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紫砂茶器名著《阳羡名陶录》版本流传考*

2021-11-04

农业考古 2021年5期
关键词:丛书文献

陈 宁

一、吴骞其人其学

吴骞(1733—1813),字槎客,一字葵里,号愚谷、墨斋、兔床山人等,清代中期著名藏书家、诗人、学者。祖籍安徽休宁,高祖时迁至浙江海宁,从事盐业生意,遂入籍于此[1]。吴骞天资聪颖,负有异禀,读书过目成诵。受传统习儒家风的濡染,自幼勤奋好学,尤爱诵读诗文,年少时曾受到诗坛名家杭世骏的赞赏。据《吴兔床府君行述》记载:“(吴骞)少时订交于仁和杭堇浦太史,极见称许。”[2]但由于家庭和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吴骞读书方面的过人才华并没有用于科举取业,这使他一生只获得贡生“明经”的身份。而他“嗜书”的癖好并未因此消减,反而愈加浓烈,尤其遇到宋元秘本,常令他如痴如醉。经过数十年的苦心搜讨,吴骞积书多达五万卷,成为江浙一带有名的藏书家,还筑“拜经楼”以庋藏之。吴骞一生不好名利,醉情山水,有隐逸之志。或因寻觅典籍的需要,或受山川美景的诱引,或赴知己好友的邀约,吴骞曾多次游历宜兴,在宜兴建造“墨阳楼”,晚年更以宜兴为别业,结庐国山之下,经常泛舟往返于宜兴和海宁之间。吴骞游历宜兴期间,经常深入民间,采择其遗闻轶事,了解其历史掌故,熟悉其风物人情,相继撰写了《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桃溪客语》《荆南诗草》等与宜兴密切相关的著述,“洵不负此地矣”。吴骞也因此在宜兴家喻户晓,声名远播。嘉庆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1813年11月15日),吴骞因患肺疾,不治而亡,享年81岁。

吴骞一生博学多闻,著述等身。经笔者统计,其著述达40余种,包括《国山碑考》《桐阴小牍》《阳羡名陶录》《拜经楼书目》《拜经楼诗集》等。其中,《阳羡名陶录》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是吴骞中年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也是吴骞作为江浙藏书名家、文献编撰家、诗人、学者等多重身份的集中体现。首先,吴骞一生笃嗜典籍,藏书达五万余卷,成为江浙一带的著名藏书家;所筑“拜经楼”也是文人学士竞趋仰观的著名藏书楼。这些丰富的藏书,是《阳羡名陶录》编撰的主要资料来源。其次,吴骞勤奋好学,著述等身,成为江浙地区有名的文献编撰家,具有自己的编撰思想、理论和方法。这为《阳羡名陶录》正文内容的合理编排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性。再次,吴骞博学多闻,兴趣广泛,尤善交游,每经一地时,多留有诗文。而游历宜兴时留下的有关紫砂方面的诗文均被收录于《阳羡名陶录》中,成为该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吴骞还十分关心民众,经常施德行善,救人之急,使其晚年成为德才兼备的知名学者。这种喜好交游和学者身份的结合,使他每到一地,都会探访其名胜古迹,了解其历史掌故,熟悉其风物人情,而多次前往宜兴的游历,正是他编撰《阳羡名陶录》的直接诱因,也是他能编撰完成的前提条件[3]。可见,《阳羡名陶录》是全面研究吴骞不可或缺的参阅资料,更是一部系统记述宜兴紫砂茶器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名家巧匠的专论力作,是今人研究宜兴紫砂茶器的必读查考文献。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紫砂茶器名著,传世版本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倘若遇到不同之文,不知如何适从。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全面考察、系统梳理、认真甄别和比较分析,厘清了《阳羡名陶录》传世版本的流传演变关系,以供相关研究者借鉴和参考。

