前的精神比作推土机,其中“推土机”也没有直接译成“bulldozer”,而通过意译翻译出其引申义。“绣花”功夫(Being meticulous like doing embroidery),“绣花”功夫是指做任何事情包括致力于国家的发展而开展的事业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地去完成,而不能直接译它的表面意思“绣花”,因此采用直接加解释来进行翻译。

(2)消极修辞。陈先生还提出消极修辞应有四个标准,“内容方面明确、通顺,形式方面平匀、稳密”,其目的是“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义”。可见,“消极修辞”大体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内容上追求意义和词义明确,形式格式上注重规律,布局严谨,语句的通顺和节奏等,也可以说是一种意与形逻辑上的统一。

消极修辞所共同遵循的是:朴素实用、完整准确、简洁易懂的题旨情境的顺应。汉语时政术语大多数高度凝练,表达意义准确,符合消极修辞的特点的汉语时政术语是占大多数的,翻译时会采用直译,阐释等翻译方法。例如采用具有音韵节奏感的四字格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簡练的数字格式—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四个自信(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甚至是减缩词——城乡(Urban and rural),高教(Higher education),其中“城乡”指城市与乡村,“高教”指高等教育,翻译这种减缩词的时候要求译者必须知道这些减缩词的全部含义,然后进行翻译。

四、结语

英译汉语时政术语时,首先应该认识到两种语言之间背后蕴藏着的文化的根本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并不能盲目地直译。可以根据英汉语言词汇的含义差异、结构差异和修辞的运用而采用相应的直译、替代、增译和减译、重组、阐释、意译等英译策略,在“忠实”和 “顺通”之间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克非,刘鼎甲.大规模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检索与应用:大数据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17(6):3-11.

[2]师新民,梁瑛洁.国家形象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时政术语翻译研究[J].文教资料,2021(15):30-33.

[3]邢维慧.时政术语翻译特点与术语挖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7-170.

[4]林坚.文化与文明:界定、联系、区别[J].文化学刊,2014(05):5-8.

[5]杜争鸣.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关键词“文明”“精神”英译探析[J].中国翻译,2014(3):108-109.

[6]白青山.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精神”一词的英译语义显化研究[J].海外英语,2021(14):1-3.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8]李振凌.消极修辞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J].应用写作,2013 (2):18-20.

[9]杜争鸣.时政用语中译英释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语料库大数据互联网+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