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茶禅文化三大源头及传承

2021-11-04竺济法

农业考古 2021年5期
关键词:禅语茶事高僧

竺济法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一对联,道出了儒、释、道三教,均与茶文化关系紧密,难以分舍。就茶文化诗文歌赋、曲艺、书画等文化艺术方面来说,以儒家贡献最大;而早期种茶、饮茶普及等方面,则以佛家与道家贡献较大。佛家还有一大特殊贡献,即寺院特有的茶禅文化,尤其是如“喫茶去”等著名公案,富有寓意和哲理,不仅为海内外爱茶人士,包括佛教、文史爱好者,都耳熟能详,成为茶文化一道独特风景。

茶禅文化源远流长,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厘出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大源头,分别为唐代三位高僧百丈怀海、咸启、从谂。笔者对茶禅文化之源的定义是,早期唐代萌芽时具有创始性,文献有明确记载,被当时与后世认可并有传承。同时简介了唐代、五代两位禅师茶禅个例。

本文以时间为序,对三大茶禅之源及后世传承作一简述。

源头之一:洪州百丈怀海之《百丈清规》

集佛门茶事之大成,为海内外清规之源

中唐高僧百丈怀海,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僧人农禅制度。农禅中包括采茶、种茶,唐代以后,茶产区寺院周边山区,一般多有野生或栽培茶树。怀海挚爱茶饮,其制定的《百丈清规》,集佛门茶事之大成,堪称茶禅文化创始人。其与陆羽同处中唐时代,茶饮尚未普及,《百丈清规》对后世影响极大,推动和促进了包括寺院在内的我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

怀海(720—814),俗姓王,福州长乐(今福建福州市)人,原籍山西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先祖因避西晋永嘉之乱迁闽。童年出家,曾游历各地,勤读佛经。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时入室,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禅,时称“三大士”。后住持洪州百丈山(今属江西奉新县),故世称“百丈怀海”。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主要法嗣有沩山灵祜、黄檗希运、长庆大安等15人。

怀海所制定的《清规》,又名僧制、僧禁,后世称《百丈清规》或《古清规》,凡僧人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都做了严肃、明确的规范。

《百丈清规》原书已散佚。元代元统三年(1335),元顺宗命怀海第十八代法孙东阳德辉重修清规,历时近三年,编纂成《敕修百丈清规》(以下简称《清规》),流传至今。

(一)寺院无处不兴茶

据不完全统计,《清规》全书8万余字,茶香融于字里行间,其中有“茶”字325处,“茶汤”65处,“请茶”21处,“喫茶”15处。如此高频率出现“茶”字等相关文字,堪称中国茶文化之最。

茶事繁多,要有专人打理,为此,寺院中配有专事煮茶、奉茶待客之“茶头”。全书记载“茶头”16处。后世讲究的寺院,还有为善男信女或游人惠施茶水的“施茶僧”。

《清规》茶事、茶礼具有严谨细致之规范。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每逢圣节、千秋节、国忌日、佛诞日、佛成道日、帝师涅槃日、达摩忌日、职事变更、僧尼圆寂等,均有茶礼仪式;僧人迎送、坐禅、谈话等,都以茶饮为伴。

《清规》中不同之茶,各有名目,如供奉佛祖的称“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用的称“戒腊茶”,寺僧共饮的称“普茶”。住持与善男信女共饮的称“巡堂茶”。“巡堂茶”又称“旦望巡堂茶”。“旦”“望”分别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是比较虔诚的善男信女,每月到寺院礼佛之日。“巡堂”即在僧堂内按一定线路来回巡走。以“巡堂茶”招待善男信女,既是一种礼仪,也可视为答谢捐钱捐物、留下香火费之善男信女。寺院在民间影响大,尤其是高僧或名僧参与巡堂茶,犹如今日名寺之腊八粥,会受到善男信女广泛追捧,期望能喝到一盏寺院茶。这对茶饮的推广普及,具有较大作用。

(二)《清规》茶事礼仪多

《清规》以较大篇幅,记载了佛门各类茶事礼仪。该书共9章91节,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4章25节涉及到茶礼。这4章分别为《住持章第五》《两序章第六》《大众章第七》《节腊章第八》。

