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茶具与茶文化

2021-11-04

农业考古 2021年5期
关键词:银质杏园用具

李 萌

洛阳地区①已发掘了大批唐代墓葬,出土了一批与饮茶相关的器具。目前,对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的茶具及其相关问题,已有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②。随着新出土资料的公布,相关问题有待于继续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图像以及考古发掘资料,就唐代的饮茶方式、茶具的功能与发展变化以及饮茶风尚的影响等方面谈谈认识。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

唐代的饮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痷茶和粥茶,二为煎茶,三为点茶。痷茶大概出现于中唐之前。成书于中唐时期③的《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可见,在《茶经》成书以前,痷茶就已经存在了。粥茶法出现的时间大概要更早一些。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这种“浑以烹之”犹如喝菜汤一样的饮茶方式大概就属于粥茶了,竟被陆羽视为“沟渠间弃水耳”。晋代郭璞《尔雅》“槚,苦茶”,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可见在晋代,就已经将茶叶用于煮粥喝了。以上粥茶法和痷茶法出现时间都较早,至少在中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中唐时期,陆羽在前人粥茶法和痷茶法的基础上,始创“煎茶法”,其程序大致分为炙茶、热捣、研磨、煮水、煎茶、酌茶等[1](前言,P3)。《茶经》成书之后,煎茶法更为盛行,以至于民间将陆羽奉为“茶神”。如唐代赵璘《因话录》: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可见,中晚唐时期,煎茶法已盛行开来,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点茶法一般认为出现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才大为盛行。苏廙在《十六汤品》中记载了点茶法的过程:先将茶末置于茶盏,再用装着开水的茶瓶向盏中注水;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在盏中环回击拂[2]。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调达子就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点茶器之一[3]。

《膳夫经手录》云:“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由此可知,唐人饮茶成风始于开元,盛在中期,至唐晚期更盛。这期间主要的饮茶方式便是煎茶法[4]。

二、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茶具

(一)茶具的分类

《茶经》详列二十四器,分为采茶、制茶、备茶、饮茶等茶事活动用具。本文将洛阳唐墓中出土的茶具,据其功用,划分为焙茶用具、碾茶用具、贮茶用具、煮茶用具、饮茶用具和茶滓用具。

1.焙茶用具。在碾茶前需要先对茶叶进行焙烤,既可去潮,又可使其散发茶香。目前发现的这类茶具有鎏金铜炉、鎏金银笼子。

鎏金铜炉:见于晚唐墓中,如杏园M2544:27[5](P207)(图1-1),沿外平折,器身圆筒状,底端有十字形炉篦,下有三足,通体鎏金。

有学者认为它应属于烘焙茶饼的器具,而不是煮茶用的风炉[6]a、[6]b。由于这件器物尺寸不大,很难作为风炉煮茶使用,所以,笔者也认同它属于焙茶用具。

鎏金银笼子:见于晚唐墓中,如鸦岭M1:8[7](图1-2),盖、提梁残,圆柱形,通体镂空,直口内收,镂空圈足,双立耳连接提梁。

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金银丝结条笼子[8](P130)(图1-3)和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皆与此物相似,学者多将其作为茶具中的烘焙器[9](P127-128)、[3]。

2.碾茶用具。将茶叶加工成茶末的器具。目前发现的这类茶具有茶碾子。

茶碾子:见于晚唐墓中,所见为瓷质,由碾槽和碾轮组成。如杏园M5013:29、M5013:25[5](P198)(图2-1、2-2),分别为碾槽、碾轮。碾槽呈立体长方形,中有一窄凹槽,碾轮呈圆柄状,中有一孔,用来穿轴木。

《茶经·四之器》载:“碾,以橘木为之,次为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可知,这类器物在文献中称作碾和堕,多为木质。因木易朽,故很难保存下来。法门寺地宫出一套鎏金银茶碾子,与文献中描述的器形相符。

3.贮茶用具。用于存放茶碾子加工好的茶末。目前发现的这类茶具有茶罐。

茶罐:见于盛唐、中唐、晚唐墓中。按材质可分为瓷质、铅质和石质。如安菩墓C7M27:126[10](P137)(图3-1)青瓷罐,有盖,盖面为青釉,下有子口,腹部饰褐釉斑。杏园M2603:31[5](P147)(图3-2)铅罐,矮领,侈口,圆肩,深腹,底部内凹较甚。

