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理路新探

2021-11-07周海军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

周海军

摘  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厘清教理思路、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讲好这一原理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从群众史观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内容、方法论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专题讲授,通过优化教学思路和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群众史观的精髓要义。

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教学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107-03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课堂教学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基于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探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学理路,以期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提供一种有益思路。

一、教学思路与学情分析

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首先,要厘清与教材前两节所讲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逻辑关系,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1];其次,要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化,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群众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后,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与社会现实生活关联密切,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热点问题,讲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学理上厘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增强学生对群众史观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学生运用群众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对本节教学内容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但不少同学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存在片面、模糊认识,需要教师从理论上给予澄清和阐释,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群众史观的精髓要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征来看,“00后”大学生主体性强、思维活跃,强调自我体验,注重自我展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特点,通过厘清教学思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提升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教学理路

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应在教学中坚持将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相结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群众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认同和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群众史观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内容、方法论意义三个问题进行讲授。

(一)群众史观的方法论原则

这部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难点,主要涉及历史唯物主义,考查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和科学方法,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两个问题:

1.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理论依据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和分歧,源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分析社会历史的不同立场和方法。唯物史观基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实践,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考查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而唯心史观是基于抽象的理念解释历史发展。教师要结合第三章第一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进行讲授,讲清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前提和基本观点以及英雄史观的立场和产生根源。

2. 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创造者的方法论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超越唯心史观,就在于其主张把历史创造者置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考查,并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教师需要在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弄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从方法论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并揭示英雄史观的方法论缺陷,讲清群众史观的科学方法论。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主要涉及四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基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基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基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2]。第一和第四原则需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来讲授,指明唯物史观把历史主体理解为“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而唯心史观把历史主体理解为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抽象主体,如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等。第二和第三原则需结合前两节已学习的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来讲授。

(二)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师需要强调唯物史观在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科学地阐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为正确说明个人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特别要向学生讲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关于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社会作用的分歧。

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依據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原则,历史是现实的人的能动活动创造的,历史并不是如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4]。唯物史观正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实践出发,科学地解释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提出一种超越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群众史观。而唯心史观是从抽象的观念出发说明历史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宣扬少数历史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英雄史观。

在教学中,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师可选取“习近平这样描述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力量”这一案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理解“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力量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力量”?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前利用对分易教学平台的讨论区布置这一讨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同学们的代表性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讲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及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特别要指出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其创造活动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5]。

2. 个人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同时,辩证地分析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里教师需要着重讲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主体作用问题上有何分歧?

关于社会历史主体,唯心史观把个人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物,而非社会生活实践中“现实的个人”,并把某种“虚幻的主体”,如“绝对精神”,看作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超人”。而唯物史观则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即物质生活实践出发,认为社会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强调人民群众通过不断变革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普通个人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发挥其能动作用,同时普通个人的历史活动只有与社会发展趋势、人民意愿相一致时,才能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关于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有何分歧?

由于人們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少数杰出人物相对于普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更大、作用更显著。唯心史观基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立场,主张少数英雄人物主宰历史发展的英雄史观,从根本上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同时,唯心史观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社会物质条件的客观制约性,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的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任何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杰出人物利用历史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杰出人物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其创造活动的成败必须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为前提。同时,历史发展的总方向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杰出人物无法按个人的主观意愿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由于历史人物总是隶属于一定阶级,其历史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下进行的,唯物史观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应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围绕“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强调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个人的伟大贡献与改革开放的人民力量是紧密联系且融为一体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的相关阐释。

(三)群众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就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决定作用的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群众史观的科学方法论和主要内容基础上,理解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内在包含了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生命线和工作方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证明,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7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而启发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在为人民谋利益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依据群众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决定作用的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7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案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时代必须继续发扬光大;同时引导学生坚定为人民利益奋斗的信念,认同人民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在自觉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应注重将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相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厘清教学理路,重点讲授群众史观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内容、方法论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教师应按照“问题导入—交流展示—案例分析讨论—原理讲授”的逻辑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应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理论讲授注重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通过运用案例式教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方式,重在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转变学生关于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模糊、片面的认识,重在为大学生理解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结合教学平台开展讨论,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增强了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上述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逢锦聚,郝立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参考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牛方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再阐释[J]. 理论学刊,2008(01):101-104.

[4] 李景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论[J]. 理论学刊,2015(04):74-84.

[5] 杨谦,张婷婷. 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再理解[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1):26-32.

(荐稿人:梁剑,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