25节分别为:1.告香;2.受嗣法人煎汤(点);3.专使特为新命煎点(新命即新任住持);4.新命辞众上堂茶汤(上堂即法堂说法);5.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6.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升座即上堂说法);7.山门特为新命茶汤;8.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两序即僧堂生活管理员);9.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侍者即住持的日常助理);10.方丈特为新首座茶(首座即首席修行僧);11.新首席特为后堂大众茶(后堂即僧堂的后半部);12.住持垂访头首点茶(头首即禅寺里一要职);13.两序交代茶;14.入寮出寮茶;15.头首就僧堂点茶;16.方丈特为新挂搭茶(新挂搭即新进山者);17.赴茶汤;18.新挂搭人点入寮茶;19.方丈小座汤;20.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四节即指四个节气);21.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即寺务管理者);22.前堂四节特为后堂大众茶;23.旦望巡堂茶;24.方丈点行堂茶(行堂即寺院杂役住的僧堂);25.头首点行堂茶。

(三)茶鼓为号僧吃茶

《清规·法器章第九》记有茶鼓,并有“茶鼓,长击一通,侍司主之”之语,似为记载茶鼓之名最早或较早之文献。

受《清规》影响,唐宋时代,上规模的寺院大多设有供僧人喝茶的茶堂或茶寮。寺院在法堂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是谓“左钟右鼓”。

茶鼓是佛教崇茶的一种重要信据。以茶鼓作为召集僧众用茶之信号,足见古代寺院饮茶风气之盛。而数十人甚至百人以上的寺院,僧侣以茶鼓为号集体饮茶,场面壮观,需要消费大量茶叶。

除了《清规》记载,一些诗文中亦可见到茶鼓之踪迹。如宋代著名诗人林逋(967—1028)的著名七律《西湖春日》,其中第三、四句记写到当时西湖周边寺院设有茶鼓:“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近代安徽籍实业家、北洋财长周学熙(1865—1947),其七绝《茶鼓》写到西湖灵隐等周边寺院的茶鼓声:“灵鹫山前第几峰,通通茶鼓暮烟浓。西湖不少僧行脚,误急归心饭后钟。”这是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寺院仍有茶鼓之实证。

《清规》将浓浓的茶香和温馨的茶礼,融于僧人之日常生活,在袅袅茗香一团和气中念佛修道,这是怀海倡导的理想佛门世界。而寺院兴茶,无疑推动并促进了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

(四)《清规》茶事传海外

《清规》不仅对国内后世佛门茶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东传日本和朝鲜半岛,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产生了积极影响。

将禅茶传到日本的代表人物,唐代有高僧最澄、空海、永忠等,宋代有荣西、希玄道元、圆尔辨园、南浦绍明等,对日本佛教和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玄道元(1200—1253)为荣西再传弟子,日本曹洞宗祖师。其于嘉定十六年三月(1233年4月)经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入宋,参礼天童寺如净禅师三年。回国后在永平寺分别按唐、宋两代《禅院清规》范本,制定《永平清规》,使饮茶成为僧人的日常行为。

2015年,笔者在《中华茶人诗描续集》诗赞怀海:

茶禅自古不分家,历代高僧佳话夸。

功绩怀海应第一,佛门无处不兴茶。

源头之二:明州天童寺咸启禅语“且坐喫茶”传播海内外

晚唐明州天童寺咸启禅师,生平未详,宋代佛教经典《五灯会元》有目无传。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刻本《天童寺志》记载:“宣宗大中元年丁卯,禅师咸启请以本寺,充十方住持。”其为天童山第七代主持,于大中元年至十三年(847—859)住持该寺,弘扬洞山宗风,为天童寺曹洞宗始祖。宋代以后,该寺曹洞宗多日本、朝鲜半岛法嗣,以天童寺为祖庭,今常来朝拜。

《五灯会元·明州天童咸启禅师》记有咸启两则机锋禅语。其中一则说到“且坐喫茶”:

(师)问伏龙:“甚处来?”

曰:“伏龙来。”

师曰:“还伏得龙么?”

曰:“不曾伏这畜生。”

师曰:“且坐,喫茶。”

简大德问:“学人卓卓上来,请师的的。”

师曰:“我这里一屙便了,有甚么卓卓的的?”

曰:“和尚恁么答话,更买草鞋行脚好!”

师曰:“近前来。”

简近前,师曰:“只如老僧恁么答,过在甚么处?”简无对。师便打。

第二则对话,其文称:

问:“如何是本来无物?”