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室壁画道童进茶图[2](图3-3),方桌上就摆放有一套茶具,其中有一带盖罐,上有墨书“茶末”二字,可见是专门用来盛放茶末的,推测同样器形的茶具,在唐代也应是用来贮茶的茶具。

4.煮茶用具。用于煮水煎茶的器具。目前发现的这类茶具有鍑、铛、则、箸、盐台。

鍑:用于烧水的器具。见于盛唐、中唐、晚唐墓中。按材质可分为铜质、铁质和银质。如杏园M0535:8[5](P64)(图4-1)铜鍑,器身钵形,圆唇弧壁,单股提梁扣接于两侧肩部。鸦岭M1:25[7](图4-2)银 鍑,敞 口,宽 折沿,腹微鼓,圜底,略平。双耳立于折沿上,与提梁勾连。杏园M1025:41[5](P220)(图4-3)铁腹,侈口,浅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一对方形竖耳。

巩义天玺尚城唐代张氏夫人墓[11](次页图5-1)出有含碾、炉、鍑、盂、茶瓶、茶盘、盏的一组茶具,其中一人正在用风炉和鍑煮茶。鍑为大侈口,上有两耳。《茶经》载:“鍑,以生铁为之……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

铛:用于烧水的器具。见于中唐、晚唐墓中。按材质可分为铜质和银质。如杏园M2603:23[5](P134)(图4-4)铜铛,器身浅碗形,一侧安弧曲形柄,口沿一短流,下装有三高足。鸦岭:M1:21[7](图4-5)银铛,长柄单流带盖银铛,敞口,折沿,弧腹,短流,长柄铆于器口外壁。

则:用于量取茶末的器具。见于盛唐、中唐、晚唐墓中,又以中晚唐墓出现为多。按材质可分为铜质和银质,有的装有木柄,其中银质只见于中晚期唐墓中。如杏园M5036:27[5](P135)(图4-6)铜勺,平底,窄沿向外平折,一侧装有扁长形柄。M2003:24[5](P204)(图4-7)银勺,勺面扁平,柄细长,呈曲折状。

《茶经》载:“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箸:用于拨动木炭的火夹。见于中唐、晚唐墓中,又以晚唐墓出现为多。所见均为银质,有的一端还残留有朽木痕迹,应为带有木柄的银箸。如偃师杏园M5013:39[5](P204)(图4-8)银箸,长27.4厘米,最大径0.43厘米。

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有一双系链银火箸,一般认为是煎茶时拨动木炭的火夹[9](P131)、[6]b。洛 阳唐墓出土的银箸与之相似。

盐台:用于存放盐花的器具。见于盛唐、中唐、晚唐墓中。可分为瓷器、三彩器。如偃师杏园M5036:18[5](P129)(图4-9)高足盘,瓷质,上部浅盘形,窄沿,尖唇,中部束腰,圈足下部呈覆钵状。

《茶经》载:“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盒形,或瓶或袦,贮盐花也。”法门寺地宫也出有一鎏金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支架上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巩义市东区天玺尚城唐墓M234[12](图5-2),出有一组饮茶器具,有风炉、高足盘(报告称盂)、执壶、碾、茶盘(上面放有盛放水果和点心的盘子以及茶盏),根据器物组合与制茶工序推测,高足盘很可能是作为盐台,盛放盐花。

5.饮茶用具。这里界定的饮茶用具是与烘茶、碾茶、贮茶、煎茶用具相区别的相对狭义的概念,但并不仅限于直接用于饮茶的茶杯、托盏和茶碗等器具,还包括茶瓶、子母盘等。

茶瓶:见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墓中,又以中晚唐墓出现为多。按材质可分为铜质和瓷质,其中以瓷质多见。如杏园M1008:1[5](P63)(次页图6-1)铜壶,小口束颈,鼓腹,底微凹,柄安于肩腹部,短流。M1025:34[5](P198)(图6-2)瓷注子,瓷质,喇叭口,流部加长,腹部圆鼓,假圈足。