二、《阳羡名陶录》版本流传考

(一)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

《阳羡名陶录》初刻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海宁吴氏拜经楼刊印。这是吴骞自编自刻本,也是《阳羡名陶录》最早的单行本。该本共收《阳羡名陶录》二卷、《阳羡名陶续录》(以下简称《续录》)一卷。其版本信息为:每页20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编排。细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乌丝栏,版心下方题“拜经楼正本”五字。首有周春题辞、《阳羡名陶录》目次、吴骞自序。值得注意的是,该本收录的《阳羡名陶录》和《续录》在类目设置方式上不尽相同。《阳羡名陶录》分上、下两卷,卷上设“原始”“选材”“本艺”“家溯”四个类目标题,卷下设“谈丛”和“文翰”两个类目标题,“文翰”下又设“记”“铭”“赞”“赋”“诗”“诗余”六个类目小标题;而《续录》不分卷次,仅按类目标题的设置方式编排正文内容,计有“家溯”“本艺”“谈丛”“艺文”四个类目标题,“艺文”下又设“铭”“乐府”“诗”三个类目小标题。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续录》并未严格按照《阳羡名陶录》原有的类目标题名称和顺序进行编排,如将“家溯”提到了“本艺”之前,将“文翰”改成了“艺文”,“艺文”下增设了“乐府”小标题。

该初刻本问世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其间,《阳羡名陶录》被多次校刻重印,衍生出众多不同的版本。下面对这些“衍生本”逐一进行论述。

(二)《拜经楼丛书》本

《拜经楼丛书》又名《愚谷丛书》,初刻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由海宁吴氏拜经楼刊印。由于《拜经楼丛书》曾遭散佚,无法查证其收录文献的具体种数,从而出现了不一致的说法。但就现存的版本而言,《拜经楼丛书》共录文献22种,其封页题“愚谷丛书”,首有刊刻文献目录。其中收录的《阳羡名陶录》二卷及《续录》一卷,其文字内容和版本信息,均与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基本相同。稍有变动的是,该本将首附的周春题辞和吴骞自序的编排次序进行了调换,调整后的次序为:吴骞自序、《阳羡名陶录》目次、周春题辞。此后,《拜经楼丛书》经过多次校补重刊,相继出现7种本、10种本、30种本等。由于这些版本中均收录了《阳羡名陶录》,因此有必要对它们加以考证说明。

光绪十一年(1885),会稽章氏重刊《拜经楼丛书》,共录文献7种。该本封页正面有“重刊拜经楼丛书七种”“星吾题”字样,背面有牌记“光绪乙酉冬会稽章氏刊于鄂渚”,首有刊刻文献目录。其中收录的《阳羡名陶录》,共二卷,无《续录》。其版本信息为:每页20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编排。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乌丝栏,版心无“拜经楼正本”字样。首有吴骞自序、周春题辞、《阳羡名陶录》目次。该本与《拜经楼丛书》22种本收录的《阳羡名陶录》二卷相比,其卷下“文翰”篇末尾缺少了“诗余”。

光绪二十年(1894),吴县朱记荣在章氏重刊《拜经楼丛书》7种本的基础上,又增补了《扶风传信录》《蠡堂渔乃》《拜经楼集外诗》,使其收录文献达至10种,由朱氏校经堂刊印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增刻的那3种文献的版本信息与之前的版本信息有所不同,不过前7种文献的版本信息与之前的版本信息完全相同。由于《阳羡名陶录》在前7种文献之中,因此就《阳羡名陶录》的版本而言,该本与章氏重刊《拜经楼丛书》7种本毫无不同之处。2001年,该本又被故宫博物院编的《故宫珍本丛刊》影印收录。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影印出版《拜经楼丛书》,共录文献30种。该本封页正面题“拜经楼丛书”,背面有牌记曰“壬戌岁上海博古斋景印”,首有刊刻文献目录。其中收录的《阳羡名陶录》二卷及《续录》一卷,乃是影印拜经楼刻本,其正文的文字内容和版本信息均与《拜经楼丛书》22种本基本相同。稍有变动的是,该本将首附的“周春题辞”提到了“吴骞自序”之前。

(三)《昭代丛书》本

《昭代丛书》初由张潮汇辑,并未将《阳羡名陶录》收录其中。后经杨复吉续辑,才将《阳羡名陶录》汇录进来,并于道光年间(1821—1850)由吴江沈氏世楷堂刊印出版。该本共录《阳羡名陶录》二卷、《续录》一卷。与前面几种版本相比,该本收录的《阳羡名陶录》二卷及《续录》一卷,在版本格式、类目设置和内容编排等方面,具有较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版本格式方面,该本的版本信息为:每页18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编排。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乌丝栏,版心上方题“昭代丛书”四字,版心下方题“世楷堂藏板”五字。首有吴骞自序,无目次,末有周春题辞、乾隆五十六年(1791)杨复吉跋,尾有“孙揆嘉肇初校字”字样。可见,该本刊印之前,曾被吴骞之孙吴揆嘉校阅过。经过对比后不难发现,该本的版本信息与前面几种版本有着较大不同。尤其是对杨复吉跋文的录载,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亦不见于今人注释本,极其珍贵。