师曰:“石润元含玉,矿异自生金。”

问:“如何是真常流注?”师曰:“涓滴无移。”[1]

其中第一则大意是:伏龙寺一位僧人,到天童拜访咸启,一番关于有否伏龙的机锋对话之后,主人让客人坐下,请喝茶。按当时语境,应为“且坐,喫茶”两层意思,但后世转述,尤其是用于诗作,就连缀在一起,简为“且坐喫茶”了。本文亦从后者记述。按语意理解,当时主、客前面是放有茶盏或茶碗的,可以随意饮用。这一记载,把传统茶产区天童寺之茶禅历史远溯至唐代,而作为茶禅法语,其历史早于从谂禅师“喫茶去”法语,于茶文化历史,尤其是茶禅历史颇有意义,形成南有咸启,北有从谂之茶禅格局,下文简述。

第二则机锋对话,重点是偈语“石润元含玉,矿异自生金”,该语揭示出金玉难得、人才难得之哲理。

笔者理解,咸启禅师机锋禅语有新意,有哲理,该是其入载《五灯会元》名传后世,成为一代高僧之缘由。

咸启禅师于大中元年至十三年(847—859)住持天童,说明至少在其住持之前,已入驻该寺,至大中十四年(860)由单名义禅师接替住持,其时咸启禅师或病或圆寂,其终老于该寺,有灵塔,其卒年约为860年。

至于“且坐喫茶”之禅语,咸启住持任前或任上所说均有可能,今取其概数,或为任上中期853年左右。从谂于大中十一年(857)80岁住持赵州观音院,至120岁圆寂,前后40年。从谂初到时,寺院破败不堪,经其数年精心打理,才逐步中兴。取其20年概数,“喫茶去”公案大致发生在877年左右,稍晚于“且坐喫茶”20年左右。

仔细品味,“且坐喫茶”与“喫茶去”禅语各有妙处,前者有安于当下自在闲适之意,宜于僧俗日常生活;后者所说并非真正意义之喫茶,而为断喝止念,开示人生重在感悟、顿悟、觉悟,影响深远。

“且坐喫茶”禅语古今中外均有传承。北宋明州奉化雪窦寺高僧雪窦重显,在《明觉禅师语录》中,有偈语引用咸启禅语云:“踏破草鞋汉,不能打得尔。且坐喫茶。”

宋代诗人员兴宗《春日过僧舍》云:

青春了无事,挈客上伽蓝。遥指翠微树,来寻尊者庵。

不须谈九九,何必论三三。且坐喫茶去,留禅明日参。[2](P603)

其中“且坐喫茶去,留禅明日参”显然是化用咸启之禅语,诗人主张当下先喫茶,参禅待明日。

“且坐喫吃茶”在日本亦有传承,如日本茶道代表人物高僧南浦绍明(1235—1308),曾师从明州象山籍径山寺高僧虚堂智愚9年,通晓中国佛教与茶文化。其与弟子、日本大灯国师宗峰妙超初次见面,偈语云:“老来无力,且坐喫茶。”

当代日本当代著名僧侣画家岩崎巴人(1917—2010),作有茶文化书画《且坐喫茶》。画面上为中文“且坐喫茶”;下为一青花黑口变体瓷碗;左下有“巴人”落款钤印,为标准中国书画,古朴雅趣,喜闻乐见。如果不作介绍,很难看出是日本书画。

今台湾、厦门等地,均有茶企业以“且坐喫茶”作为商标字号或包装标识。

有感于咸启禅师“且坐喫茶”之禅语,笔者草成《咸启禅师茶禅法语感赋二章》:

其一

天童茗事溯源长,太白山灵瑞草香。

且坐喫茶迎访客,远闻海外广弘扬。

其二

南有咸师北从谂,茶禅唐代两高僧。

机锋法语时空远,意趣幽深传五灯。

其中“五灯”指佛教典籍《五灯会元》。

源头之三:赵州从谂禅语“喫茶去”,堪称茶禅第一公案

关于茶禅公案,影响最大的,当数晚唐赵州(今河北赵县)高僧从谂。其口头禅“喫茶去”名闻中外,广为传播,源于佛门而超越佛门,具有深厚之哲学意义。

从谂(778—897),山东人,俗姓郝,十八岁参于南泉,有所契悟,嵩山受戒以后,返回南泉;六十岁以后,历访黄檗、宝树、盐官、夹山等;八十岁高龄请住河北赵州观音院,大振南宗于北方,传为赵州禅,闻者无不信服;一百二十岁圆寂,谥“真际大师”,后人称为“赵州古佛”。

宋代《五灯会元》等典籍载有该公案。其中明代《指月录》“赵州观音院真际从谂禅师”条记载: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喫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喫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喫茶去。”[3](P199)

这一著名公案,可简述为“新到喫茶”“曾到喫茶”“若问喫茶”“还是喫茶”。

细细品味,其中“曾到喫茶”“新到喫茶”其实是客套语,是名副其实的“口头禅”。其本意就是与曾到或新到僧人打个招呼,类似初见或再见之招呼用语。一般僧人到来,与方丈或主持打过招呼之后,会由知客带到僧舍歇息,当时僧舍是否备有茶叶不得而知。而像《百丈清规》所记那样,僧人迎来送往都以喝茶为礼,一般须待落脚休息之后另行仪式。从谂之“曾到喫茶”“新到喫茶”纯粹是客套招呼。

“若问喫茶”“还是喫茶”更好理解,明显是从谂对院主诘问之语。意为你在寺院这么多年,难道不知道我所说什么吗?喫茶去,好好想想吧!