茶瓶,又称汤瓶或水注。唐代的茶瓶,流部较短,到了宋代流部变长,这与当时盛行新的饮茶方式——“点茶法”密切相关[13][2]。

一般认为,点茶法出现于晚唐时期,但并不盛行。至于早期出现的茶瓶,其功能目前还不很清楚;但到了唐代晚期,我们看到,它往往同风炉、鍑等煎茶用具共出,此时,茶瓶可能既有盛放茶水的功能,又有点茶的功用,即点茶与煎茶在晚唐时期并存。那么,是否可以推测,早期出现的茶瓶,可能只是用于储存煎好的茶水,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盛放热水,甚至直接用茶瓶烧取热水,作为点茶的用具。

子母盘:见于初唐、盛唐、中唐墓中,其中绝大部分出现在盛唐墓中。子母盘多为三彩器,部分为瓷器,盘中放置有杯、碗、罐、瓶、钵等。如王城大道IM2084:19[14](图6-3)红胎,盘敞口,圆唇,浅腹,平底。内有1平底敛口钵,6件敞口平底小碗。关林M1305:7[15](图6-4),包括1件盘,盘内放置杯、盖罐、侈口罐、瓶等9件器物。器表均施白釉。

碗:见于初唐至晚唐墓中,又以晚唐墓出现为多。按材质可分为石质、瓷质、银质和玉质,其中银碗、玉碗只见于中晚唐。如杏园M1710:16[5](P78)(图6-5)石碗,敞口,折腹,假圈足。杏园M5036:25[5](P125)(图6-6)瓷碗,圈足边缘较宽,形似玉璧。鸦岭M1:12[7](图6-7)玉碗,直口,弧腹,圜底,圈足。

《唐人宫乐图》绘于晚唐,正是饮茶之风盛行时。画中右侧一女子正添加茶水,旁边一女子手持茶碗,正欲饮茶(次页图7),图中所见茶碗与洛阳唐墓所出相似。

茶杯:见于盛唐、晚唐墓中,又以晚唐墓出现为多。按材质可分为瓷质、银质和石质。如杏园M1435:25[5](P61)(图6-8)瓷杯,口微侈,深腹,平底,附矮圈足,耳呈环形。杏园M5013:9[5](P197)(图6-9)瓷四曲长杯,口部呈四曲花瓣形,弧线收腹,器身有四曲凹凸线勾勒出的纹样。M5013:38[5](P202)(图6-10)银四曲长杯,口部呈四曲花瓣形,底部椭圆形圈足。M2954:6[5](P225)(图6-11)滑石杯,口部呈四曲花瓣形,腹斜收,底附椭圆形圈足。

托盏:见于晚唐墓中。按材质可分为瓷质和银质。如鸦岭M1:13、M1:26[7](图6-12),分别为金盏、鎏金银盏托,二者组合而成一托盏。杏园M1025:38[5](P196)(图6-13)瓷盖碗,由器盖、器身、托盘组合而成。盖呈覆盘形。碗,深腹矮圈足。托盘呈浅盘形,弧壁。

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有琉璃茶盏、茶托,共计13件,是中国早期茶具与琉璃制品的典型代表。洛阳唐墓所出者与其形制相近,当同为饮茶用具。

6.茶滓用具。用于盛放茶渣的器具。目前发现的这类茶具有渣斗,报告多称作唾盂或唾壶。

渣斗:见于初唐、盛唐和晚唐墓中,晚唐墓中发现最多。目前所见均为瓷质。如安菩墓M27:4[10](P131)(图8-1)白瓷唾盂,盘口,细颈,扁圆腹,平底假圈足。杏园M1819:30[5](P197)(图8-2)瓷唾壶,盘壁斜收,束颈,腹部向外鼓出,下附一低矮圈足。

这类器具,盛唐时盘口较小,颈部较细,晚唐时口部变大,呈浅盘状。河北唐县出土的一组茶具[16]与江苏扬州发现的宋代邵府君夫人王氏画像[17](图9)中都能见到这种渣斗器。

有学者认为这种渣斗器可用以盛放茶滓[16]。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及其共出的器物组合情况,渣斗亦可用于盛放茶滓。

(二)茶具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据笔者对洛阳地区唐代墓葬出土茶具的统计分析可知,初唐时期,所见茶具极少。盛唐时期,茶具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较少,含贮茶用具(罐)、煮茶用具(盐台、则、鍑)、饮茶用具(茶瓶、子母盘、碗、杯、渣斗)。材质多为三彩、瓷质,其次为铜质、石质。