其次,在类目设置方面,该本与前面几种版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续录》的类目设置上。前面几种版本的《续录》,其类目设置并未严格按照《阳羡名陶录》原有的类目标题名称和顺序进行编排,如将“家溯”提到了“本艺”之前,将“文翰”改成了“艺文”。而该本《续录》则严格按照《阳羡名陶录》原有的类目标题名称和顺序进行编排,遵循“有则设之,无则不设”的原则,依次有“本艺”“家溯”“谈丛”“文翰”四个类目标题。

再次,在内容编排方面,通过认真比对该本与前面几种版本的正文内容,不难发现它们的许多不同之处。笔者以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为例,将其作为该本的比较对象,便查对出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文内容的增补。如该本《续录》“家溯”篇中增补了任安上、潘兆熊《宜兴县志补遗》中有关宜兴紫砂艺人徐友泉父子的事迹,“谈丛”篇中增补了陆廷灿《南村随笔》中记述的一种近于宜兴紫砂的小缸的资料等。

2.内容顺序的调动。这主要是指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中原为《阳羡名陶录》的文字内容,被该本调至《续录》之中。如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阳羡名陶录》卷下“谈丛”篇中收录的王穉登《荆溪疏》、阮葵生《茶余客话》中的相关文字,被该本调至《续录》“谈丛”篇中;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阳羡名陶录》卷下“文翰”篇中收录的沈子澈《茗壶铭》、汪森《茶壶铭》等,被该本调至《续录》“文翰”篇中。

3.文字刊刻的漏误。由于该本是对拜经楼刻本的重排重印,在刊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文字上的漏误。如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续录》“家溯”篇收录的《陶说》中有关欧窑的记载以及吴骞对此发表的见解,不见于该本中。又如该本将“陈梦星”误刻成了“程梦星”,还将其诗文的名称“味谏壶”三字漏刻。

(四)《娱园丛刻》本

《娱园丛刻》是由清代许增汇辑,于光绪十五年(1889)由许氏娱园刊刻出版,共录文献10种。该本收录《阳羡名陶录》二卷,无《续录》。其正文内容和类目设置,与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所录《阳羡名陶录》二卷的正文内容和类目设置基本相同,但版本格式却与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大不相同。其版本信息为:每页24行,每行23字,小字双行编排。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乌丝栏。首有吴骞自序和《阳羡名陶录》目次,没有周春题辞。2003年,该本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辑录》影印收录,只是未将“吴骞自序”收录其中。

(五)《瓶庐丛稿》本

《瓶庐丛稿》是由清代翁同龢抄录所得,共录文献26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其抄录的稿本。其中所抄《阳羡名陶录》,不知依据何本。其版本信息为:每页7行至9行不等,每行19字至25字不等,小字单行书写。无边栏,无界行,行书抄写。封面题“陶壶摘钞”,正文前题“阳羡名陶录摘钞”,其下署“兔床吴骞著”。该本无序无跋,无题辞,无目次,无《续录》。正文不分卷,只是按类目标题的形式编排内容,计有“原始”“选材”“本艺”“家溯”“谈丛”“文翰”六个类目标题,“文翰”下不再另设小标题。从正文内容来看,该本摘抄的文字十分简省,有些重要的内容也被略掉,大段文字只用几个字来描述,且有未按原文文字抄录之处,仅根据文意适当加以裁抄。由此而言,该本更像是《阳羡名陶录》的读书笔记,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史料参考价值较低。

(六)《美术丛书》本

《美术丛书》是由邓实、黄宾虹两人校订整理,于清宣统三年(1911)由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字排印出版其初集,该集的“第三集”中收录了《阳羡名陶录》。该本共录《阳羡名陶录》二卷,无《续录》。其版本信息为:每页20行,每行29字,小字双行编排。细黑口,四周单边,无鱼尾,乌丝栏,版心下方题“第三集”三字。首有吴骞自序,无封页,无题辞,无目次,无跋文。这与前面所述的各种版本都不相同。此外,该本与其他版本相比,在类目设置上也略有变动,主要是将卷下的篇目标题“谈丛”改成了“丛谈”。民国十七年(1928),邓实、黄宾虹两人在校订续辑《美术丛书》第四集时,将《美术丛书》前三集一并重刻再版,《阳羡名陶录》自然亦被收录其中。该本收录的《阳羡名陶录》的正文内容、类目设置和编排体例,均与宣统三年本完全相同,版本格式也基本一致,只是将版心下方原题的“第三集”改成了“初集第三辑”。之后,上海神州国光社又以民国十七年重刻本为底本,相继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民国三十六年(1947)两次续辑再版。1949年后,又有出版社(如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北京古籍出版社、2013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将全套《美术丛书》影印出版,其中收录的《阳羡名陶录》均与民国十七年重刻本完全相同。