所以说,这“新到喫茶”“曾到喫茶”“若问喫茶”“还是喫茶”只是说到茶而已,并没有实际意义之喝茶礼节或仪式。

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僧禅语并非茶。“喫茶去”之本意是一个“悟”字:顿悟、感悟、彻悟,悟到何种程度,在于听者之道行与修炼。

从谂有意无意间常说“喫茶去”,可能觉得此话有禅意,适合佛门用语,雅俗共赏,成为其说话及其人物形象之标志。而让从谂始料未及的是,其百年之后,这一“口头禅”竟成为著名公案,而随着茶文化的兴起,更成为佛教禅宗“茶禅一味”之源头,历千年而不衰。

“喫茶去”被誉为“茶禅一味”之肇始。此公案又生发出诸多公案,历代引用、化用其句其义的不胜枚举,日本、韩国及海外茶文化学者,亦常以“吃茶去”融于诗书。

当代最著名的当数已故佛学大师、诗人、书法家赵朴初(1907—2000),于1989年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赠的五言诗偈: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喫茶去。

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原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启功(1912—2005),亦留有两首关于“喫茶去”的著名诗书。1989年,他向“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赠诗书,赞美“喫茶去”禅语“三字千金”: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喫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1991年5月,启功书赠茶文化学者张大为七言绝句,再次赞美“喫茶去”三字禅“截断群流”:

七椀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仙。

赵州一语喫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启功二诗与赵朴初“空持百千偈,不如喫茶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时间推移,相信还有更多时贤后学,会以“喫茶去”为主题,创作出更多优美诗章。

余论:隋唐五代两位禅师茶禅个例

除了上述三大茶禅文化之源,另有两位唐代、五代禅师茶禅个例:一是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

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4](P759)

关于这位泰山降魔大师,生平未详,并无禅语传世,后世亦无传承,仅为个例而已,无法列入茶禅之源。

二是据北宋《景德传灯录》、南宋《五灯会元》记载,五代时明州翠岩院永明延寿(904—975)禅师,留有禅语“茶堂里贬剥去”,其中《景德传灯录》记载如下:

明州翠岩永明大师令参,湖州人也。自雪峰受记,止于翠岩,大张法席。问:“不借三寸,请师道。”师曰:“茶堂里贬剥去。”

问:“国师三唤侍者,意旨如何?”师曰:“抑逼人作么?”

问:“诸余即不问。”师默之。

僧曰:“如何举似于人。”师唤侍者点茶来。[5](卷十八P352)

这一公案大意为:永明大师,法号令参,湖州人(《五灯会元》记为安吉州人,又作余杭人)。于明州翠岩寺雪峰禅师受戒,大开法席。

有人问:“不请高僧,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师答曰:“不妨去茶堂吃茶论辨,探讨切磋,咀嚼茶之滋味。”再问:“国师三次呼唤侍者,不知有何意旨?”师答曰:“何必逼人太甚?!”三问:“其余不再问了。”师默认之。

有僧人问:“此事该如何奉告于人?”师不言语,让侍者点茶来饮。至于如何奉告于人,由问者自己感悟吧。其中“贬剥”之“贬”通“辨”,“剥”为去掉外皮、外表,去虚求实。

难得的是,其中“茶堂”两字透露出重要信息,说明当时翠岩院已经设立专门用于喝茶之茶堂,说明佛门对茶事之重视。而此前除了《百丈清规》有茶堂记载,天童寺咸启禅师、赵州从谂禅师未见茶堂之记载。

“茶堂里贬剥去”意为不妨去茶堂探讨切磋,咀嚼茶之滋味。该禅语稍晚于“喫茶去”,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惜该公案未见传承。翠岩院几度兴废,后更名翠山寺,至20世纪70年代破败不堪被拆除,后因当地修建水库,原址被列入淹没区域。2003年,有僧人在原院址附近的山坡上,新建翠山寺。

猜你喜欢

禅语茶事高僧
柴达木映画
雨夜听禅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徽州雪后
崂山茶事
心中的镜子
丝绸之路上的两位高僧
做人如水
唤醒良知