上述现象,一方面或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相关;另一方面,应当与当时社会中流行的饮茶方式有关,即初唐至盛唐时期,社会中仍然流行的饮茶方式为痷茶法和粥茶法,煎茶法尚未兴盛。如是,《茶经》所载二十四器,在此时并不存在或并不齐备,能够被发掘出土的便少之又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子母盘多出现在盛唐时期,中晚唐几乎不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子母盘从一开始便被作为三彩器使用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唐三彩是唐代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属于明器而非实用器, 它流行于盛唐时期,中唐时期突然消失[18]。目前,洛阳地区有明确纪年的唐墓中出土最早的子母盘为三彩器[19],随后的子母盘也多为三彩器。虽然,在盛唐时期也发现有瓷质子母盘,可能属于实用器,但子母盘三彩化的特性注定无法改变,从一开始便汇入到了唐三彩的发展洪流中,伴随着唐三彩的发展而发展,消亡而消亡。

中唐时期,目前发现的茶具数量和种类也不多,含贮茶用具(罐)、煮茶用具(盐台、则、铛、箸)、饮茶用具(碗)。值得注意的是,银质茶具在这时期开始出现,另外还有铜质、瓷质茶具。

晚唐较中唐时期,茶具数量明显增多,种类丰富,含焙茶用具(炉、笼子)、碾茶用具(碾)、贮茶用具(罐)、煮茶用具(盐台、则、鍑、铛、箸)、饮茶用具(茶瓶、碗、杯、盏托)、茶滓用具(渣斗)。材质多为银质和瓷质,其次为铜质、石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茶具多出自有纪年墓志的官宦之家和富家豪门的墓葬中,普通平民墓少有见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与初盛唐时期,尤其是晚唐时期相比,中晚唐不仅茶具的种类丰富,而且数量也大为增加,银质茶具在这一时期发现较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与考古发掘的中晚唐墓数量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一时期社会中流行的饮茶方式关系密切,即中晚唐时期,饮茶之风兴盛,尤其是《茶经》的问世,备受推崇,煎茶之法遂盛行开来,二十四器为人熟知。

虽然陆羽在《茶经》中明确了二十四器的具体用途,但并不是说这些茶具在煎茶时都要一一具备。《茶经·九之略》详列各情况下茶具的减省。不过,茶具的略省是对普通民众来说的,这或许也是洛阳地区中晚唐平民墓茶具少有出现的原因之一。“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1](P85),由此可知,生活在城邑之中的官宦之家、王公之门则详备二十四器以制茶。不仅如此,他们对其茶具的材质也颇为讲究,中晚期唐墓中出土的较多银质茶具便是很好的证明。

三、唐代饮茶风尚的影响

唐代是饮茶兴盛的时期,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唐代社会中,也体现在对后世以及周邻国家文化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唐代饮茶促进了《茶经》的形成。它不仅是唐代茶事技术方法的总结,也是中国茶学的开荒之作,开后世茶书书写的典范。如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黄儒《品茶要录》、陆廷灿《续茶经》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陆羽《茶经》的影响。

二是唐代饮茶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仅产生了许多与采茶、制茶、品茶相关的茶诗、茶画和茶书,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艺和茶道,使得饮茶不只是技术上的生产、加工,还融入了优美的意境和韵律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三是唐代茶文化对北宋茶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续茶经》载: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北宋因袭唐以来的贡焙制度,“设置龙焙,造龙凤茶”,饮茶风气遍及社会各阶层,使北宋成为继大唐之后茶事兴盛的又一重要时期。

四是唐代饮茶之风远播海外,尤其对日本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唐代,日本来华僧人学习中国茶文化,回国后不仅带去了茶籽,也带去了饮茶的方法和礼仪,结合国情加以创作和发挥,逐渐产生了日本茶道[20]。

注释:

①本文所说的洛阳地区,是指现有行政区域划分范围。

②相关研究参见徐殿魁《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载《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邢建洛《洛阳唐代墓葬出土的茶具综论》,载《洛阳考古》2016年第4期。

③孙机、刘家琳《记一组邢窑茶具及同出的瓷人像》一文认为,《茶经》成书的年代当在764年之后。结合陆羽生活的年代,《茶经》成书当在中唐后期。

猜你喜欢

银质杏园用具
次曲神湖
没有缺憾,何来完美?
白发感悟
莘莘学子重返校园
细银质针与普通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月亮里面的时间
贴心的创意厨房神器
青青杏园
暑假结束啦
清洁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