(七)《说磁》本

《说磁》不知为何人所辑,具体刊刻时间亦不详,共录文献5种,它们是:《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匋雅》《饮流斋说瓷》《茗壶图录》。从所录文献的写作时间来看,因《饮流斋说瓷》成书于民国初年,故《说磁》当刊于民国年间。该本共录《阳羡名陶录》二卷、《续录》一卷。其正文内容、类目设置和编排体例,均与乾隆五十一年初刻本基本相同,只是版本格式略有变化。其版本信息为:每页20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编排。细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乌丝栏,但版心无“拜经楼正本”字样。首有吴骞自序、周春题辞、《阳羡名陶录》目次,其编排顺序与前面几种版本多不相同。该本问世后不久,有人将《阳羡名陶录》二卷及《续录》一卷从中析出,照其原版,重新刊印,并加一封面,单行于世。1991年,中国书店将《说磁》五种影印再版,并更名为《中国陶瓷名著汇编》,流布于世,这无疑扩大了该本的流传范围和影响力。

(八)《续修四库全书》本

《续修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由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汇辑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2年影印出版。该丛书共计1800册,《阳羡名陶录》被归入到“子部·谱录类”,收录于第1111册中。该本共录《阳羡名陶录》二卷、《续录》一卷。根据整理者的记述,该本影印的底本是清乾隆年间海宁吴氏刻《拜经楼丛书》本,但没有明确是《拜经楼丛书》的哪个版本。从版本格式上看,该本的版本信息与《拜经楼丛书》22种本基本相同,只是该本将首附的“周春题辞”提到了“吴骞自序”之前,这倒与《拜经楼丛书》30种本的版本信息相同。由此可知,该本影印的底本应与《拜经楼丛书》30种本影印的底本相同。从类目设置和编排体例来看,该本也与《拜经楼丛书》30种本大体相同,不过其正文内容与《拜经楼丛书》30种本有不同之处,如该本《阳羡名陶录》卷下“文翰”篇末尾缺少了“诗余”,而在《续录》的末尾增加了“补遗”,收录了两则史料,分别归入“家溯”“谈丛”两个类目标题下,这两则史料仅见于《昭代丛书》本的《续录》中。这些很可能是该本整理者编辑出版时漏刻和补辑所致,也是该本有别于其他版本的地方。另需说明的是,该本是将底本的两个整页合并在一页影印出版的,但这不影响考察其影印底本的原貌。2012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今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编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又将《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阳羡名陶录》二卷及《续录》一卷再次影印收录。

综而观之,上述所列《阳羡名陶录》的传世版本各有优劣,互有长短,从正文录载来看,没有一种完整的本子。因此,读者在参引《阳羡名陶录》时,需要比较各种版本,相互补充,相互对照,合理使用。为了方便读者查考和使用,现将《阳羡名陶录》传世版本的流传演变情况绘制成简洁清晰的图表样式,具体见上页图9。

三、结语

吴骞是清代乾嘉时期知名学者、诗人、藏书家,其藏书多达五万余卷,且勤于读书、校书和著述。吴骞一生笔耕不辍,著述达40余种,其中所著的《阳羡名陶录》是吴骞中年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也是吴骞作为知名学者、诗人、藏书家、文献编撰家等多重身份的集中体现,更是一部系统记述宜兴紫砂茶器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名家巧匠的专论力作,是今人研究宜兴紫砂茶器的必读查考文献。鉴于目前该书的传世版本众多,令人难以甄别优劣,笔者则对这些传世版本进行了考察,梳理它们的流传演变关系,并通过比较,辨析异同,发现目前传世的各种版本中尚无一种比较完整的本子。因此,笔者希望研读者以后在参引《阳羡名陶录》时,务必格外小心注意,最好能将这些传世版本互为参考,互为补充,合理对照使用。

猜你喜欢

丛书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